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青年》时代”的相关背景

二、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三、梳理文章结构

四、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难点重点]

一、了解传记文学的特征

二、梳理文章结构。

三、理解鲁迅“《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以获取有益的人生启示。

[课时安排]

一至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文体知识

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

人物传记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它记录着人类自身的历史和人性的发展,所以它能散发出永久和辉煌的艺术魅力。

1.人物传记的分类和定义

按照传主同作者的关系,人物传记分为自传和他传两大类,它们都属于广义上的传记。狭义的人物传记则专指那些传主同作者并非同一人的传记,但这种狭义的传记没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暂且称它为他传。

本单元中,《鲁迅评传》属于他传, 是带有评论的鲁迅传记。《我的回忆》是回忆录,属于自传。另外两篇均属他传。

2.人物传记的历史性和文学性

人物传记必须要忠实于人物的生平,同时,在不违背基本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前提下,作者也可以进行艺术加工,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和生动。这种文字形式既是历史和真实的,又是文学的和诗的。古今中外许多作家都认识到了人物传记的这种特性,歌德就把自己的传记取名为《诗与真》,鲁迅称中国最伟大的古典传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钱钟书先生也要求传记作品要有“史蕴诗心”。

3,人物传记的内容

任何一篇人物传记都应包括传主的生平事迹、成就贡献,同时,透过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主体精神,虽然由于传记的历史性的特殊要求,这种主体精神可能表现得更为隐蔽。

4.人物传记的功能

人物传记有很强的认识功能,读者通过一部传记可以认识社会和人生,可以通过认识别人实现认识自我的渴望。在现代社会,传记的认识价值愈益显示出来。著名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这样回忆他在中学时代读了《居里夫人传》之后的感想:“我第一次感到当科学家不仅能从事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作,而且可以享有非常美好的人生。”他下定决心要像居里夫人那样,把一生都献给科学。

此外,人物传记还有道德功能,可以对读者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不同时代,各个民族都是把自己理想的人物作为榜样,要求整个民族学习。传记是其中最方便的形式,传记所具有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能产生特殊的魅力,取得极好的效果。罗马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称他写作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以那些人物的善行为楷模指导自己的一生”。

二、导人

郁达夫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一个民族要产生自己的天才作家,不容易;要认识他,就更难。《鲁迅新画像》有个引入注目的副题:“鲁迅是谁?”这可是个世纪难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作家李锐说他“以一人之勇和整个中国作对”,“以一人之识和五千年的传统作对”,“以一人之情却承当了中国五千年第一伤心人的悲剧”。鲁迅研究专家王乾坤说他是“刺中国旧文明的马虻”。一位不知名的网友说:“他像一只针,让百年来的中国人不敢不清醒地思索。”

同学们,我们已接触了许多鲁迅作品,你认为鲁迅是谁?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看看曹聚仁先生笔下的鲁迅是谁。

三、初读课文,梳理结构

1.课文是围绕什么来组织材料的?

或:本文既为《鲁迅评传》的节选,那么本文评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狂人日记》。

或:见参考第23页第一段。

2.围绕中心事件,尝试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鲁迅的《狂人日记》横空出世,开创了白话小说的新纪元。

第二部分(第2、3段),引用周作人的说法和《《呐喊》自序》来说明《狂人日记》的写作缘起。

第三部分(第4-6段),依据周作人的说法介绍《狂人日记》的人物原型和中心思想,并介绍与小说相关的其他情况。

第四部分(第7、8段),借用许寿裳的话和鲁迅自述来评价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的历史意义,并用《呐喊》中其他作品来评价鲁迅的贡献。

3.思考:“《新青年》时代”,鲁迅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为什么作者惟独选择以《狂人日记》为中心事件来叙述?

明确:《狂人日记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重大的,是鲁迅在新文化时期的最突出贡献,以其为重点,不完全按纵的线索、流水账式的叙述鲁迅生平,而是抽出专题单独评说,以加强横向联系,这样纵横结合,使鲁迅形象呈现出一种立体感,又主线明确,重点突出。

三、再读课文,理解鲁迅在“《新青年》时代”的人生轨迹和情感世界

1.研读第2段,思考:钱玄同来访时,二人通过设喻所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1)“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2)“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不久都要闷死了”预示受封建思想毒害、精神麻木的国民可怕可悲的前途。

(3)“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4)“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2.研读第3段,思考:鲁迅对《新青年》的最初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虽然并不如许寿裳那样觉得它“颇多谬论”,却也反应冷淡。(画出原句)

3.结合第2、3段思考:鲁迅为何要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

明确:钱玄同的来访,使鲁迅又燃起了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的火焰,他要替先驱者助威,推动思想革命。(画出原句)

4.研读第7段,思考:对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许寿裳和鲁迅本人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许寿裳认为“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鲁迅却说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5.如何理解“助阵”?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课后练习二,教参第23页)

明确:鲁迅写白话文虽然在主观上只是出于对新文化运动的“助阵”,但历史意义却是深远重大的。这 是作者坚持尊重史实,反对神化、美化鲁迅,把他写“人”而不是“神”的具体表现。

7.由鲁迅对于《新青年》态度的变化过程,你想到什么?

