梦溪笔谈·乐律一原文注释及翻译(3)

李婷 1172分享

  凯歌

  【原文】

  边兵每得胜回,则连队抗声凯歌,乃古之遗音也。凯歌词甚多,皆市井鄙俚之语。予在鄜延时,制数十曲,令士卒歌吟之,粗记得数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①。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②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③。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根勿反)儿④。”

  【注释】

  ①子将:小将。衙头:山名,在今甘肃通渭南。

  ②堰:堵塞。横山:泛指今甘肃东部到陕西中北部的山区。

  ③银装:银饰的铠甲,泛指铠甲闪亮。背嵬:指大将的亲兵。回回:回纥,实指西夏。

  ④轧吃儿:新生儿的意思,指汉人后代。

  【译文】

  守卫边境的士兵每当得胜回军的时候,就会连营结队地高唱凯歌,凯歌的曲调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凯歌的歌词很多,用的都是市井街巷的俚俗语言。我在鄜延时,曾创作了数十首,令士卒歌唱,现在还粗略地记得几篇。其一:“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其二:“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羌人尽汉歌。莫堰横山倒流水,从教西去作恩波。”其三:“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云中雁,归雁如今不寄书。”其四:“旗队浑如锦绣堆,银装背嵬打回回。先教净扫安西路,待向河源饮马来。”其五:“灵武西凉不用围,蕃家总待纳王师。城中半是关西种,犹有当时轧吃儿。”

  柘枝旧曲

  【原文】

  《柘枝》旧曲,遍数极多,如《羯鼓录》所谓《浑脱解》之类,今无复此遍。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时谓之“柘枝颠”。今凤翔有一老尼,犹是莱公时柘枝妓,云:“当时《柘枝》,尚有数十遍。今日所舞《柘枝》,比当时十不得二三。”老尼尚能歌其曲,好事者往往传之。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曲,止是一声清浊高下如萦缕①耳,字则有喉、唇、齿、舌等音不同。当使字字举末②皆轻圆,悉融入声中,令转换处无磊块③,此谓“声中无字”,古人谓之“如贯珠④”,今谓之“善过度”是也。如宫声字而曲合用商声,则能转宫为商歌之,此“字中有声”也,善歌者谓之“内里声”。不善歌者,声无抑扬⑤,谓之“念曲”;声无含韫⑥,谓之“叫曲”。

  【注释】

  ①萦缕:盘绕的丝线。

  ②举末:自始至终之意。

  ③磊块:此指疙瘩。

  ④如贯珠:像一串珠子那样圆润而连贯。

  ⑤抑扬:此指高低强弱。

  ⑥含韫(yùn):含蓄。

  【译文】

  《柘枝》旧曲的遍数极多,比如《羯鼓录》所说的《浑脱解》这类,今天的《柘枝》曲不再有这一类的遍数。寇准(封号莱国公)喜好《柘枝》舞,与客人集会时必定要舞《柘枝》,况每舞一次必定是一整天,当时的人称他为“柘枝颠”。今天在凤翔有一个老尼姑,是寇准当年的《柘枝》妓,她说:“当时的《柘枝》曲还有几十遍,今日所舞的《柘枝》,和当时的相比,遍数不到十分之二三。”老尼姑还能歌当时的曲子,有闲情逸致的人往往传唱她的曲子。古时善于歌唱的人有种说法,就是歌唱应当做到“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凡是曲调,只不过是清浊高下不同的一种曲折连贯的发声,有如缠绕的一缕丝线;而歌词的字,则有喉音、唇音、齿音、舌音等发音部位的不同。歌唱时,应当使字字都发自本部位而能轻松圆润,完全融入曲调的发声中,令声音转换处没有郁结障碍,这叫作“声中无字”,古人称这种唱法如同贯串圆珠,现在说的善于过渡也是指这一技巧。如宫声的字而曲调应该用商声,那就要能转换宫音而用商声把它唱出来,而这也就是“字中有声”,善于歌唱的人称这样的发声是一种“内里声”(歌声出自胸中)。不善于歌唱的人,声音没有适当的高低抑扬,那就叫“念曲”;声音过于浅直而缺乏应有的内涵,那就成了“叫曲”。

