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阿房宫赋》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杜牧及其创作,了解赋。

2、 识记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 学习本文铺陈排比、夸张、对偶、比喻的用法。

4、 体悟杜牧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先来猜猜一个谜语。我们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一副对联,请看黑板上:上联——半边林场半边坡,下联——一曲牛歌一卷文,猜唐朝一位诗人。﹙提示:大家要注意方法,这副对联运用的是拆字法来写的,也就是说,上下联各蕴含着一个字﹚。

生:杜牧。

师:提起这位晚唐的大诗人,我们会想到他哪些诗句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精彩的诗句,在大诗人的笔下是层出不穷的。其实,杜牧不仅诗歌写得好,赋也写得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赋作《阿房宫赋》。

【作者介绍】

杜牧: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的杰出代表人物。杜牧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宰相和史学家。26岁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及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其诗擅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成就极高,与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诗的主要代表之一,亦能文,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

【“赋”介绍】

赋:指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在内容上的特点表现为通过“体物”以“写志”,即通过摹写事物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表现为注重铺陈夸张,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注意由于赋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所以它既讲究对偶,注重声律,保存了一定的诗意,又自由流动,增强了表现力。

【分析课文】

一、教师范读,要求学生仔细地听,给自己不认识的字词注上读音。然后,全班齐读,一边读一边思考,本文写了什么内容﹙根据赋在内容上的特点来答,即通过描写阿房宫的相关情况,反映了秦始皇穷奢极欲的现实,总结了秦亡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二、分析第一段

1、逐字逐句讲解字词,翻译第一段,一边翻译一边讲解内容一边要求学生背诵。

阿房宫的来历﹙四个三字句﹚→阿房宫占地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建筑地形﹙外﹚→二川﹙内﹚→楼阁、走廊、屋檐、宫室﹙2个四字句+散行长句﹚、长桥、复道、歌台、舞殿。

第一段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2、本段艺术:

a 师:其实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但杜牧却从阿房宫的外在形势和本体构筑详细生动地描摹了阿房宫的情况。其实,这些对于楼阁、走廊、宫室、屋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的描绘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但这些奇特的想象合理,并无造作之感。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在这深刻细腻生动的想象描写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这些修辞各写出了阿房宫的什么?

《阿房宫赋》鉴赏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欣赏晚唐杰出的诗人、颇负盛名的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板书:《阿房宫赋》杜牧)上一节课,吴老师指导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并复习了有关“赋”的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是在同学们已经读懂这篇“赋”的基础上,上一节“文言文鉴赏课”,去欣赏《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在欣赏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古今之人对它的评价。

〔投影〕

(元朝)祝尧曰:“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古赋辨体》)

(清朝)金圣叹曰:“穷其极丽,至矣尽矣!却是一篇最清出的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读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

今人曰:“古来之赋,此为第一。”

从古今之人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阿房宫赋》的确很有欣赏价值。下面首先来欣赏它的结构:师:(板书:一赏结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投影〕思考:①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②《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③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边读边思考,2分钟)

师:作者写“阿房宫”,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生:(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宫中美女、金银财宝。

师:同学们说得比较细致、具体,如果把前半部分对阿房宫的叙写归一下类,分几个层次? 写了阿房宫的什么?

(生沉默、思考)

生1:分三个层次。阿房宫的建造规模、楼阁廊檐、长桥复道都是写宫殿,第二层写妃嫔媵嫱,第三层写宫廷的摆设。

师:表述上再简练一些。(生思考)

师生共同归纳:三个层次分别写了宫殿、美人、珍宝。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板书:宫殿—美人—珍宝)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写秦的贪得无厌。

生2:写秦的灭亡。..

师:秦为什么灭亡?

生(部分):横征暴敛、穷奢极欲、腐败堕落、肆意挥霍导致亡国。

师:很好。〔板书:(秦)奢侈亡国〕

师:第四段重点写了什么?

生1:劝戒统治者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

师:“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在劝诫谁?第三个“后人”指谁?

生2: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很好。( 板书:( 唐)勿蹈覆辙)

师:《阿房宫赋》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叙事,后半部分是议论。

师: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前后两部分的联系。

生(部分):前半部分是铺事,后半部分是写志。

师:“赋”的特点是“铺事写志”,又叫“托物言志”。

(板书:托物、言志)

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生思考)

生1:铺事是写志的基础。

生2: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师:(板书:(基础)(目的))

师:文章的第三段与第四段可不可以对调?为什么?