明确:由此也让我们看出鲁迅并非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个未卜先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思想导师和无处不在的领导者,更不是具有改变历史力量的神,他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矛盾挣扎的过程的。他是一个想用自己的作品、自己的思想来改造国民精神的文学家。

8.研读第7段直接引用的文字,怎样理解鲁迅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

明确:这里的“听将令”和“遵命文学”,只是“与先驱者取同一的步调”的意思,并非真的接受什么人的命令。鲁迅一向是反对奉命写作的,他一直是坚持独立思想的。他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中说过:“好的文艺作品,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

9.以上内容的处理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创作意图?

明确:作者坚持尊重史实,反对神化、美化鲁迅,把他写成“人”而不是“神”。在作者看来,“要把鲁迅形容得怎样伟大,也许表面上是褒,骨子里是对他的嘲笑呢!”他认为,在思想上,鲁迅并不纯粹,“鲁迅并不是圣人,他的思想本来有若干矛盾的,思想上的矛盾,并无碍于其在文学史上的伟大的。一定要把这些矛盾之点掩盖起来,或是加以曲解,让矛盾解消,那是鲁迅所不同意的。”尽管曹聚仁对鲁迅思想矛盾的解释并不完全科学,然而这种正视矛盾的态度应该说是正确的。

这在现在看来,鲁迅确不像一个哲学家那样,也不像一个领导者那样,为别人了解与服从起见,一定要将学说组成一个系统,有意地避免种种的矛盾,不使有一点罅隙;所以他只是一个作家、学者,乃至思想家或批评家。鲁迅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就是启悟中国知识分子克服奴性,实现精神独立。所以,他一生汲取过多种多样的思想学说,但都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过滤,尽当时之可能取其合理部分而弃其不合理成分,从来没有盲目崇拜一种学说,又彻底抛弃另一种。曹聚仁抓住鲁迅的思想独立性进行分析,应该说是很可贵的。

四、借鉴拓展

1.体会传记的真实性(课后练习五)

作者没有更多地叙述传主的事迹,而是将传主自述、传主亲友的评述穿插其中,这样组材有何好处?

明确:传主自述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周作人,传主的弟弟,虽然后来和传主失和,但他们毕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是同胞,又共同游学,一起走向文坛,决定了他对鲁迅思想、生活、作品发言的特殊性;许寿裳,传主的挚友,与传主亲密知心(当年曹和鲁迅打趣地说自己不够格写鲁迅传记,因为他不姓许,这里的“许”共有五位,许寿裳应排首位。鲁迅听后笑着和曹说:“就凭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了。”),他的评价应是切实中肯的。因而,这样组材,全面、客观、准确地写出“《新青年》时代”的鲁迅,而且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鲁迅。

此外,作者又将这些材料和时代背景、研究资料以及自己的切身观察感受等内容融为一体,做到了理论性、史料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2.体会本文的价值

在20世纪50年代,海峡两岸的鲁迅研究朝两个极端发展:一是尽力神化,二是竭力丑化,不是把鲁迅捧为“圣人”,就是把鲁迅说成“连起码的人的资格都够不着的角色”。曹的文章注意以文学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鲁迅,而不是以褊狭的政治眼光更不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衡量,让我们见到了有血有肉的凡人鲁迅。

鲁迅的“现在价值”(见附录)

3、作业:传记写作训练

⑴规律点睛

①内容真切。这是写好自传与小传的根本原则。内容表述上应丁是丁,卯是卯,不虚构,不歪曲;不粉饰,不虚美;不受流俗侵扰,不为尊者忌讳。重要之处包括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人物言论、行动等都要言之有据;

②材料典型。选取的材料应能体现人物的身份、生活、性格、志趣。如写作家,则可选取文学活动、文学成果等村料;如写学生,则可选取勤奋学习、健康成长等材料。总之应尽展个性。

③详略得当。这是写好自传与小传的特别条件。人物的主要经历、兴趣爱好、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材料可重点写明,其他则大可不必面面俱到,像姓名、籍贯、家庭等方面的材料就可一笔带过。总之,要让读者管中窥豹。

