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数学 > 数学教案 > 九年级 >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

晓芬0分享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5篇】

数学是一道灯塔,指引着我们在问题的迷雾中找到方向,挖掘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之道。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 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欣赏旋转的美

生:真美呀!

师:你知道这些美丽的图形都是做了什么运动得到的吗?(旋转)

2、揭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旋转》

2、仔细观察,认识旋转的要素

1、出示生活中物体

师:你知道下面哪些物体是在做旋转吗?

生:电风扇、风车、旋转木马、地球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秋千、汽车的车轮、过山车-----)

师:同学们的思维很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3、 师:仔细观察它们都绕一个什么在旋转呢?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旋转吗?(-物体绕某一个点或轴运动的过程叫做旋转。)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旋转,那物体是怎样旋转的?旋转有什么特征呢?

3、师:今天我们就从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旋转”现象

你能看出它们的旋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相同点:图形的旋转都围绕一个固定的点旋转。我们把这个相对固定的点叫做中心点。

不同点:图形旋转的方向不同

4、用你的手比划一下,时钟的指针是怎样运动的?

师:我们把时钟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风车的旋转方向与时钟相反,叫什么旋转?(逆时针旋转)

5、出示:电风扇、地球、齿轮

师:旋转你会判断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吗?

6、再次用手势确认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方向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研究图形的旋转必要考虑(中心点、方向)除了以上所述的,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吗?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

7、师:你要仔细观察哦!

8、指针从“12”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1”

指针从“1”绕点O 顺时针旋转60°到( )

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 )度到“6”

指针从“6”绕点O顺时针旋转( )度到“12”。

师:刚刚我们在研究指针的旋转时除了说到了中心点和方向外还说到了什么? (角度)

师:现在你知道叙说物体的旋转要说清楚什么了吗?

9、小结

旋转的三要素:中心点、方向、角度

三、动手操作,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1、研究线段的旋转

问题:我们能够清楚地描述指针的旋转了,如果把指针看作一条线段,用OA来表示,想想看,线段能旋转吗?可以怎么旋转?拿出一支笔,用它来表示线段OA,在桌面的方格中感受一下可以怎么旋转?

展示交流:可以绕点O,也可以绕点A;可以顺时针旋转,也可以逆时针旋转。

(观察旋转前后的线段,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2、研究面的旋转

模拟操作,类比迁移。

教师利用旋转前后的两条线段,补充第三条线段围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时,

由“线段的旋转”自然迁移到第二阶段“面的旋转”。

课件出示:你能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吗?

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旋转前后,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原来三角形每条边分别旋转到了哪里?

师:你能运用所学的知道把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吗?请同学们利用老师课前发给你的三角形学具在学习材料2上演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度。

2、同桌交流结果。

3、学生演示汇报(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位置变了,中心点、图形的大小、形状没有变。

4、课件演示(观察并回答:原来三角形每条边分别旋转到了哪里?)。

【抛开实物,由具体到抽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动脑思考,熟练旋转的应用。

四、感受旋转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图形在旋转时,自身的形状与大小是不会变化的,其实生活亦然,当你为生活的山重水复而愁眉苦脸时,不妨旋转一个角度看世界,相信你会收获一个柳暗花明的美好心情。祝各位同学每天都有好心情!

【再次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也可以很美, 】

五、板书设计

图形的旋转

中心点: 固定不变

顺时针方向

方向:

逆时针方向

角度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抛物线交x轴的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能够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关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合作交流

四:教具、学具:课件

五、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六、教学过程:

检查预习 引出课题

预习作业:

1.解方程:(1)x2+x-2=0; (2) x2-6x+9=0; (3) x2-x+1=0; (4) x2-2x-2=0.

2. 回顾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利用函数的图象求方程3x-4=0的解.

师生行为:教师展示预习作业的内容,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2题的格式要规范。

设计意图:这两道预习题目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为本课的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1题中的三个方程是课本中观察栏目中的三个函数式的变式,这三个方程把二次方程的根的三种情况体现出来,让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2题是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问题,这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类比探究本课新知识。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3)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ax2+bx+c(a≠0)的图象.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2x2+6x-1化成=a(x-h)2+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2x2如何平移得到=-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2x2+6x-1的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ax2+bx+c与=a(x-h)2+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用配方法解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

2、能利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利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

2、在理解配方法的基础上,熟练应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寻找解题的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配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通过配方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x+m)2=n(n≥0)的形式。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已有的知识水平,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对比教学法,用“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巩固与运用——反思、拓展”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9x2=4 (2)( x+3)2=0

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二 创设情境,设疑引新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

例:小明用一段长为 20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矩形,怎样设计才可以使得矩形的面积为9米?

