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

倾情诵读 —— 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 感受形象,咀嚼涵咏 —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     (学生讨论完成)

——(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

—— (1)看、拍、会、登

(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

5、全体女生朗读

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

二)分析词的下片

1、全体男生朗读

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 ——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2、师: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

张翰 —— 乐于归隐 _____(正)

许汜 —— 谋取私利

刘备 —— 雄才大略 ______(反)

桓温 —— 叹时光流逝

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 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1) 用“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

(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

(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

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

—— 用典

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

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亦与上片的“无人会、登临意”相呼应。

师: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

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七、师生再次跟读这首词。

师: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在诗情画意中再次倾听辛弃疾最真实的心跳。

八、小结

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像这样的壮观景象,一般的凡夫俗子难得有心领略,而鹪鹩偃鼠之辈则消受不起。在这里我们感谢辛弃疾,感谢他为我们带来了这么丰富的精神食粮;感谢他让我们感受到了浓厚的爱国情结。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说课稿

一、说教材

必修四第二单元为宋词单元,在辛弃疾的两首词前,学生已经通过柳永和苏轼的词作对宋词这种文学体裁以及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学习辛弃疾的作品是为了让学生对不同词人的风格有更加深入的把握,并提高对词的鉴赏水平。

二、说学情

对于学生而言,辛弃疾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同时也有距离感,相比之下,“奉旨填词”的柳三变这样有故事的词人对他们的吸引力会更大一些。而辛弃疾的诗词又因为用典较多的增加了理解难度,所以,我想首先应该让学生走近辛弃疾,有想要了解这个人,进而去解读他的作品的兴趣。学生对他的生平和经历了解的越多,对这个人的敬仰和钦佩就会越多,这样会减少一些他们在鉴赏作品之时的畏难情绪,更快更好地进入对词作的解读。

三、说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

2、掌握借景抒情和用典抒情的艺术手法。

3、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根据文本内容和学情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以诵读—讨论—精讲—再次诵读为主线,让学生运用诵读法和讨论法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1分钟)

纵横沙场 、立下不世之功是古代不少文人的人生理想,就连体弱多病的李贺都曾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言壮语。而事实上,既能横槊赋诗,又可驰骋沙场的英雄并不多见,但辛弃疾就是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的人生,通过他的词作来感受其深沉的爱国情怀。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 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 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 英雄泪!

【水龙吟 辛弃疾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 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 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 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 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 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 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 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 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 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 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 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 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 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 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 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 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 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 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 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 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 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 “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 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 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 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 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 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 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 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 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 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 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 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 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他看着腰间空 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 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 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 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 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 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 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 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 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 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 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 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 愤。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 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 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 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 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 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 语,或以手拍栏于。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 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 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用在这里,就把作者 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 面前。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 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 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 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 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 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读者读到此, 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 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 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 用了一个典故: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 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 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 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 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 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 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 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 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 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 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 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 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 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 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 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 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 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 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 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 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 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 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 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 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 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言 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 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 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 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 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 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 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 取,红巾翠袖,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 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 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 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 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 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 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 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 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 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词注释鉴赏及赏析答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高二语文必修2021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及鉴赏答案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译文|赏析

高二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译文|鉴赏

高二语文必修课程授课的教案五篇

    22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