④线索清晰。这是写好传记体文章的基本保证。因为写传记要搜集人物方方面面的事情,择其重点写出人物生活中的不同侧面给我们的印象和领悟,因此线索安排应清楚明晰。一般应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写。例如人物是学生,就可按幼年、小学、初中的顺序依次写来。

⑤语言灵活。这是写好传记体文章的坚实基础。因为传记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所以语言准确平实。但为了破除呆板、枯燥的“八股”习气,不防融情于叙,即在态度诚恳的叙述中,渗透人物鲜明的思想倾向,爱憎情感。

总之,要写好人物传记,首先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其次,要严格选择材料,根据人物特点,选择有重大意义,对社会有重大贡献,最能表现人物的本质和特性的材料写;最后,还要恰当的组织材料。

⑵备选模式

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此为他传,自传要另行取舍)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

⑶针对训练

要求:试着给你熟悉的一个人写一篇小传(略记人物的生平事迹或生活片段)。

建议:选择自己比较熟悉或者资料容易收集的人物,挖掘出人物身上值得“立传”的地方。可以“某某小传”为题,亦可另拟标题。

附录:

鲁迅的“现在价值”

钱理群

一、“鲁迅”是谁?

我们这里讨论的“鲁迅”,是符号化的鲁迅,我们讲的“鲁迅遗产”,主要是指鲁迅和同时代的东亚思想家与文学家共同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文学遗产,它是“20世纪中国与东方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突出“20世纪中国与东亚经验”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最近二十年,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盛行着两种思潮:或者认为中国的问题是在‘割裂了传统’因而主张‘回归儒家’;或者以为对西方经验,特别是美国经验的拒绝,是中国问题的症结所在,因而主张‘走英美的路’。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或转向外国,而且限于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却恰恰忽略了‘现代(20世纪)和中国’,即使是讨论现代中国学术和文学,也是偏重于亲近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那一部分学者与作家。这样,真正立足于中国本土现实的变革,以解决现代中国问题为自己思考的出发点与归宿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反而被排斥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些年孙中山之受冷遇,毛泽东之被遗忘,鲁迅之一再受到攻击,绝不是偶然的。”

二、“鲁迅”的“现在价值”

我在一篇讲述鲁迅“远行以后”的命运的文章里,有这样的描述——

八十年代末,鲁迅运交华盖,突然变得不合时宜。

风行一时的新保守主义者反省激进主义,把五四视为导致“”的罪恶源头,鲁迅的启蒙主义变成专制主义的同义词。

悄然兴起的国学风里,民族主义者,还有新儒学、新国学的大师们,鼓吹新的中国中心论,自然以鲁迅为断裂传统的罪魁祸首。在某些人的眼里,鲁迅甚至免不了汉奸之嫌。

号称后起之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者,视理性为罪恶,以知识为权力的同谋,用世俗消解理想,告别鲁迅就是必然的结论。

用后殖民主义的眼光看鲁迅那一代人,他们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的批判,不过是西方霸权主义的文化扩张的附和。

自由主义鼓吹“宽容”,炫耀“绅士风度”,对“不宽容”的“心胸狭隘”的鲁迅,自然不能宽容,他被宣判为极权统治的合谋。

还有自称“新生代”的作家,也迫不及待地要“搬开”鲁迅这块“老石头”,以“开创文学的新纪元”。

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思想文化现象:在1990年代的中国文坛学界,轮番走过各式各样的“主义”的鼓吹者,而且几乎是毫无例外地要以“批判鲁迅”为自己开路。

这样的情况,在21世纪初仍在继续。

因此,在当代中国,研究鲁迅,言说鲁迅,传播鲁迅思想与文学,就具有某种“文化反抗,文化坚守”的意味。我读韩国朋友的鲁迅研究论著,也多少感觉到这样的意味。因为在这个美国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猖獗的世界,鲁迅所参与创造的20世纪东亚思想文化遗产,同样显得不合时宜;“鲁迅”的“现在价值”问题,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亚国家以至世界的思想、文化学术界的问题。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教学参考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

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

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

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5.“助阵”一词应该怎样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步骤

1.说鲁迅

情境设置:

读网上一篇介绍鲁迅生平的文章(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具体内容略)

有人对鲁迅推崇备至,有人对鲁迅不屑一顾,你是怎样看待鲁迅的呢?