生:(沉默片刻,后齐声) 不可以。

生1:第三段是由一二两段引出的议论,紧承第三段,所以不能与第四段对调。

生2:前半部分是“现象”,第三段是透过“现象”揭其本质,穷奢极欲必然导致亡国。第四段承接第三段,劝诫唐敬宗接受前人的亡国教训,勿蹈覆辙。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言之成理。三四两段确实不能对调。理由是第三段的感慨是由上文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的对比中引申出来的;后一段的议论则以更深远的历史眼光,把一千年前的“史实”与一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开去。

师:从本文的结构中,能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吗?

生(部分):借阿房宫的兴灭,寄托对统治者的讽喻。

师:由此看来,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齐声):严谨、巧妙。

【点评】结构美,在于它为内容的排铺提供了舒畅的空间,并具备使前文后语有机承接的逻辑机制。授课教师抓住了这一要津,从概括《阿房宫赋》的内容入手,让学生感受课文结构与内容的和谐,其间注意引导学生审视各段文字的内在联系。教法合理,推进顺畅。“假设置换”,给学生以深入探究的机会,亦属妙着,果然有收效。

《阿房宫赋》“铺事”的材料极为丰富,作者精心切分、钩连,由物及人,再由人及物,为“写志”奠基蓄势,堪称“巧妙”。欣赏这点,似应着力强化。

师:欣赏完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再让我们欣赏它的语言之美。《阿房宫赋》的语言之美是众口同声的。有人说,它的语言是有颜色、有声响的。你甚至可以听到百姓的叹息声、宫女的啜泣声、帝王的呵斥声、戍卒的呐喊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去领略美、品味美吧!

师:(板书:二品语言)下面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句子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哪句话、哪段话最精彩? 为什么?

(生读书、思考3 分钟)

师:(巡场、了解学生情况)同学们画出的值得品味的句子很多,比较集中的大概有十几处,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共同咀嚼品味。

同学们先看第一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很多同学都画了这一句。它好在哪儿?

生1:简洁。两组偶句,12个字极俭省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和巨大的耗资。

生2:概括。从“六王毕”到“四海一”,历史漫长,作者只用了六个字。

师:好。从“(秦)孝公据肴殳函之固”到“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到“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从“毕”到“一”,横扫百年时空,可谓力扛千钧。这六个字体现了“赋”的什么特点?

生(部分):跳跃。

师:对,跳跃。“赋”非诗非文,亦诗亦文,诗歌的特点之一就是跳跃。除此之外,这句话还好在哪儿?

( 生沉默)

师:同学们看“兀”“出”两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儿?

生1:用得好,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师:留下什么样的想像空间?想到了什么?

生2:我想,用的木料一定很多。

生3:我想,为建阿房宫死的人一定不少。

师:请同学们再从地理位置上考虑,由蜀山到关中,要经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砍伐者为什么放弃距阿房宫较近的“秦陇”,而偏要舍近求远,去蜀山砍伐树木呢?

生3:蜀山的木材好。

生4:附近的木材全都砍光了。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很丰富,从一“兀”一“出”中,同学们想到了“路途之艰、用料之多、死人之众”。这六个字里有没有什么“暗示”或者说“伏笔”?

生5:有。暗示六国已亡,唐不久将亡。

师:看来,这句话为此后许多文字埋下了根,真不愧是大手笔,起势雄健,涵盖无穷。

师:再看第二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好在哪儿?

生1:用了比拟的写法,非常形象。

生2:运用骈句,句式整齐。

师:还用了四个表示动物官器的名词,有—— —

生(齐声):腰、牙、心、角。

师:好处是什么?

生:用这种器官比拟建筑物杂然交错的样子,形象、新颖。

师:今天“钩心斗角”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用“形象的事物”比喻“内心的活动”,不是也很形象、很生动吗?

请看第三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好在哪儿?

生1:用排比和夸张的写法,渲染美女之多。

生2:写美女之多,用意是突出秦始皇骄奢淫逸。

师:说得对。作者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又用“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写美女之多,实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真可谓“笔里藏锋,意在言外。”

请看第四句:“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宫女;钉头磷磷,多于在瘐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世人之言语。”好在哪儿?

生1:同一意思,不重复,而是变化多端地加以深化。

生2:虽然是议论,但极为形象,没有枯燥之感。

师:这六个排比句极为经典。前半句写阿房宫的事物,后半句写有关民间事物,前后对比,尽情夸张,把封建帝王将奢侈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生活之上的本质,揭露无遗。用笔真是精彩!

请看第五句:“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好在哪儿?

生1:简练。14 个字就交代了战争的始末。

生2:这句话意味深长,让人深思。

师:“可怜焦土!”与开头哪句话照应?

