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获得教养的途径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获得教养的途径》教案

获得教养的途径

[瑞士]赫尔曼•黑塞

[教学目标]

1.把握主旨,深入思考、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2.学生通过探讨了解学习之道,了解人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了解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随笔,内容与形式相比较,内容显得尤有新意。文章强调读书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很有现实意义,对青年学生的成长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在学习中获得教养,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方式] 问题探讨

[教学流程]

(一)导入:(任选一项)

1、“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瑞典学院常任秘书安德烈•奥斯特林)

今年诺贝尔奖金授予德国出生的、备受广泛欢迎的作家赫尔曼•黑塞,尽管他遐迩驰名,但仍从事创作。黑塞今年六十九岁,回顾以往,成就卓著,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等多种,部分已译成瑞典文。

在德国作家中,他最早摆脱政治压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定居瑞士,并于1923年加入瑞士国籍。然而,由于血统和社会关系的原故,黑塞认为他既是瑞士人也是德国人。大战期间,他在一个中立国避难,使他能够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从事其重要的文学创作。当前,黑塞和托马斯•曼是当代文坛上德国文化传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 ……

黑塞多方面的才华使他的作品对我们特别具有吸引力,也使他有一批忠实的追随者,对这一切都作出公正的评价是不可能的。他是位有争议的同时也是坦白的诗人,具有南部德国的思想意识,以自由和虔诚兼而有之的非常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有激昂的反抗倾向,都是燃烧着的火焰,一旦他认为神圣的东西受到威胁,就会由梦想家变成斗士。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可能把他当成浪漫主义诗人。黑塞在他的作品里说过,人绝不能满足现姿态,既不应仰慕也不应崇拜现实,因为现实粗俗不堪、令人失望、满目凄凉,只有证明我们有优势的力量来否定它,才能改变它。

给黑塞授奖比确认他的声望更为重要,奖励是尊重诗人的成就,这种成就充分体现了一位善良的人在斗争中的形象。他在悲剧百出的时代里,极为真挚地恪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斗的武器。

遗憾的是由于健康的缘故,诗人未能前来斯德哥尔摩,瑞士联邦共和国的公使将为他代领诺贝尔奖金。

阁下,现在请您接受国王陛下亲手授予的、瑞典学院颁发给贵国同胞赫尔曼•黑塞的诺贝尔奖金。

2、同学们,你喜欢读书求学吗?读书求学会伴你一路成长,牵引着你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你,向你展现迷人的魅力,让你了解我们生活以外的大千世界;它像一位阅历丰富、睿智无比的老人,让你痴迷,让你崇拜。它会带你步入文学的殿堂,给你灵感,熏陶你的品性、修养,净化你的灵魂,让你从一个无知的顽童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理、谦谦有礼的青年。

每每夜深人静,你可以独处书室,不受尘嚣喧扰,物我两忘,且任思绪在书海的世界里遨游;可以走进无穷无尽小说世界,让心灵的共鸣在心潮泛起圈圈涟漪;也可以步入恬静、清幽的湖光山色小品中,领略风光秀丽、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色;还可以闯进清新、幽雅的散文天地,随心所欲地漫步其中……你会相信,人心至灵至动,惟有读书求学才能保养它。航海者有磁石来护养指南针,对于生活大潮中的每一个激流者来说:读书求学才是保养身心的最佳磁石!

3、经典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一个时代人文和语文的顶峰。阅读经典作品,能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增强自我修养,决定审美追求。反复阅读经典作品,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是因为经典作品是一个时期的最高成就,这些作品思想内蕴丰富,语言文字精致,就像取之不竭的宝库。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不断地有所收获。人的经验在不断增长,阅读也逐渐深入,就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为了加深这方面的理解,让我们一起学习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

4、提问同学:你从懂事开始,阅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有没有什么书反复阅读过?阅读的感受如何?

(二)重点词语:

教(jiào)养: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也指教育培养。(jiāo:教书、教唱歌)

狭隘(ài):宽度小;范围小;(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

共振: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品,当一个发生振动时,引起另一个物体振动的现象。

沉溺(nì):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

丰盈:富裕;丰富。

息息相通:呼吸相通,比喻彼此契合无间。

慰藉(jiè):(书)安慰。

望洋兴叹:今多比喻力量不足或缺少条件,面对某事而感到无可奈何。

积累(lěi)——罪行累累(lěi)——果实累累(léi)——累(léi)赘——劳累(lèi)

戕(qiāng)害:伤害。

痴迷:深深地迷恋。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象牙海岸:欢乐的天地。

宝藏(zàng):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cáng:藏书)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不计其数(shù)——数(shǔ)典忘祖——数(shuò)见不鲜

瞬(shùn)间——刹(chà)那——霎(shà)时

(三)作者介绍: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1877-1962 )德国作家。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一八、九一至一八、九九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

黑塞十三岁便已决心当诗人,二十一岁的黑塞自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浪漫主义之歌》,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集《午夜后一小时》,却都未获得公众承认。直至一九零四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问世,一下子轰动德国。

一九零四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一九零四——一九一四年是黑塞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长篇小说《在轮下》(1906年)、《盖特露德》(1910年)、《罗斯哈尔特》(1914年)、《克诺尔普》(1915年)都是作者早期重要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墨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1919)、《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墨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四)阅读要求:(讨论——读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东西?怎样阅读现代文?)