(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争辩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重心。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灵活处理背景知识介绍这一环节。当然,这只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种。总之,此步骤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状况,及时调整教学。)

2.与文本交流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离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就失去了赖以提高的精神和知识资源。

第一读——精读。读字词、读注释,熟悉内容。

(本文多用史料,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在导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些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顺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文章,要充分利用注释,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读时要勾画疑难之处。)

第二读——速读。概括内容,画关键语句。

(学生读过一遍后,再读往往容易疲倦或反感。但是这篇文章需要多读才行。由此,怎样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采用问题带动法,用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第三读——跳读。细化问题,展开对话: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明确:它燃起了鲁迅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替先驱者助威、推动革命的思想和生活的激情。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明确:虽然鲁迅只是主观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他的创作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③鲁迅在这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明确:鲁迅一直抄碑,别的什么事都不管。

④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鲁迅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乱,又加上不幸婚姻的束缚,陷入了彷徨的境地。

⑤“助阵”的观点表明了鲁迅怎样的想法?

明确:表明了鲁迅当时对提倡白话文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⑥作者对鲁迅说要把他写成“人”(见课后“相关链接”一),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也有迷惘的时候,并非未卜先知的导师。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此步骤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是对文本的一种尊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讨论中一般都能够解决。)

⑦结合步骤一的讨论,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3.拓展运用

①寻找其他关于鲁迅的传记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塑造的鲁迅形象和塑造手法的异同。)

②你是怎样看待下列人物的?

人物:苏轼曾国藩拿破仑

(以上只是随意列举几个,教师自己可以列举很多。通过这个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运用可靠材料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

资料链接

前期的作品之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集中有几篇是不能称为小说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成仿吾《〈呐喊〉的评论》)

鲁迅,以及他所领导的革命的作家们,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文艺封建意识的传统,用革命的人文主义唤醒了沉睡的现实的灵魂。由于他,文艺形象里面出现了人民的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同时也鲜明地被画出了这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不得不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苦斗的命运。处女作《狂人日记》,那立意,是为了叫出自我的燃烧的战斗要求,也是为了揭开社会的丑恶的实际。(《胡风论阿Q》)

真善美是文章追求的最高境界,本文是作者追求这种理想境界的一个具体表现。文章围绕鲁迅以《狂人日记》为开端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作品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为中心,揭示了鲁迅在“《新青年》时代”从原来的不问世事、埋头抄碑,到后来创作《狂人日记》等白话小说、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本文所在单元的标题为“精魂动天”,意在通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人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学习本文首先要帮助学生对鲁迅形成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认识,养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的意识,并让学生体会史料在传记中的作用以及作者求真求实的精神。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方面都不能忽略。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入手设定目标,所以尽管一些目标看似明确,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了生硬的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乐意接受,目标自然不能实现。根据高中学生对鲁迅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本设计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入手,渗透方法指导,推动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预设目标

1.重新认识鲁迅,形成以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人和事的意识;认识作者求真的态度。

2.掌握通过寻找文章的切入点理解文章的方法。

3.体会作者运用史料真实地反映人物的手法。

切入点

本文节选自曹聚仁《鲁迅评传》第9节,《鲁迅评传》写于1956年,正值国内个人崇拜、英雄崇拜风气盛行。本文的关键在于一个“真”字:一是鲁迅的“真”,即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二是作者的“真”,即作者的求真态度和方法。

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言为心声,行为思表,鲁迅的所作所为体现了他的思想。我们可以围绕这一点来切入,设计问题,带动全篇的理解。

问题设计:

鲁迅是怎样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小说的?

围绕这一问题可以衍生出以下子问题:

1.鲁迅开始为什么没有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这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鲁迅后来为什么在《新青年》上发表小说了?

3.鲁迅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的?作者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4.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这件事?

以上是从鲁迅的“真”入手的,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真”入手,作者的“真”主要体现在作者对鲁迅的评价上。本文的中心事件是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文小说一事,作者对它的评价,实际就是作者求“真”的体现。在文中主要体现在这样一段话上:

如许寿裳氏所说的,周树人开始用鲁迅的笔名,在《新青年》上写小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不过鲁迅自己,在当时只是一种助阵的意思。

抓住这句话,我们前后联系,就可以顺利理解文章。据此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在这之前鲁迅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2.他为什么这样生活?为什么又写起小说来了?

3.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4.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5.“助阵”一词应该怎样理解?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学步骤

1.说鲁迅

情境设置:

读网上一篇介绍鲁迅生平的文章(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具体内容略)

有人对鲁迅推崇备至,有人对鲁迅不屑一顾,你是怎样看待鲁迅的呢?