生(部分):“阿房出”。

师:对了。“可怜焦土”以4个字了结了前文大量的铺陈渲染,于严峻中包含无限感慨,并引出末段议论。

最后看第六句:“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好在哪儿?句中“后人”共出现4 次,重复吗?所指一样吗?

生1:有哲理味儿。

生2:精辟。“后人”出现4 次,没有重复之感。第三个“后人”,是指唐以后的统治者,其余三个“后人”所指一样,都指秦以后的统治者。

师:答得很好。这句话是超越时空的预言,精辟奇警,如夜半鸣钟,远天走雷,令人惊心动魄。前面令人目眩的铺张描写,都要在这里结穴,找到依附与归宿。

下面请同学们小结一下《阿房宫赋》的语言特点。

( 生思考)

师:刚才我们所举的六句话,用得最多的是哪一种写法?

生( 部分) :夸张。

师:对,夸张。夸张的效果怎么样?

生( 部分) :真实。

师:( 板书:夸张—— — 不过度) 文章后半部分用了什么写法?

生( 部分):议论。

师:对,议论。议论的效果怎么样?

生( 部分) :形象生动。

( 师板书:议论—— — 不干枯)

【点评】教师以精准而儒雅的文学语言作导语,带领学生进入《阿房宫赋》这座华美的语言殿堂,别具匠心。文学鉴赏课需要教师制造艺术气氛,授课者深谙此道。

在“品语言”的过程中,恰切自然地输出精要的知识( 如“赋”的诗歌性)以指导鉴赏活动,体现了中学文学教育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议论性文字的审美价值,是提高他们鉴赏能力的重要方面。课上,教师很下了一番功夫,也确见收效—— — 所谓“议论—— — 不干枯”的评价语,便是学生在教师点拨下通过语言品味后的“发现”。这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最后,我们再读《阿房宫赋》,重读《过秦论》,然后比较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点、不同点,再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投影〕思考:①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②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 生看书、思考4 分钟;师板书:三作评价)

师:从内容和形式上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相同点是什么?

生1:同是借古讽今之作。

生2:均涉及了六国灭亡,秦统一天下及秦朝灭亡之事。

生3:一个希望汉文帝以“仁政”治天下,一个希望唐敬宗勿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

生4:都使用了“赋”的写法。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请看屏幕:( 投影)

相同点:1, 同是“借古讽今”之作;2, 均涉及了同样的史料;3, 都提出“爱民”“仁政”的主张;4, 都用了“赋”的写法。

师:也许有同学会问《过秦论》既然通篇用了“赋”的写法,为什么不叫《过秦赋》? 这就涉及了《过秦论》的中下两篇,教材所选是《过秦论》的上篇,就上篇而言,的确通篇用“赋”,但中下两篇却是以议为主的。

好,了解了两篇文章的共同点,下面请同学们再从材料的详略安排、艺术构思等方面看《过秦论》《阿房宫赋》的不同点各是什么?

生1:在材料详略安排上,《过秦论》比《阿房宫赋》要详;比如,六国灭亡、陈涉起义等。

师:对,这点讲得非常好。

生2:在艺术构思上两篇文章有明显不同。《过秦论》是借助历史史实言志;《阿房宫赋》是借助丰富想像托物言志。

师: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请同学们看屏幕:(投影)

不同点:

1, 《过秦论》陈涉起义等史料详写;

《阿房宫赋》陈涉起义等史料略写。

2, 《过秦论》借助历史史实“言志”;

《阿房宫赋》借助丰富的想像“托物言志”。

师: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这两篇文章不愧是文言文中的极品,难分高下,各有千秋。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点评《过秦论》和《阿房宫赋》。

( 生思考,师巡场并与学生交流)

师:( 启发学生思考) 同学们还记得《过秦论》的作者贾谊是多大年纪离开人世的吗?

生:( 摇头) 不知道。

师:贾谊33 岁忧郁而死。( 学生笑) 同学们也许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忧郁而死? 如果换成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还差不多,但是贾谊的确因忧郁而死。贾谊才华横溢,遭人嫉妒,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因此忧郁而死。苏轼曾经对贾谊就有过这样的评论:“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我们读读《过秦论》,看看“文”真的如“其人”吗?

( 生读《过秦论》思考)

生1:《过秦论》写得很有气势。

生2:针砭时弊,说理透彻。

生3:很有男人气,“文”不像“其人”。

师:同学们评得很准确。贾谊虽然性格内敛,可文章却写得汪洋恣肆,似大江奔流,一泻千里。很有男人气,这种男人气又叫—— —

生:( 齐声) 阳刚气。

师:如果用一个短语来表示就是—— —

师生:阳刚之文。( 板书:阳刚之文)

师:《阿房宫赋》呢?