[高考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阅读的步骤与方法]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获得教养的途径》课堂教学实录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解读起来有很大难度,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然而文本问题是潜在的,只有探讨者把它洞见出来,生成出来,问题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但我想,学生的探讨热情一开始往往是处于消极状态的,而且即使个别人有探讨的冲动也是不足以带动全班同学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教者的诱导,他们的探讨热情是难以高涨的,是难以形成“场效应”的。如果说环境的支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么教者的诱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地燃烧起来。

在上《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首先把我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抛出来,以燃烧他们渴望发现问题的意识。

师:……我发现题目有点毛病。

众:啊?(大家都惊讶)

师:是不是因为作者黑塞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不会有毛病了?我们不要迷信嘛,上一个专题我们不是提到马克思敢于“怀疑一切”嘛!其实这也不能怪黑塞。

众:怪翻译家。

师:也不能怪翻译家。本文是节选,注释告诉我们题目是谁加的?

众:编者。

师:也就是说,它是我们江苏的几个编书的人加的,他们加的题目为什么就没有错误的可能?我这样怀疑是有我的理由的。单纯地从题目来看,“获得教养的途径”应该包含很多途径,而事实上途径也很多,比如政治课、班会课上老师的道德说教,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政府对学习榜样如雷锋、张海迪的树立,等等。而从这篇文章的正文来看,作者有没有说“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惟一途径?

众:没有,作者说的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师: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得没错,关键是编者为节选部分所加的题目有问题,犯了“大而无当”的毛病。大而无当的题目,与正文是不吻合的。如果在你们作文中出现题目的范畴远大于正文范畴的现象,无疑要被老师判为“题目不合适”。同学们看看,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题目最好取什么?

众: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

●确保学生初次探讨就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以上课堂对话,一下子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起来,把他们探讨问题的欲望燃烧起来。趁此机会,我又告诉他们: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讨;当然,问题并非是“错误”的代名词,事实上收进教科书的文章基本上很少有错误,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又要避免钻牛角尖;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

那么如何让他们在初次探讨时就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来?由于课文比较长,如果让学生在全文的范围里不着边际地提问,那么势必会因阅读长度而影响问题探讨的进程和质量;况且事实上课文高难度的语句也主要就在第一节,作者立论的全部基础也就在于第一节,可以说第一节单独成块,“具体而微”,既是理解下文的一个必要的“前认知”,也是做活全文的一个“眼”。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努力在第一节上大做文章。

师:为了看看同学们是否有发现问题的眼光,不妨先以课文的第一节为例。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并把你所发现的问题画出来(可以直接在有关词语或句子的下面打上问号)。

(几分钟之后)

生1:第一句说“具体的目的”,那么这“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具体”的?

生2:“狭隘目标”中的“狭隘”是什么意思?

生3:“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4:“真正的修养”究竟是什么?

生5:第一句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而最后一句又作者说目的在于……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把探讨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学生提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怎么办?如今应试主义教育甚嚣尘上,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高速发展”,失去了等待学生“表演”的耐心,取消了让学生充分探讨的机会,告别了过程享受的“田园牧歌”,情愿由自己进行“答记者问”。学生问、教者答,看起来也是对话,但这样的对话,只发生在单线的师生之间,是不全面的对话;只由教者提供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案,而不让学生充分地摸索、探究,这有悖于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只有问题,而没有探讨,这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问题探讨”。其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真正地探讨起来,他们会更加关注文本、谙熟文本,最后深得文本之妙,深得阅读之妙,并且因为这种“深得”,来自亲身的体会、体验,所以解读文本的能力会保持得更为恒久,不仅能够裕如地应付考试,而且会终身受益。

在我的课堂上,我是这样让学生围绕他们生成的问题进行探讨的。

师:好,谁先来尝试解读的?

