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检大观园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的一个选段,原题为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矢孤人杜绝宁国府。大观园是作者精心虚构的一座人间仙境,寄寓了作者的人生及社会理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抄检大观园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抄检大观园》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体会作者通过采用分头描写的方法,展开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

二、理解《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阅读全文,整体感受、了解抄捡的前因后果。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宝玉挨打》一课过渡到《抄检大观园》。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一次重大事件,它不但表现了贾氏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体现出封建与反封建,正统与叛逆的矛盾冲突。此波未平,一波又起,《抄检大观园》构成了《红楼梦》中又一起重大事件,反映出封建家族内部的矛盾斗争。

二、交待原因:丫头傻大姐到大观园里游逛的时候偶然捡到了一个绣春囊,被邢夫人缴获,邢夫人认为这是一个个打击王夫人、王熙凤一派的良机,借此发难,指责二王持家不严,管理无方,于是派了心腹亲信王善保家的将绣春囊封了送到王夫人那里,成为抄检大观园的导火线。

三、自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注意如下词语:

[劳什子]东西、玩意儿,含有轻蔑厌恶的意思。[掐尖]逞能,出风头。[越性]逞强使性,任意作为。[标致]漂亮。[对了坎儿]与实际对上了号。[体统]应有的规矩。

[断乎]绝对。[作法]做个样子给别人看。[庶出]偏房(妾)生的子女。

四、布置作业:

1. 找出抄检大观园的七个分镜头并概括大意。

2.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要求学生找出七个分镜头并概括大意。

二、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

一、与上节课衔接,检查作业,要求学生一一说出七个分镜头的内容并对其大意进行概括。教师归纳。

(投影或板书)

1. 王夫人接到绣春囊来找王熙凤,商量抄检大观园。

2. 王善保家的趁机陷害晴雯,准备抄检大观园。

3. 开始抄检大观园,在怡红院遇到晴雯的强烈反抗。

4. 王熙凤提出薛姑娘那里不能抄,却抄了黛玉处。

5. 探春坚决反对抄检并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

6. 惜春处发现了入画的藏物,虽无大过,惜春却不依,执意将入画逐出园去。

7. 迎春处司棋被查出男用物品,使作为外祖母的王善保家的十分难堪。

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讨论,然后发言,为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

1.作者在记叙七个分镜头的内容时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

2.此次抄检中,作者记叙的重点在哪里?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作者在记叙七个分镜头的内容时是如何处理的?为什么这样处理?]

抄检大观园就要一处处地秋、翻箱倒柜,无外乎都是一种重复性的活动而已,为避免雷同化,作者不但采用七镜头的记叙方式,而且在记叙过程中决不平均使用笔墨,有详有略,有侧重点地进行记叙。既使情节得到了延展,又避免了平铺直叙,处处相同的弊病。

[此次抄检中,作者记叙的重点在哪里?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请学生分别朗读第5段、第6段(重点语段),然后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

查抄重点:

A.晴雯――从被王夫人叫去遭训斥之后,便知有人陷害,加之对她无理的抄检,更激起了她的强烈反抗的情绪,她对抄检的态度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点:敢作敢为,大胆泼辣,光明磊落。

B.探春――探春是另一个坚决反对抄检大观园的人。她的反抗与晴雯的一样吗?不同。她对“祸起萧墙”“自杀自灭”的行为痛心疾首,她反对抄检大观园,是从维护封建大家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的,而她对抄检一事的认识则表现了她有知有识,有胆有魄力。

其他人物:

王熙凤:伶牙俐齿善于机变,不动声色,善用心机,待机而动,稳中求胜。

王善保家的:十足的奴才,狗仗人势,借机整人。

(投影或板书)

晴 雯:敢作敢为,大胆泼辣,光明磊落。

人物性格  探 春:有知有识,有胆有魄力。

王熙凤:伶牙俐齿善于机变,不动声色,善用心机,待机而动,稳中求胜。

王善保家的:十足的奴才,狗仗人势,借机整人。

三、如何看待抄检大观园?(学生讨论发言)

表现了封建大家族――荣宁二府的相互倾轧,就连妯娌、婆媳之间也免不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人丫头不过是她们互相争斗的工具、牺牲品罢了,显示了封建家族走向衰亡的趋势。