( 生思考)

生1:脍炙之赋。

生2:华美之作。

师:哪个说法更好?

生:( 几乎异口同声) 华美之作。

师:好,“华美之作”与“阳刚之文”还是个对句呢。

( 板书:华美之作)

师:今天这节课欣赏了《阿房宫赋》的结构之妙,语言之美,同学们一致认为它是一篇华美之作,确是“古来之赋,此为第一”。这么好的文章,我们是不是该把它背下来?(生:点头) 中学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古代诗文,将是人生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点评】比较,是文学鉴赏的重要方法。在“比较”中,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感悟优劣的灵性都会得到提升。坚持这样做,思路、视野就会越来越开阔。

这节课的“比较鉴赏”自有特色。教师将示范与引导结合起来,据文说理,扎扎实实,一步一进,不断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师生交流渐入佳境。

鉴赏课,在师生“共识”中收束,就本节而言,很完美;但,它不是固定模式,仅是一种样式。同一篇作品,同一个鉴赏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有分歧,见仁见智,不仅是正常的,恐怕还是经常的。但愿文学鉴赏课百花齐放。

《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晚唐杰出的诗人。为别于杜甫,后人称之“小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杜”)。著作有《樊川文集》(因其别墅在樊川(长安县),故名)。

本文选自《樊川文集》。阿房宫(读ē páng)是始皇于公元前212年始建的宫殿,故址在今西安市西北阿房村。此宫殿至秦灭亡时还未完工,所以未正式命名,据说因为它的前殿所在地名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唐敬宗荒淫失法,自即位以来大兴土木,广征声色。文章借秦建阿房宫为题,借古讽今,意在讽喻皇帝借鉴秦亡的历史教训,否则将重蹈其覆辙。

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详细地叙述)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谕之意。

2.课文内容简讲

结合课文内容,设拟下列问题,请思考回答。

①文章题为“阿房宫赋”,都铺陈夸张地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在写作上起何作用?

回答提示:第一段:极力描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

第二段:极力描写阿房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阿房宫这样的建筑、生活说明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因而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就以作者意在借古讽今,并为下文的议论做好了铺垫。

②为议论的两段概括主旨,注意体会作者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回答提示:第三段:秦搜刮虐待百姓导致灭亡(不恤民力导致灭亡)。

第四段:讽喻唐统治者要爱护人民不要重蹈秦的覆辙。

③课文末出现了四个:“后人”都分别说的是什么人?

回答提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暗指唐统治者。

其余第一个“后人”指秦以后的统治者;第二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李湛);第三个暗指敬宗以后的统治者;第四个暗指唐统治者(敬宗之类)。

④文末一段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根据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二条)。

回答提示:其一: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其二: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⑤本文借古讽今,你还学过这样的文章吗?举例说说。

回答提示:《六国论》以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以讽喻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应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而一味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曹玮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梦溪笔谈》)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玮知镇戎军日   知:主管。

B.牛羊无用,徒縻军  縻:束缚。

C.比其复来      比:等到。

D.几行百里矣     几:几次。

2.比较下列每组红色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我不欲乘人之怠   ┏乃止以待之

┗若乘锐便战     ┗故为贪利以诱之

A.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乘”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乘”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3.①颇失部伍   ②少选决战

A.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B.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隔一会儿就决战

C.①很是不成军队行列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D.①很是让一部分人掉了队

②少选一些士兵决战

答:( )

4.①歇定可相驰矣   ②人气亦阑

A.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B.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不足了

C.①歇息好了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D.①歇息稳定可以相互驱马进攻了

②人气也残尽了

答:( )

5.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曹玮用兵智慧的一组是

①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

②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

③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④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

⑤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⑥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答:( )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玮侦察敌兵退离已远,于是驱赶缴获的牛羊辎重缓慢地返还。

B.曹玮部下为此忧虑,认为应抛弃牛羊而使军队整齐地返回。

C.敌人还军来袭击,离得很近时,曹玮派人告诉已行近百里疲劳的敌人休憩再战。

D.敌军歇定后,双方鼓军而进,敌人大败,于是抛弃了牛羊逃回去了。


阿房宫赋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一语文重点课文教案五篇

2021年上海高一语文教案五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新编同步授课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必修课程同步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重点课程必修的教案设计五篇

高中语文秋季学期教学计划2021

2021年高一语文授课参考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必修课程授课配套教案五篇

高一语文作文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高中一年级语文作文教案设计五篇合集

    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