(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争辩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的重心。另外,可以顺势补充一些背景知识,灵活处理背景知识介绍这一环节。当然,这只是很多方法中的一种。总之,此步骤是为了激活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掌握学生对鲁迅的了解状况,及时调整教学。)

2.与文本交流

文本是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平台,离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师生就失去了赖以提高的精神和知识资源。

第一读——精读。读字词、读注释,熟悉内容。

(本文多用史料,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在导入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些兴趣,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顺势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文章,要充分利用注释,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文章。读时要勾画疑难之处。)

第二读——速读。概括内容,画关键语句。

(学生读过一遍后,再读往往容易疲倦或反感。但是这篇文章需要多读才行。由此,怎样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就显得非常关键。方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采用问题带动法,用问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

问题: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第三读——跳读。细化问题,展开对话:

①为什么说这是鲁迅生活的一个大发展?

明确:它燃起了鲁迅用文学作品打倒吃人礼教、替先驱者助威、推动革命的思想和生活的激情。

②为什么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章?

明确:虽然鲁迅只是主观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但他的创作却在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③鲁迅在这之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明确:鲁迅一直抄碑,别的什么事都不管。

④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鲁迅怀着满腔热情回国后,目睹了晚清政府的腐朽、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复辟、军阀的混乱,又加上不幸婚姻的束缚,陷入了彷徨的境地。

⑤“助阵”的观点表明了鲁迅怎样的想法?

明确:表明了鲁迅当时对提倡白话文的做法没有太大的兴趣。他要坚持自己的创作观点,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⑥作者对鲁迅说要把他写成“人”(见课后“相关链接”一),那么,在作者的笔下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鲁迅也有迷惘的时候,并非未卜先知的导师。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能坚持自己的信念,能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此步骤是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话,是对文本的一种尊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文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讨论中一般都能够解决。)

⑦结合步骤一的讨论,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认识。

3.拓展运用

①寻找其他关于鲁迅的传记对比阅读。

(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作者塑造的鲁迅形象和塑造手法的异同。)

②你是怎样看待下列人物的?

人物:苏轼曾国藩拿破仑

(以上只是随意列举几个,教师自己可以列举很多。通过这个题目进一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态度,学习运用可靠材料来支持自己观点的方法。)

资料链接

前期的作品之中,《狂人日记》很平凡;《阿Q正传》的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孔乙己》《药》《明天》皆未免庸俗;《一件小事》是一篇拙劣的随笔;《头发的故事》亦是随笔体;惟《风波》与《故乡》实不可多得作品。……集中有几篇是不能称为小说的,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成仿吾《〈呐喊〉的评论》)

鲁迅,以及他所领导的革命的作家们,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文艺封建意识的传统,用革命的人文主义唤醒了沉睡的现实的灵魂。由于他,文艺形象里面出现了人民的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同时也鲜明地被画出了这觉醒了的自由的意志不得不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现实苦斗的命运。处女作《狂人日记》,那立意,是为了叫出自我的燃烧的战斗要求,也是为了揭开社会的丑恶的实际。(《胡风论阿Q》)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练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

A.刍议(chú) 谬论(miù) 旌表(jīng) 殒身不恤(xù)

B.诨名(hùn) 不惮(dàn) 慰藉(jí) 橐橐行走(tuó)

C.模型(mó) 客栈(zhàn) 抵罪(dǐ) 差强人意(chā)

D.龛子(kān) 作坊(zuō) 鳜鱼(guì) 负隅顽抗(yú)

答案:B

提示:“藉”应读“jiè”。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玷辱 酒馔 喝采 交头接耳

B.髭须 提防 盘缠 天理昭然

C.抄写 缘故 巧妙 逼上梁山

D.椽子 谬误 鸟喙 屏人间语

答案: A

提示:“采”应为“彩”。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青年》创刊于一九一五年,这是现代中国文化运动的纪程碑。

B.胡适翻译的小说,如都德的“柏林之围”,也是文言体的,连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也还是用文言体写的。

C.我们从文章风格的发展上看,他是比其他作家更跨远了一步,一开头便采取写实主义的笔触了。

D.小说里用姓“孔”来影射“孟”字,本来也是平常,又因孔字联想到描红纸上的名子,拿来做他的诨名,妙在半懂不懂,比勉强生造两个字要好得多了。

答案:B


新青年时代的鲁迅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教案备课五篇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文档分享

202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课程同步教案五篇

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名师教案五篇

2021版新高一年级语文教案五篇

2021年高一人教版语文新编教案参考五篇

2021年高一语文教材备课教案新编五篇

高一人教版语文教案教学参考范文五篇

高一语文必修课文教案样板五篇

    22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