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嘉红0分享

孙犁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芦花荡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芦花荡》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⑵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⑶了解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能力目标:

⑴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⑵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⑶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故事情节,在复述中再现文章内容,感受其传奇色彩。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对文章进行美点追寻,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写,感受作品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并探究传奇色彩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板书文题。)

设计二: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

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提防(dī fɑng)竹篙(gāo)苇塘(wěi)疟子(yào)寒噤(jìn)吆喝(yāo he)一梭机枪(suō)蹿(cuān)仄歪(zè)趴(pā)扒(bā)飒(sà)转弯抹角(mò)

2、辨析词义: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仄歪(倾斜、歪斜)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2、学生自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师点拨: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一大要素,复述时应抓住主要人物“老头子”,他活动在敌人监视的苇塘里,“老头子”的主要活动构成了整个故事内容的框架。

明确: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运干部。他不带一支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才得以维系。

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接着复述故事情节的后半部分,即最精彩的部分。以“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开头,续说下文。

四、美点大追寻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一次美点大追寻,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美。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读这篇小说的感受,要求同学用“我喜欢_____,因为______”这样的句式说话。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阅读的感受。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情节,因为它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我喜欢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老头子’,因为他孤身一人捉弄并战胜十几个鬼子,本领神奇。”

“我喜欢这篇小说中的两个俊女子,因为她们小小年纪便投身革命,大菱受伤后表现得异常坚强,是个真正的革命战士。”

“我喜欢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因为它富于诗情画意,比如‘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我喜欢小说把严酷的战争与温柔的水乡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因为它具有一种摇曳的美。”

……

2、教师对同学的发言作总结归纳,明确这篇小说的美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环境描写。

五、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⑴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⑵“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

同步训练:芦花荡习

1.指出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项( )

A.华盛顿 基地 篮天 坠入

B.持续 致哀 慰问 体会

C.目击 哀掉 咨文 领袖

D.燃烧 爆炸 碎片 轨道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遭受困难和不幸)

B.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

C.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到现在)

D.宇航专家和舆论普遍认为……(报纸的评论)

3.指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标题中的副标题对正标题有补充说明的作用。

B.副标题分两部分:前部分写灾难惨重,后部分写最高领导人的态度。

C.标题可分三部分:正标:引标和副标。

D.正标题和副标题概括了消息的最主要内容。

4.下列属于课文背景材料的一项是( )

A.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公里处的大西洋。

B.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罹难表示哀悼。

C.今天,兴高采烈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混乱和悲哀。

D.美国共有四架航天飞机,迄今共进行了24次飞行。这次失事的“挑战者”号已进行了十次飞行,是历来技术故障最少的一架航天飞机。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

“挑战者”号在卡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巨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广阔的海面,_____了一个小时。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等待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消息。各大电视网作了整天的特别报道。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______。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今晚熄了灯火,以示哀悼。

里根总统在白宫内电视机旁观看到爆炸时,“震惊得一语不发”,①里根夫人失声喊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国会领袖们商议之后,里根决定把原定于今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间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达太空中心_____死难者家属。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随即宣告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今天在卡纳维拉尔角太空中心观看发射实况的现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惊而转为悲痛,不少人失声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_____表示哀悼。他把这一事件称为“全国的损失”。②他说:美国将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

1.文中画横线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

A.继续 致敬 慰问 罹难

B.持续 致哀 慰问 罹难

C.继续 致哀 抚慰 遇难

D.持续 哀悼 安慰 遇难

2.第一段介绍航天飞机爆炸的详细情况时,依次写了发射基地_____、飞行高度、___________、坠落状态、颜色以及散落面和________的时间。

3.比较文中划曲线的两句,同样都是说话,所用的标点却不一样,为什么?

4.“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5.选段主要写全美国对航天飞机失事的反响。这包括全国公众的反映,_______的反映,______的反,宣传机构的反映,______的反映。

参考答案:

1.B

2.飞行速度,坠落地点,持续

3.第①句引用里根夫人原话,须用冒号和引号。第②句是作者概括了里根讲话的内容,所以仅用了冒号。

4.不能,“几乎”突出了全国震动之大,但很有分寸,若去掉“几乎”,就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

5.政府机关,总统和夫人,教堂现场观众。

(二)

俄外长表示反对武力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

(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 俄罗斯外长普里马科夫14日在与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进行电话交谈时表示,俄罗斯反对动用武力解决与伊拉克武器核查有关的问题。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援引俄外交部发言人涅斯捷鲁什金的话报道,双方在交谈中强调了伊拉克同负责武器核查工作的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合作的重要性。

普里马科夫同时重申,由此产生的问题用武力解决是不能接受的。

涅斯捷鲁什金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切问题均应通过对话解决。俄罗斯主张武器核查小组的人员组成应当更加平衡。

1.这则消息的标题由两部分组成:“俄外长表示”称作____题(亦叫做____);正题 是________________;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段,主体是_______段。

2.“新华社莫斯科1月14日电”是这则消息的______,它表明了消息发出的_____和_____,它显示了消息的______和_______。

3.这一则消息的语言十分简明。以第2段为例,加点的30个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它表明:伊拉克当局应当“合作”的对象是__________,这个组织的任务就是__________,它要销毁的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引题(眉题);反对璼和解决伊武器核查问题;第①,第②-④

2.电头 时间 地点 直实 及时

3.联合国销毁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 负责武器核查工作 伊拉克生物化学和核武器

孙犁《芦花荡》原文阅读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①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孩子们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①,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孩子们在炮火里一直没安静过,神经紧张得很。一点轻微的声音,闭上的眼就又睁开了。现在又是到了这么一个新鲜的地方,有水有船,荡悠悠的,夜晚的风吹得长期发烧的脸也清爽多了,就更睡不着。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②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发烧的手浸在清凉的水里很舒服,她随手就舀了一把泼在脸上,那脸涂着厚厚的泥和汗。她痛痛快快地洗起来,连那短短的头发。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小女孩子抬起头来,望一望老头子,笑着说:

“洗一洗就精神了!”

老头子说: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

“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小船无声地,但是飞快地前进。当小船和那黑糊糊的小火轮站到一条横线上的时候,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不动了。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大女孩子把小女孩子抱在怀里,倒在船底上,用身子遮盖了她。

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大女孩子负了伤,虽说她没有叫一声也没有哼一声,可是胳膊没有了力量,再也搂不住那个小的,她翻了下去。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①了!”

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她挂了花!”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②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③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老头子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小女孩子睁大眼睛问:

“为什么呀?”

老头子直直地望着前面说:

“我没脸见人。”

小女孩子有些发急。在路上也遇见过这样的带路人,带到半路上就不愿带了,叫人为难。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老同志,你快把我们送进去吧,你看她流了这么多血,我们要找医生给她裹伤呀!”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

“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①,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19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