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研 > 教学设计 >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炳林21343分享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022

知识掌握的巅峰,应该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就是在你把所有知识重新捡起来之后。这样看来,应对高二这一变化的较优选择,是在高二还在学习新知识时,有意识地把高一内容从头捡起,自己规划进度,提前复习。接下来是关于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怎样才算读懂现代语体文。

2.学会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把握文章线索,从而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

教学设想: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给他们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和阅读实践机会,利用电脑方便灵活的检索、显示功能,以及网络教室教室机和学生机之间的交互功能,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个别辅导,对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向全班同学进行转播。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辅以必要的个别辅导。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电脑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网络的稳定性有着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确保讲课顺利,课前与电脑管理员共同做好计算机的调试工作,把出现的故障可能降至最低。

2.学生对电脑操作的熟练程度,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理解是阅读的基础,不理解,也就是有困惑,所以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就是和困惑作斗争。我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看完了,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阅读中也提不出任何问题,那么这是不是就算读懂文章了呢?

读书,作学问,唯独这“懂”字最难说。自以为懂了的东西,事实却往往证明懂的仅仅是表面,或者只是部分;以前以为是懂了的东西,现在才知道那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懂。懂是相对的,发展的。

尽管如此,就具体的文章来说,懂与不懂,还是有一个大致的界限的。

二、懂与不懂的界限:

1.应能够清楚地看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2.能看出基本内容是由那些具体内容构成?这些具体内容与总体之间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怎样?

3.对作者所说的观点,能判断正误。

4.对作者所叙的事实,能看出其意义。

5.对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看出其内涵。

6.对作者所抒发的感情,能说出其凭借。

7.对作者所介绍或阐述的事物或方法,能应用或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解释。

8.能看出写作意图,即作者写这部著作或这篇文章想达到什么目的。

三、以《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的几个问题》为例

快速阅读文章,然后请同学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类文章若用读小说的速度来浏览,常常会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相反,如果阅读的是一篇小说,相同的篇幅,甚至更长比如一个长篇,我们看完后也能发表一些自己对小说的看法,为什么?

是不是因为小说有故事?

为什么有故事就容易记?

关键在于,故事有情节,前后环节的承接一般有自然顺序,这种顺序阅读时很容易捕捉到,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前后环节间的联系,读过一遍,作品内容的各环节便很自然地在读者的脑子里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四、总结规律

当我们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别种形式的有机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有可能认识和记忆该作品。

由此推出一个相应的阅读基本方法:

要读懂一篇文章,就应当努力把作品内容的各个环节在脑子里串成一条前后连贯的线或形成别种形式的结构体。

从这个基本方法,我们还可以推出检测自己阅读效果的方法:

当你能顺利地理出作品内容的发展线索时,你的阅读是有成效的;当你对某部分的内容感到茫然时,那主要是由于你没有搞清它和哪些内容有联系,是什么样的联系。

怎样去找这条线呢?

回到刚才的例文:

能否留下这五段文字的印象,取决于能否在脑子里形成这样的线:文学的人民性决定于什么—→错误的观点:将人民性与现实主义等同—→此观点曾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流行观点—→此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错误。

理清了这条内容脉络,我们才有可能对这五段文字进行概括:

批评将现实主义与文学的人民性等同起来的观点。

五、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一组同题材的文章。

要求:

1.选择一篇作为精读,其他泛读,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入手,能否理出作者的行文线索,从而进行概括。

2.做好笔记,课后写一篇题为《棋》的周记。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2

一、齐读

学生齐读课文,温习巩固,加深理解。

二、研讨

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查阅有关石钟山得名由来的资料,或发给学生有关资料,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苏轼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是难能可贵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段提出结论,也就是本文的中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话无疑是正确的。

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三、比较

比较《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

让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老师引导、点拨、归纳。

相同点——

通过记游来说明道理,叙议紧密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这是两篇文章写法的相同之处。它们与一般游记不同,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它们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而是通过记游来说明事理。

不同点——

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的结构不同。《石钟山记》全文分为议论、记游、议论三部分,先议沦,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抒发感想。它的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议论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第二段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全文为“议论——记叙——议论”的三段式线性结构,一脉相承。这是与《石钟山记》具有考察性质这一特点分不开的,《游褒禅山记》的文章主体分为记游和议论两部分,前面记游山,后面发议论,它的记叙和议论是上下相对、两相配合的二合结构。

2.议论事理的不同。《石钟山记》通过质疑、释疑得出事理,事理极其简明,仅为一句话,不加阐释,也无须阐释。《游褒禅山记》借记游内容为喻,对事理作逻辑严密的深入阐释,充分论说,有更多的说理成分、更强的论说文特点。