四、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一、二、三、四题。

【教学后记】我们的教学不但要引领学生走到教材中去,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从教材中走出来,不但要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还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想一想,看一看,作者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描写了这些人物,他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比如,在分析人物,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看待抄检大观园”的问题,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使学生的思考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抄检大观园》测试

阅读《探春小传》,回答文后问题。

探春,贾政与赵姨娘生的女儿。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曾说:“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兄弟妹妹跟前(暗示对同母弟弟贾环),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她独具胸怀,又与大观园众姊妹不同,“我但凡是个男人,可走得出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探春这番话可见她非同一般的志向。

她勇建海棠社,在建社宣言中写道:“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众姐妹及宝玉都听她的号令,入社吟诗谈文。

凤姐患病时,她和李纨、宝钗暂摄家政,对大观园进行了一番改革,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她提出来取消了宝玉、贾环、贾兰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月银,该项是以上学为名的开支,实际上津贴了袭人、李纨、赵姨娘。第二件,把各位姑娘每月头油粉钱二两银子也取消了,因各位姑娘,每月各有其月费银子,此项开支是重复。第三件,探春觉得家仆中赖大家的花园管理有办法,联想到大观园中每年所产稻米、竹笋、莲藕、花、果、鱼虾等,年产可值四百两银子,全都糟蹋了。因而提出委派园中服役的婆子、媳妇分别承包起来,除给姑娘的头油、脂粉、花瓶、鸟食等外,各自享有剩下的盈余。探春的改革,部分地纠正了贾府的弊端。

探春最值得称道的,是她在“抄检大观园”过程中的表现。一花独秀,主子中能够反抗的只有探春。她不愧庶出,她没有白白付出代价,她已经学会了在不利情况下捍卫自己的尊严。她言语尖刻,说得又狠又准。她读书知理,能一眼判定此次搜检的极不正常的性质与严重后果。她敢于斗争,一个耳光的清脆响声永垂天地。《红楼梦》中整日男男女女吃吃喝喝,哭哭笑笑,本来就少阳刚之气,“抄检大观园”读起来更是令人憋气,幸亏有探春这个耳光,金声玉振,为抄检的受害者也为读者出了一口恶气。

1.探春为什么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探春诗才不及钗、黛,但首先发起诗社的却是她,从中可看出她有什么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关探春改革,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有眼光,有魄力,但庶出的地位,暂摄家政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有什么大 的作为。

B.探春拿赵姨娘开刀,是她不认生身之母为母女关系,投王夫人所好的最好例证。

C.探春是改革家,她可以为贾府每年省下几百两银子,但这个封建家庭的衰亡是必然 的,她无法挽救。

D.理家的这段经历,使探春对贾府的家政痼疾了解得更深,以致“抄检大观园”时,她发展成为“看之重、言之痛、怒之深、虚之远、慷慨陈词、声泪俱下”的“反抄英雄”。

4.有关探春反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探春反抄,实际是在以歹攻歹,以毒攻毒。

B.对于这种残暴而愚蠢的抄检,晴雯和探春都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表现了强烈的反 抗。

C.探春站在维护贾家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对贾府的黑暗势力,明争暗斗,危机四伏,败在旦夕的现状痛心疾首。

D.探春打了邢夫人的心腹王善保家的,却得到了凤姐的微妙的赞许,可见,“反抄”不过是凤姐事先设计好的把戏而已。

5.在大观园里众多女子中,探春是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你喜欢这个形象吗?你如何评价她的言行?她的悲剧意义是什么?请以《说探春》或《我看探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是为了显示主子的地位和尊严。

2.从中可看出探春的组织才能和高远的志向。

3.B(探春的改革,显现出她的“公正”)

4.D(“可见”之后有误,应为探春反“自杀自灭”,可她自己又何尝不是处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漩涡之中呢!)