  诗词与音乐曲调

  【原文】

  古诗皆咏之①,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②”。其志安和③,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④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⑤音而知政也。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⑥皆有声有词,连属⑦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⑧之中缠声⑨,亦其遗法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⑩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又小曲有“咸阳沽酒宝钗空”之句,云是李白所制,然李白集中有《清平乐》词四首,独欠是诗;而《花间集》所载“咸阳沽酒宝钗空”,乃云是张泌所为。莫知孰是也。今声词相从,唯里巷间歌谣及《阳关》《捣练》之类,稍类旧俗。然唐人填曲,多咏其曲名,所以哀乐与声尚相谐会。今人则不复知有声矣,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注释】

  ①古诗皆咏之: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唱的。

  ②协律:编排声律,类似于现代的谱曲。

  ③安和:安逸平和。

  ④治世:太平盛世。

  ⑤审:认真研究,考察。

  ⑥古乐府:乐府诗歌,指汉魏时代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合乐的诗歌。乐府,原为汉武帝时所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也负责采集民歌并配以音乐供宫廷演唱,后来人们就把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叫乐府了。

  ⑦连属(zhǔ):相连接。

  ⑧管弦:管弦乐器,这里泛指器乐曲。

  ⑨缠声:古代歌曲中的虚声,用于弦、管演奏的称“缠声”,相当于现代乐曲中用乐器演奏的过门。

  ⑩王涯:唐代宰相,字广津,太原人。

  贞元:唐德宗李适(kuò)年号(785—805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806—820年)。

  小曲:乐曲的一种体裁。

  咸阳沽酒宝钗空:此句引自《花间集》卷四张泌词,意思是说,在咸阳因为要买酒喝,把贵重的首饰都卖光了。

  张泌:五代南唐词人,字子澄,淮南人。

  相从:紧密配合,协调一致。

  里巷间:这里指民间。

  《阳关》:古曲名,即《阳关三叠》。

  《捣练》:古曲名,即《捣练子》。

  【译文】

  古代的诗歌都是可以吟咏的,然后依照吟咏时抑扬顿挫的韵律来谱成曲子,就叫做“协律”。当诗歌表达安逸平和的感情时,就用安逸平和的音调来吟咏;当诗歌表达哀怨幽愤的感情时,就用哀怨幽愤的音调来吟咏。所以,太平时代的音乐安逸而欢乐,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没有不安逸而欢乐的;动乱时代的音乐哀怨而幽愤,诗歌及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音调和曲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没有不哀怨幽愤的了。这就是通过仔细考察音乐就可以知道政治情况的道理所在。诗之外又有所谓的和声,就叫做“曲”。古代的乐府诗都既有和声又有词句,连起来写在一块儿。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都是和声。如今演奏乐曲时的过门“缠声”,也就是和声遗留下来的手法。唐代人把词句填入乐曲中,于是不再使用和声了。这种方法虽说是从王涯开始的,不过在贞元、元和年间,用这种方法的人已经很多了,还有一些甚至是在王涯之前使用的。此外,小曲中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相传是李白所作,但是在李白的诗集中只有《清平乐》词四首,唯独没有这首诗;而在《花间集》中虽记载有“咸阳沽酒宝钗空”的句子,却传是张泌所作。这两种说法,也不知道到底哪一种是对的。现今时代曲调和词意能够密切配合的,只有民间歌谣和《阳关三叠》《捣练子》一类的曲子,还比较接近于过去传统的格式。但是唐代人填曲时,大多是按照曲调名称的含义来填词的,所以所表达的悲哀、欢乐的情感与曲调还是配合得当的。现在的人却不再懂得曲调原本是有悲哀、欢乐之别的,所以往往用悲哀的曲调去吟唱欢乐的歌词,或者用欢乐的曲调去吟唱悲哀的歌词。即使歌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非常深切,也不能打动人,原因就在于曲调与歌词意义搭配得不够妥当。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128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