3.记游的不同。《石钟山记》的记游部分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从整体来说是记叙,但其中又有不少描写,既以叙事过程的波澜起伏取胜,又以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取胜,叙事、描写交相烘托。夜游石钟山的一段记叙,既贯穿了考察的完整经过,又通过对怪石鸣禽的逼真描写渲染环境气氛,也有探究两处声响原因的描写,还有作者议论兼抒情的踌躇满志的感慨,写得饶有兴味。《游褒禅山记》的记游部分扼要地交待游山的经过,概括地叙写景物,以记叙的简要明白取胜。

4.文章风格不同。前者缘事寓理,将记叙、议论与描写、抒情熔于一炉,率性而至,毫无凋琢痕迹,行文简洁而又随笔挥洒,轻快自如,写得颇有情致。后者借端说理,记叙、议论丝丝入扣而毫无旁骛,刻意追求,逻辑严密,析理精微,说理透辟,笔锋刚健有力。

四、作业

将本单元所学的词类活用进行整理。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

2.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3.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4.关于《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教师范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2.思考、讨论: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3.【提问】《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4.【提问】《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明确】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5.【提问】“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明确】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6.【提问】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明确】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7.【提问】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4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并探讨“送去主义”在当今的意义。

2、认识“拿来主义”的实质与内涵,并探讨“拿来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新认识“送去主义”、“拿来主义”,并探讨这两种主义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

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拿来主义)。

二、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1、“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明确: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

明确: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三、由“果”入“因”,引入对闭关主义的探讨:

1、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送去主义”?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

3、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郑和七下西洋之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欧的船队欣欣向荣地穿梭在浩瀚的大洋中。中国渐趋封闭,似江河日下;西欧蒸蒸日上,如日方生。这似乎是一首奇异的悲歌;一曲凄凉的悲调;一篇低婉的篇章。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让历史照亮我们的行程吧。

电影《战争》中有这样一出戏,英国国会辩论,用青铜器比喻中国的强大,之前的中国就像青铜器一样坚不可摧;用玉代表中国人的文化内涵,这种内涵是外人难以碰触的;用瓷器代表中国的现状,外强中干,一触即碎。当一只大英帝国得舰队就可以让清王朝割地赔款时,这就决定了,那些不平等条约会强加到中国人的头上,西方列强会一次次地到中国来掠夺.。———闭关主义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怆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送去主义

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通过“捧”字、“不知后事如何”等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否决、批判和摈弃。

4、鲁迅在他所处的时代是极力否定、批判送去主义,那么在“走出去,引进来”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应否决送去主义呢?我们给世界送去了什么?

(1)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是从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的。而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以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国第一家电视孔子学院——黄河电视台电视孔子学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通过生动丰富的电视语言,寓教于乐,使观众轻松学汉语。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升华,这就是中国饮茶的境界——茶道。

(4)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功夫熊猫》)走向世界。

(5)中国的海军走向了世界,护航索马里。

5、有没有必要送出去?

有,促进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和思想。中国的商品走向了世界,外国人离开了中国的产品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的“madeinchina”,它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富有、强大,也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仁爱”的思想。当然,我们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拿来,拿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6、与鲁迅笔下的送去主义相比呢?

鲁迅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课文中“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亡国奴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仰人鼻息,靠列强的所谓“援助”过活了。

四、探究拿来主义:

鲁迅定义的拿来主义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要开动脑筋,分析利弊,进行取舍;“放出眼光”,目光不仅要敏锐,而且要远大;“自己来拿”,则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

那么,在社会越来越“潮”的今天,我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对洋节情有独钟;我们花大量时间学外语,但中文错别字多多,文句颠三倒四;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同时在青少年中刮起一股哈韩风暴。请问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传统文化:

(1)传统的节日

(2)前些日子看了许石林的博客,不要以文化的名义脱别人的裤子------神农溪__拉纤。

神农溪是一片绿色的世界,水是浓绿的,山是翠绿的,这里已成为新三峡中一个峡谷幽深、绿树丛荫、水清倒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巴东神农溪纤夫__拉纤,原本由于生存的艰辛和无奈,不得已的选择——要是有坦途可走、有阔水行船,谁还愿意__了拉纤?辛苦的纤夫们,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水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抛弃掉起码的遮羞布,以体力血汗换口饭吃。原本应该引起那些所谓知识分子、学者专家们的同情怜悯才对,可是,这些吃饱了喝足了的衣冠楚楚们,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想有用的办法,却要拿辛苦的纤夫们开心取乐儿,让他们__了裤子拉纤给人看。“以刺激旅游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以游客需求的名义、以文化的名义、以外国游

客需求的名义脱纤夫们的裤子,说游客是上帝、是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财源的财神。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不拿也罢。

(3)小脚——小脚据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把脚骨头掰折了,缠上三寸金莲儿,年纪轻轻让姑娘们

颤颤巍巍地到处晃荡,行吗?

(4)太监——故宫不没有太监了吗?那恢复太监文化吧?也招聘一些愿意从事该行业的男子,裤里来一刀,他百儿八十个,穿着太监的衣服在故宫里当值,见人就扬拂尘、说话翘兰花指,行吗?