5.提示:可先把散见在《红楼梦》各回中的对探春的描写集中在一起,形成“探春小传”。然后再加以评析。探春的主要言行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第五十回、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和第七十回)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读一副诗联有感

从今年《中流》第一期上读到著名诗人魏巍的一副诗联:天地有正气,江山无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是唐人李商隐的名句,传唱千年,至今不衰。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写出“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令人拍案叫绝。魏巍则再一次“反其意而用之”,又创造出一个新的境界。此诗联初看也许令人难以体悟。其实这是小学课本中就有过的常识,只是我们囿于日常生活见闻和代代传的思维定势,不愿仔细去想罢了。正如毛泽东诗中的“坐地日行八万里”有着科学的精确性,但我们平时并未想到。魏巍的“江山无夕阳”,也有其科学性,只是我们平时未曾想到,一经诗人点出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我们有幸做地球人,才有幸欣赏到朝阳跃出海面冉冉上升的宏伟奇观,欣赏到黄河落日、水天一色、长空大野、金沙灿烂的辉煌景象,但我们也受到地球人的局限,每天只有一半左右的时间能看到太阳,而不能欣赏到太阳的永恒运行。太阳本身确实是并无“朝阳”、“夕阳”之别的,而是永远“如日中天”。无论“朝阳”或“夕阳”,都是地球人的主观印象而已,“江山无夕阳”才是科学的真谛。当然“江山无夕阳”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________。因此我们认为魏巍的这副诗联,必然极大地鼓舞我们发扬天地之正气,为着崇高的信念而永远不懈地奋斗!

“反其意而用之”并不是对原著加以简单的否定,而是作者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翻出新意,从而令人耳目一新。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根据陆游的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成为千古绝唱。当然,“反其意而用之”也有“反”得不如原著好的。王藉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自成境界。王安“反”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就显得有点弄巧成拙,说明他并无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悟。

王国维《人间词话》指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据此看来,欲有“高致”,仅仅能“入”而不能“出”,是不行的。不仅对宇宙人生是如此,对前人的作品也没有水平去“反其意而用之”。当然,从众多“反其意而用之”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是不同的世界观在起着主宰作用。这一点,王国维也没有看到。

1.作者说:“此诗联初看也许令人难以体悟。其实这是小学课本中就有过的常识。”请根据文意用概括的语言,把这一“常识”表述出来。

答:这一常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4个字)。

2.作者说:“当然‘江山无夕阳’还有更深的象征意义。”这个“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请根据文意用一个句子表述出来,并要求该句填入文中画线处后上下文意连贯。

答:“这个象征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得超过36个字)

3.作者说:“‘反其意而用之’并不是对原著加以简单的否定,而是作者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翻出新意。”请以朱自清反其意而用李商隐名句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朱自清诗联“令人拍案叫绝”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0个字)

4.统观全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阐释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若干项是____________

A.“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毛泽东同志反陆游《卜算子·咏梅》词意而写出的科学精确性的名句。

B.魏巍的诗联,虽然与文中所引的李商隐名句无直接关系,但是二者仍存在密不可分的渊源联系。

C.毛泽东同志根据陆游《卜算子·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而创作的《卜算子·咏梅》词是正确的世界观起主宰作用的范例。

D.作者引用王国维的话,旨在说明文学作品只有对宇宙人生“出乎其外”才能有“高致”,才能对前人的作品真正做到“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从而令人耳目一新。

E.作者对引用的王国维的话,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并指明造成其不足的原因是他受到了自己的世界观的局限,未看到世界观的主宰作用。

文段五: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①关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已经谈到了,在西方,对诗的多义性也有人谈到过。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所讲的“双意复言名词”以及“三义词”“四义词”,就是一个与多义性有关的问题。但丁在《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中曾谈到诗有字面的、寓言的、哲理的、奥秘的四种意义。这实际上也是一个多义性的问题。②不过,对多义性的深入研究却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分之一,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义,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 。③英国著名文学评批家、语言学家理查兹的学生恩普逊在1903年出版了一部书,书名叫《意义暖昧的七种类型》。它的主旨是说明,为什么对同一首诗的意义会有不同的理解。恩普逊从作者方面、读者方面以及作者和读者两方面,找出七条原因,归纳为七种类型,举了许多诗例加以具体分析。这部著作曾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④朱自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诗的多义举例》的文章,就是用恩普逊的方法分析了四首中国旧诗。这四首诗是《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陶渊明《饮洒》(结庐在人境),杜甫《秋兴》(昆明池水汉时功),黄庭坚《登快阁》。这是关于中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一篇专论。可惜朱先生自己对这个问题没有继续深入地研究,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没有重视,以致今天我们这方面仍无进展。

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这项研究是文学史、文艺理论、训诂学、语义学共同的课题。文学既然为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特别是研究艺术,自然离不开诗歌语言的研究,离开不语义的研究。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这是必须加以说明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把基础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具体分析上,要科学地总结古代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借鉴国外的语义学成果,建立我们民族的诗歌美学、语义学理论。