生6:我来解释一下“目的”,我觉得它就是最后一句所说的“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跟“真正的修养”比较起来,“能力和本领”当然是“具体”的。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同学们,他为什么能够看得准呢?因为他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而是联系了上下文,结合语境来解决问题。其他的问题,请同学们继续解决。

生7:体育的特点,作者说得很清楚,“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也就是说,终点不是惟一的,它是随处存在的,所以对于“从不停歇”的人,终点似乎是永远不存在的。“永远都在半道上”是说,真正的体育本质上永远都是在运动着的,是“从不停歇”的。作者以此来比喻,是为了说明“真正的修养”也是“随处都可到达完善境地却从不停歇”的,它一直致力于完善。

师:说得太好了,你善于从比喻的修辞入手,抓住句子里的关键词语来分析。读书就要这样善于咀嚼语言。其实,联系语境,联系上文,我们同样可以找出这一答案。谁来说说的?

生8:上面一句用了“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一个短语,“永远都在半道上”就是“增强和扩展”的形象比喻。

师:是的,真正的修养“永远都在半道上”,永远都在“增强和扩展”。刚才有同学提出问题,第一句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而最后一句作者又说目的在于……这不是互相矛盾吗?谁能够解释的?

生9:作者并没有说不追求目的,而是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所以说,真正的修养还是有目的的,它的目的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

师:你能抓住了关键词语“具体”来分析,看出了作者立论的严密性和辨证性,真不简单。我们再来看这一个问题,“真正的修养”究竟指什么?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10:真正的修养就是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

师:同学们,我们解释一个概念的时候,能不能仅仅用否定的形式?

众:不能。

师:是的,关键在于正面解释。那么,如何正面解释?

生11:真正的修养是为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师:这是根据第一句话的后半句来解释的。同学们看看有没有解释清楚呢?

(大家面有难色)

师:什么叫“自我完善”?在哪个方面“完善”?这要不要说清楚?

生12:下面一句告诉我们,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所以,“真正的修养”就是为了自我在精神和心灵上的完善而作出的努力。

师:他解释得对吗?

众:对。

师:最后一个问题,“狭隘目标”中的“狭隘”是什么意思?

生13:就是第一句中提到的“具体”。

师:大致是这样,但“具体”和“狭隘”,哪一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生13:狭隘。

师:这说明,它有“具体”一词无法取代的意义。他相当于“功利”这个词语。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是不带功利性的,而“能力和本领”是带有功利性的。

●在认知的更高阶段,最好让学生再度提问

教学进程推进到这里,似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似乎“万事大吉”了,但是哲学大师卡尔•波普提醒我们,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能够产生新的问题。努力了大半堂课,把目标定位在彻底干净地解决问题,这是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的;而致力于学生能够提出新的问题,这就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做到的。如果学生能够提出新问题,那么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已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艺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师:同学们,这一节还有什么疑问?

生14:我不明白,为什么作者把“能力和本领”与“精神和心灵”对立起来。

师:对立起来了吗?

生15:没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15:作者并没有反对人们追求“能力和本领”的具体目的,但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与这种目的性、功利性无关的。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人虽然“能力和本领”很强,但缺乏真正的修养。

师: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15:我想起了前几年媒体上报道过清华学子刘海洋用浓硫酸伤害公园里的黑熊一事。他理科能力很强,对生物研究的兴趣特别浓厚,可以说,他有很强的生存“能力和本领”,但他的“精神和心灵”是贫乏的,是不完善的。

师:是的,他的精神和心灵是很贫乏的。当时据记者采访,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教科书,其他像样的文学作品从没有读过,他的藏书只有一本《水浒传》,还是他妈妈曾经为他买了,但只读过几页,一直没有能够读完。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本文作者所说的“真正的修养”。同学们还能举例说明吗?

生16:我想起了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他智商很高,以高分考上云南大学,但他的“精神和心灵”是不完善的,缺乏真正的修养,所以一连杀了几个同宿舍的同学。

生17:美国一位驾驶技术高超的飞行员,在“二战”时飞行到日本的上空投下了原子弹,在打击敌人的同时把大量无辜的百姓也毁灭了,你们知道他后来的结局吗?他在自己的寓所里自杀了,因为他逐渐领悟到自己“精神和心灵”是有罪的。

师:你说得对,其实整个“二战”本身也反映了人类在追求科学、技术、物质的同时,忘记了对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人啊,不能光有生存的手段而缺乏生存的境界!“能力和本领”要,“真正的修养”更要,甚至有很多人在追求“真正的修养”时,不在意甚至放弃“能力和本领”。比如著名诗人海子,他不会挣钱,穿的是破旧的衣服,睡的是简陋的床铺,啃的是坚硬的馒头,但他拥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自己创作的诗,一直到89年卧轨自杀的时候身上还带着《圣经》、《瓦尔登湖》等五本书。他曾在《诗人和麦子》一诗中写道:“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是的,他不是“一无所有”、“两手空空”,他在“精神和心灵”上很富足,他具有“真正的修养”,并且通过对他诗歌的阅读,我们也会获得丰富的教养。今天就学习到这里,希望大家按照今天的学习方式,在课文下面的内容里找出有价值的问题,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一起探讨。

