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炮为什么一点火就爆炸

木青 1172分享

  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鞭炮应该算是常见的东西。我们都知道鞭炮一点就着,一着就爆炸,为什么鞭炮一点就会爆炸呢?

  原因

  让我们“牺牲”一个爆竹,做一下“解剖”,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剥开爆竹的纸皮,你就会看到,爆竹里是“一肚子”的黑色粉末——这就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黑火药里,既有容易燃烧的硫黄粉、木炭粉,又有遇热能放出氧气助燃的硝石(硝酸钾)。做火药的师傅把这三种东西研成很细的粉末,各取不同的份数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点着一些散开的火药面,它就会“呼”地一下着起来,并不爆炸。这是因为火药是散开的,它迅速地燃烧,产生的大量气体、烟尘能在敞开的空间自由膨胀的缘故。在密闭纸筒里的火药就大不一样了。燃烧的时候,火药放出的热和大量气体急剧膨胀会形成强大的压力,最后终于冲破密闭的外壳,将爆竹的“肚子”撑开,“啪”地一声爆炸了。

  爆竹从点燃到爆炸,时间很短,请小朋友要注意安全。

  炮竹的成分

  炮竹的主要成分是黑火药,即硫磺、木炭粉、硝酸钾,有的还含有氯酸钾。制作闪光雷、电光炮、烟花炮、彩色焰火时,还要加入镁粉、铁粉、铝粉、锑粉及无机盐。这些金属都有焰色反应,锶盐火焰呈红色、钡盐火焰呈绿色、钠盐火焰呈黄色。

  拓展

  中国有除夕放爆竹的习俗,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周礼·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诗经·小雅》中的《瓠叶》即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用火药为原料的爆竹,出现于北宋末期。但那时使用火药的爆竹叫“爆仗”,与军事行为有关联。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此叫法源于军中一种仪仗形式的表演,“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表演开始的号令,叫“爆仗”,“忽作一声如霹雳, 谓之‘爆仗’”。

  这种“爆仗”即是现代爆竹的雏形,如果不用火药当原料,是不可能有“霹雳”那样怕人声响的。因燃放时声响如炮,时人又称之为“炮仗”。

  宋末元初,爆竹已成时人过年时必备的“年货”,燃放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周密的《武林旧事》“岁除”条称,“至于爆仗,有为果子人物等类不一。而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而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箫鼓迎春。”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爆竹已成为新年之际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物象.

    热门标签

    66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