1.第一自然段可分成四个小层次,分别标记为①②③④,根据作者思路,把四个小层分为两部分。

① ② ③ ④

2.第一自然段 里,应填写短语,下面哪几项填入较恰当?(只写字母即可)

A.揭示了诗歌多义性的问题    B.触及到艺术鉴赏的本质了

C.与诗歌多义性问题有关联了   D.与语义学的建立有关联了

E.涉及到语义学的建立了     F.涉及到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

答:填入____________最恰当。

3.第一自然段末句说到“在这方面”,指的是什么?(回答不得超过15个字,注意语句的准确、连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用不少篇幅谈恩普逊的研究,但第二自然段却说“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还要用许多篇幅谈恩普逊?(注意语句的准确、连贯)

答:作者说恩普逊的研究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其主要理由是:

第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谈恩普逊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古典诗歌多义性的一个表现,是经常借助诗意盎然的词语来表现丰富韵味的感情。下面从两首诗中摘出部分词语,哪几项最能表现丰富的韵味或感情?

(1)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

(2)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

A.板桥  B.消息  C.岐王  D.崔九堂前  E.落花时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抄检大观园》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它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士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并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做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1.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个字)

2.“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中,“诗的特质”的内涵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3.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4.“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之中寻出《长恨歌传》……之中寻不出来的东西”,其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个字)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一个人不喜欢诗,文学趣味就低下的原因是他在欣赏时仅停留在满足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这一层面。

B.第一流小说家是不大会讲故事,但所讲故事中又有诗的人。

C.“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其中的诗即指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精深、完美之处。

D.《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远不如他们所依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

E.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

文段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光明自东方来

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激烈的竞争带来崇金拜物,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们惊呼:出路何在?哲学家回答:“光明来自东方。”英国学者凯恩的话可作为注解:也许儒家思想在促进工业和现代化方面要比西方文化更有价值。

“吸取孔子的智慧”,“光明来自东方”,现代科学的巨子们,为了21世纪的文明发出呼吁,反映了现代工业化国家,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而精神生活衰落给社会带来的深刻危机,说明了儒家文明的精华部分对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闪烁着光芒。

儒家是十分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儒家所提倡的精神生活的许多具体内容是不可取的,但他们重视精神生活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克服在发展商品经济过程中泛滥的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的思想是有借鉴意义的。例如:  (a)  “奢则不逊,俭则固”。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李商隐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

(b)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在儒家文化陶冶下形成的精神生活重于物质生活,理想高于生命的境界的生动概括。

还应看到,儒家的有些代表人物,已在不同程度上把人们现实的物质利益看作道理的基础。荀况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而不克其好义也”。

如果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重视智力开发,走的是“智力路线”,那么中国古代的学术的正宗儒家,更重视的是“贤人路线”,他们的视野主要集中在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  (c)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尽管不少学者认为,儒家重德轻智的思想,曾起过阻碍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消极作用,但大家都承认经过积极的社会功效,即这种思想传统与我国自古以来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不无关系。当然,儒家的先哲们也还是认识到智育的重要,看到智育对德育的能动作用的。“智者利仁”、“智者,德之师也”,即是这方面的名言。

反映孔子言行的《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伦理学著作。以后从孟子、荀子、董仲舒直到近代许多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学者,都把自己的毕生精神倾注在社会伦理的研究上,以至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善的封建伦理思想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富于伦理研究传统的国家,一个伦理道德观念最为深厚的国家。尽管其中的愚昧与保守的成分是深刻而严重的,但也有其可供吸取的因素。例如:

孔子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的格言是:“满招损,谦受益。”

子思认为:“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君之诚之为贵。”

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善恶之心,非人也。”

曾子把“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作为自己每天自省的三项内容。

后继者把这些思想继承光大。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儒家文化的精华推向巅峰。

相对于内容来讲,儒家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些具体方法,可供我们今天借鉴的也许更多些,例如:

提倡从我作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提倡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提倡多闻、多见、博学。“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d)  生活在20世纪,将要跨进21世纪的华夏子孙,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东方的文明,为世界的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1.引用文中的原话(个别字词可作调整)揭示“光明自东方来”这个呼吁所产生的背景的两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给文中(a)(b)(c)三处填上恰当的总起句(每处6—10个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列举的各个时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4.文中(d)中的语句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它既有历史时代的局限 ②有的甚至可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思想胚芽 ③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④也有可供继承的因素 ⑤人类文明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⑥有其愚昧和保守的成分