《获得教养的途径》同步练习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传zhu„n 戕害qing 恢宏hu‰

B、甄别zh…n 跋涉b‚ 宝藏z„ng

C、疑惑hu 慰藉jiˆ 斑斓l‚n

D、刻镂lu 麻痹pŒ 沉溺nŒ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狭隘 锦缎 舟楫 传道授业

B、共震 共鸣 骐骥 青出于蓝

C、幻像 拓展 庸谷 锲而不舍

D、无赋 暇想 晗彰 再接再砺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2)你读了多少书,是把书读死了还是读活了,略略交谈几句,别人就知道了你的 。

(3)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B、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C、国家队的几位表现出色的小将,被誉为中国足坛的明日黄花。

D、他们二人虽有些私怨,但在工作中从不勾心斗角,而是愉快地合作。

5、下列句内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从/而师之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6、下列对作家作口的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但丁是法国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神曲》描写的是

B、赫尔曼·黑塞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于德国,后加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荒原狼》《艰难时世》等。

C、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是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提倡者,文籍的号命名为《韩昌黎集》。

D、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今有《荀子》一书,是荀子及其门人的著作辑录。

二、(8分,每题2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破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颁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尝而望矣

B、箕答运于渤海之尾

C、衣水犀之甲者

D、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

8、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9、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10、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三、(每题3分,共15分)

临川之东城,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此为其古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孝不知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遥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遣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注:①荀伯子,南朝宋人。曾做过临川内史。著(临川记)。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王羲之曾十分欣赏他的草书,希望能与他齐名。

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岂有徜徉肆恣 恣:zŒ 放纵

B、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 彰:zhng 传扬

C、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揭:ji… 掀开

D、惟王君之心 惟:w‡i 只

12、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与一个成语的意义相近,这个成语是

A、狐假虎威 B、矫揉造作

C、爱屋及乌 D、煞费苦心

1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池水尽墨 ②曰王羲之之墨池者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胸无点墨

B、①辕之尝慕涨芝 ②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众士慕仰④摹名而来

C、①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礼尚往采 ③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④且庸人尚羞之

D、①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②而因以及乎其迹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 ④及花之既谢

14、对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A、让后人崇尚到这地步被来世的人怎么样呢

B、让后人像这样崇尚影响遍及后世的情形将怎么样呢

C、使后人尚且如此对于来世的人有怎么样呢

D、使后人如此重视被来世的人重视又到怎样的地步呢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王右军是王羲之的别称。

B、曾巩认为临川的墨池确实是王羲之当年练习书法的地方。

C、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D、曾巩写此文的目的是赠送好友,勉励他向王羲之学习。

E、“教授王,君”是州学舍中的一位姓王的教师。

F、在文中,曾巩肯定了王羲之学有所成是由于自己的努力,以此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四、(11分)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17、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语意)(2分)

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

①改为:

②改为:

18、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补写总结句,使语段的意思完整明确。(不超过30字)(4分)

牛顿看到成熟在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研究它的原因,发现了万有引力的秘密,开创了物理学的一个新朝代。瓦特从水开时蒸汽顶起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马克思从人们每天都在进行的亿万次的商品交换肿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广阔的道路……他们都能 。

单元练兵场参考答案

1、D(麻痹bŒ)

2、A(B、共振 C、幻象 D、遐想)

3、B评析:本题考查区分和使用近义词与同音词的能力。“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1)句说的是记者,显然应用“云集”。故可排除A、D项。“品味”为“尝试滋味;品尝”意,动词。而“品位”为“素质”意,名词。(2)句选“品位”得当。“赞扬”有“称赞”和“表扬”的意思;而“赞叹”只有“称赞”之意。对于曹操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等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我们只能“称赞”而无法“表扬”,所以(3)句用“赞叹”贴切。

4、C评析:本题考查成语。“明日黄花”比喻过了时的事物。用在此处不当。

5、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B

(A、但于是意大利人。B、《艰难时世》是英国作家独更斯的作品。C、昌黎是韩愈的籍贯。)

二、7、C 8、B 9、B 10、C

三、11、A 12、C 13、B 14、B 15、BDE

四、16、(1)青定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是比水更冷。

(2)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17、①改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

②改为: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

18、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2021例文

高二语文优秀的教案设计参考五篇

高二语文教案模板汇总五篇

高二语文课文讲解教案五篇

雨霖铃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等待散场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锦瑟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瓦尔登湖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高二的语文优秀教案设计范本五篇

论诗高二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24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