三 新知探究

1 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9=0 ①

2、提问:这样的方程你能解吗?

x2+6x+4=0 ②

思考:方程②与方程①有什么不同?能否把它化成方程①的形式呢?

归纳总结配方法:

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这样的解法叫做配方法。

配方法的依据:完全平方公式

配方法的关键:给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点拨:先通过移项将方程左边化为x2+ax形式,然后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进行配方,然后直接开平方求解。

四 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1、 配方训练

(1) x2+12x+( )=(x+6)2

(2) x2-12x+( )=(x- )2

(3) x2+8x+( )=(x+ )2

(4) x2+mx+( )=(x+ )2

强调:当一次项系数为负数或分数时,要注意运算的准确性。

2、将下列方程化为(x+m)2=n

(n≥0)的形式并计算出X值。

(1)x2-4x+3=0

(2)x2+3x-1=0

解:X2-4X+3=0

移向:得X2-4X=-3

配方:得X2-4X+2^2=-3+2^2(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即:(X-2)2=1

开平方,得:X-2=1或X-2=-1

所以:X=3或X=1

方程(2)有学生完成。

3、巩固训练:课本55页随堂练习第一题。

五 小结

1、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先将方程化为(x+m)2=n(n≥0)的形式,然后两边开平方就可以得到方程的解。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一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 移项(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2)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3) 开平方

(4) 解出方程的根

六 布置作业

习题2.3第1,2题

两个学生黑板上那解题,剩余学生练习本上计算。

学生观看课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设该矩形的长为x米,依题意得

x(10-x)=9

但是发现所列方程无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于是引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方程的左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化为( x+3)2=0,然后就可以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直接开平方法解了。

方程②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于是不能直接开平方。学生陷入思考,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在学生思考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将方程②与方程①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得到:

x2+6x=-4

x2+6x+9=-4+9

(x+3)2=5

从而可以用直接开平方法解,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配方时,常数项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归纳后教师再做相应的补充和强调。

学生分组完成方程(2)和课后随堂练习第一题

学生分组总结本节课知识内容。

九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球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情感态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关键:从积分表中找出等量关系。

教具:投影仪。

教法:探究、讨论、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用投影仪展示几张比赛场面及比分(学习是生活需要,引起学生兴趣)

二、引入课题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课本106页中篮球联赛积分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能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②某队的胜场总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么?

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师:要解决问题①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么?你选择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生:从最下面一行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

师:胜一场呢?

生:2分(有的用算术法、有的用方程各抒己见)

师:若一个队胜a场,负多少场,又怎样积分?

生:负(14-a)场,胜场积分2a,负场积分14-a,总积分a+14.

师:问题②如何解决?

学生通过计算各队胜、负总分得出结论:不等。

师: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么?

生:老师,没有等量关系。

师:欸,就是,已知里没说,是不是不能用方程解决了?谁又没有大胆设想?

生:老师,能不能试着让它们相等?

师:伟大的发明都是在尝试中进行的,试试?

生: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场,则负(14-x)场,让胜场总积分等负场总积分,方程为:2x=14-x解得x=4/3(学生掌声鼓励)

师:x表示什么?可以是分数么?由此你的出什么结论?

生:x表示胜得场数,应该是一个整数,所以,x=4/3不符合实际意义,因此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师:此问题说明,利用方程不仅求出具体数值,而且还可以推理判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还说明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方程解得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拓展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师:我们可以从积分榜中积分不相同的两行数据求的胜负一场各得几分,如:一、三行。

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学生试说。

生:设胜一场积x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10x,负场积分(24-10x)分,它负了4场,所以负一场积分为(24-10x)/4,同理从第三行得到负一场积分为(23-9x)/5,从而列方程为(24-10x)/4=(23-9x)/5。解得x=2,当x=2时,(24-10x)/4=1。仍然可得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三、巩固练习

已知某山区的平均气温与该山的海拔高度的关系见表:

海拔高度(单位:m)

100

200

300

400

平均气温(单位:℃)

22

21.5

21

20.5

20

若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18℃20℃(包括18℃20℃)的山区,请问该植物适宜种在海拔为多少米的山区?

学生分析题意,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同桌小议,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让几个学生谈自己的收获,再让一个学生全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108页8、9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借球赛积分表问题传授数学知识的应用。在前面已经讨论过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模型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本节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要探究的问题比前几节的问题复杂些,问题情境与实际情况更接近。本节的重点是建立实际问题的方程模型。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节问题的背景和表达都比较贴近实际,其中的有些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正确建立方程是难点,教师要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找出可作为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但教师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

    85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