A.⑤①④⑥②③     B.③①④⑥②⑤   C.⑤③①⑥④②     D.③①⑥④②⑤

5.找出文中比较集中地体现本文论点的语句,分别写出它们前后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劝君唱唱《半半歌》

有个叫李密庵的人写了一首《半半歌》,极富想像地表达了寻常人的理想生活。后几句最为美妙,是这样写的:“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半帆张扇免颠翻,马放半缰稳便。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百年甘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歌中句句有“半”字,故为《半半歌》。在低吟轻唱、细细品味中,无尽的意趣便油然而生。“半半”是两个极端之间的均衡之势,是不左不右的适中境界,是极具深刻意蕴的哲学之度,是阴阳统一的博大宇宙!

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凡事过犹不及,临及顶点,怕也是只有下坡路可走了。生活中那些一生都马不停蹄、郑重前行的人固然可敬,但能适时驻足歇息并懂得欣赏周遭景色的人,不仅可敬,而且越发可爱。如今有许多人被时所役,为大红大紫为披金垂银而奔走经营。可实际上,那金银红紫的生活又怎抵那半丰半俭的生活取之轻松、享之泰然呢?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甲)当然这并不是鼓励人与世无争,消隐遁世。尘世永远是惟一的天堂。提倡心想“半半”是要人少一分盲从,多一分醒悟;少一分攀比,多一分努力;少一分计较,多一分包容;少一分患得患失,多一分豁达坦然。如此便可以“退出牛角尖,抬头看天外”了。你看那是多蓝的天啊!

齐白石有“不似为欺世,太似见媚俗”之说,那是艺术中的“半半”。老子的所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则是生活中的“半半”。“半半”是艺术,“半半”是哲学,它是艺术中的含蓄,是哲学中的适度。在这一半天一半地之间生活着的人类实在应该懂得这个“半半”中的哲理,应该知道生活不是什么事情都值得我们引颈前瞻,全力以赴,孜孜以求的。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道理也都不是非黑即白那样纯粹,它们大都落在两极之间的灰蒙地段。人本身其实也是半半的对立统一。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正因为不可能通体发光,完美到连一丝一毫的瑕疵都没有,所以人才会是人。雨果说:“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正因为如此,人类永远不会尽真、尽善、尽美。但人类注定是要进步的,然而人类的进步只有“________”(乙)“________”(丙)才能脚踏实地,稳步向前。若急功近利,临末了也只能是欲速不达,甚至还会向后跳跃,历史上这样的故事还少吗?所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半半”的哲理,并能身体力行,那么人类是不是会减少许多错误与损失以及感情与生命的浪费呢?像那些诸如妒恨与倾轧、惟利是图与谋财害命之举是不是也会离开我们越来越远呢?

遗憾的是,《半半歌》的最后一句,“会占便宜只半”却俗腔唱走了调,这倒很讽刺地成了《半半歌》的“半半”了。

1.第一段中,作者说“半半”是极具深刻意蕴的哲学之度,作者认为这“度”在艺术上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2.第二段中,作者写道:“能适时驻足歇息并懂得欣赏周遭景色的人,不仅可敬,而且越发可爱。”其中“可爱”之处指什么?用文中语句稍加组织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丙三处引号中,应填人的《半半歌》中的诗句或词语是

答: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个字)

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

4.第二段中最后一句是“那是多么蓝的天啊!”从文中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个字)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懂得: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

B.人类的前行,不能甘冒风险,而必须脚踏实地,慢而不止。

C.现实生活中的事情,都不是是非分明的,而是亦是亦非,半对半错的。

D.人类永远不会达到真、善、美的极致是因为人类始终都会犯错误。

E.最后一段是点题之笔,总结全文,同时也指出了“半半”的不足之处。

抄检大观园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抄检大观园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

最新2021高考语文教案

2021年高考语文授课教案高效指南五篇

2021高三语文教案五篇

高三语文必备教案电子版案例五篇

高三语文第二册课文教案五篇样板2021年

2021年高三语文备课精选教案案例五篇

2021年份高三的必修语文教案模板五篇

2021最新的高三语文教案

    23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