(5)沉潭——南方有的地方,过去对__ 的男女,实行残酷的惩罚:沉潭、浸猪笼,那么这也是你们所谓的文化吧?游客要看!怎么办?把那谁和那谁谁,都抓起来,装入猪笼,浸到深水潭里去,游客在岸上看活人在水里挣扎扑腾,一会儿深潭就恢复了平静,特刺激,行吗?

(6)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继承的方面:

比如武术、传统乐器(古筝、唢呐、二胡、安塞腰鼓)、书法、诗词(《在水一方》、《月亮代表我的心》(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有几分,我的情不移,我的爱不变,月亮代表我的心。以月喻心,是佛家常用的比喻,在禅宗理论中,月更是常常用心作为“证心”的事物),《青花瓷》。

比如今天我们提倡的重读经典,因为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人所淡忘,这正是百家讲坛在今天如此火暴,于丹被称为学术超女的原因。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外来文化:

(1)电灯、电话、电脑、高速铁路

(2)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和思想

(3)爱滋病、毒物

(4)外国的节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

(5)哈韩风暴:韩国的时尚、服饰、电视剧等

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或使用,或毁灭,洋为中用。

五、回归课本:

1、在同学们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课本第9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2、总结归纳: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我们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那么,我想我们做到这一点,鲁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有它厚重的现实意义了。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5

一、导入本节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元杂剧基本知识和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作进一步鉴赏。

二、鉴赏第三折

1、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词语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无辜受冤,是蒙冤。(板书: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难怪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2、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⑴女生读,男生给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⑵老师范读。

⑶同桌讨论问题,给个说法:

明确窦娥有感于天地:

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窦娥和婆婆相依为命,二十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守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却不得,真冤啊!冤至极,就怨天地。(板书:怨恨)怨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冤屈,控诉黑暗的世道。

3、面对__势力,窦娥敢于反抗,控诉天地就是大胆的抗争,可为什么又屈招呢?又怎么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牺牲生命啊。(板书:忍冤)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屈招是怕婆婆受刑,不走前街走后街是怕怕婆婆伤心──真善良啊。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多么富有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这里刻画的窦娥心底越善良美好就越显出价值,显出冤屈之深。善美却蒙冤又忍冤,令人悲愤。(板书:悲愤)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就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挥洒同情之泪呀。

4、含冤的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同桌讨论,填表理解』:(出示小黑板,框中内容请学生填写)

内容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表现应验时间瞬间一段时间三年时间越来越长应验地点法场荒野山阳范围越来越广监斩官态度答应呵斥怒喝态度越来越强烈

(注:框内词语作参考,留作课堂上学生填写)

问:窦娥发三桩誓愿,要表达什么呢?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是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同时表达出她的愤怒之情。窦娥希望感动天地,惩治__。

窦娥被毁灭的过程,也是她不屈抗争的过程。

附示板书设计:

蒙冤时代造成窦娥悲剧

怨恨→悲愤→鸣冤(三桩誓愿)窦娥冤是时代造成

忍冤

5、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导演,请闭上眼睛想象设计一下:此时眼前银幕上会是怎样的情景?

(闭眼想,张口说)

浮云遮住了红日,寒风悲鸣在耳畔。一道寒光闪过,殷(yān)红的热血飞向高空,直染得丈二白练一片血红。那红呀,由下喷上,飞溅的鲜血布满了银幕。

顷刻间,大雪纷飞。雪,洁白的雪,由上而下,纷纷扬扬,飞向银幕的每一角。

一会儿,茫茫大雪便覆盖了法场,覆盖了四野,也覆盖了善良不屈的窦娥尸身。

昏暗天地间的红和白产生了多么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

6、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暂时只应验了两桩。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能有力地说明窦娥极其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请联系已有的知识来讨论。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言之有理即可)

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让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得以实现。《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jiè)。

屠刀砍了窦娥头,但砍不倒天理;

__毁了窦娥人,但压不住正义。

7、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善美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同桌讨论,给个说法:

⑴官吏__(联系剧情:桃杌太守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告状来的要金银”,昏官后居然升官);

⑵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了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三、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吧

上联: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下联: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参考词:①感天②刚烈③悲愤④亢旱三年⑤不屈⑥血溅白练

四、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__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读《窦娥冤》,感受到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震撼。

五、课堂练习(出示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教学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2021年人教版的高二语文备课教案参考五篇

高二语文2021年人教版新编教案汇总五篇

高二的语文优秀教案设计范本五篇

语文高二教学设计范文

高二语文优秀的教案设计参考五篇

高二语文必修教案优秀的设计五篇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策略模板

高二语文备课教案推荐模板五篇

高二必修三语文上课教案的样板五篇

高中二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上课教案参考五篇

    116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