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浩杰0分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大家喜欢,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篇1

教学目的:

1、探讨古代诗人炼字的妙处

2、品味语言,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古代诗人炼字的作用

教学难点:品味古诗的语言

教学方法: 悟导结合

教学工具: powerpoint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古诗鉴赏题的考点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难点。而鉴赏诗歌的语言不外乎分为两种题型:

1、推敲字词,即炼字题;

2、语言风格题。

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古诗鉴赏中的“炼字”问题。我们先来看一段文坛趣话。

大家看大屏幕,这上面有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来历可不简单。

传说啊,苏东坡有个聪明的妹妹苏小妹,其诗才不在苏东坡之下。一次妹妹出题考哥哥,要大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以便于更好地体现对联的意境。下面我想请大家来尝试加一加。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我们来看苏轼的回答。

苏东坡一看对联,不假思索,张口就来:“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不屑,讥笑为两字加得太俗。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再来两句:“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虽好,但仍不属上品。”东坡哑然。苏小妹不慌不忙,念出了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吟诵玩味之后,不禁叫绝。东坡叫绝必然有他的理由,我想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说说出二字的妙处 。

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也难怪苏轼玩味之后不禁叫绝。

从以上这个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写作诗歌其实是非常讲究炼字的。我们在中学阶段也接触过这方面许多范例,大家能不能举两个例子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2004年全国高考卷试题,“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名诗佳作,是因为在这些诗作背后,是许多诗人的炼字佳话,比如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为创作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二、初步感知

听完了故事,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人炼字的魅力。

出示例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学生朗诵,同桌交流:

问题:诗题为“早梅”,你认为哪个字还不能准确地体现“早”字?

老师适时引导;“数”改为“一”。 “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从而传达出准确的诗意。诗人郑谷把齐己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深为叹服,便拜郑谷为“一字师”。

三、抽象归纳

一字之改,便把“早梅”的诗意准确的表达出来,如果我们总结一下,古人这般讲究炼字,主要有哪些作用呢?大屏幕上这段文字中有个准确的概括,请大家找出来。是因为通过炼字可以传达准确的诗意(板书)。

问题一、下面我们再来品味几句诗,看看诗人炼字到底还有哪些作用呢?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之一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

生生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分析。

①“出”写出了鱼儿的欢欣;“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两句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刻画细腻,描写了生动的形象。

② “直”字展现一种寂寞苍凉之境,“圆”映衬在万里戈壁之上,给人一种苍茫之感,营造了一种塞外辽阔苍凉的意境。

③诗中的“红”和“绿”应该用作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变绿的动态描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抒写了独特的情感。

归纳总结:炼字是古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传达准确的诗意、描绘生动的形象、创设恰当的意境、抒发独特的情感则是古人追求的目的,而我们如果能够从一字出发,把握准确的诗意,赏析生动的形象,体会恰当的意境,感受独特的情感,就已深得古诗鉴赏的真谛。

问题二、老师提问:体会完了炼字的妙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简单的问题,不知有没有同学留心,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学生讨论、回答刚学过的诗句,老师参与。

师生小结:大多为动词、形容词,还有一些如数词、副词等。

好,这节课学到这儿,下面该到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的时候了。请看大屏幕。

四、拓展延伸

1、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南通市高考模拟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湖北省高考语文模拟题)

如梦令

苏轼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春雨”,而用“一犁春雨”?

解答:

1、“送”“动”二字将梧叶秋风拟人化了,使无情变得有情,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游子漂泊在外,孤单寂寞之情。

2、“一犁春雨”恰当地表现了农人春雨后的耕作,也与前面的“东坡”相呼应,饱含了词人向往农耕生活的轻松愉悦的情感。

总结:从苏东坡的故事中走来,我们又接触了齐己、郑谷“一字师”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向我们传达了古人炼字的魅力。同时,我们又深入学习了古诗炼字的作用及炼字类型。同学们思维活跃,表现优秀。古人写诗“一花一叶见世界,一字一词总关情”,希望大家能用自己的积累把握这个美妙的世界,体会这份动人的情感。

谢谢大家。

五、课余巩固:

附:板书设计

古诗鉴赏——炼字

传达准确的诗意

描绘生动的形象

创设恰当的意境

抒发独特的情感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篇2

教学目标 :

1、了解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有代表性的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的风格。

2、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A、加强学生的朗诵指导,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诗歌的意象以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C、品味语言,感悟新诗的独特风格,强调对诗歌的感知、体悟和理解,强调自我理解与发现。

3、通过课内学习、欣赏,及课外写读书笔记,充分体会现代诗歌韵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味诗歌的内涵,鉴赏诗歌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把握全诗的总体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

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诗歌。

教学课时:2课时(《死》《再》1课时,《雪》《热》《双》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诵、讨论为主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同学们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死水》《再别康桥》的作者,作好读书笔记。

2、印发人教版读本的《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二、导入 新课

课间播放英国康桥配乐(肖邦小夜曲)图片,导入 新课《再别康桥》

导入 语:在这首宁静的肖邦小夜曲的牵引下,我们也撑一支长蒿,在诗的长河里漫溯,轻轻地走进康桥,轻轻地走进徐志摩,让我们一起解读《再别康桥》。

三、整体感知

(一)出示课题和作者后设问: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测:“康桥”在什么地方?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等

(二)分层次朗读诗歌

学生自由读——推荐生读——听黄磊朗诵的《再别康桥》(《人间四月天》的图片,配以音乐)——全班诵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画、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鉴赏品味

1、设问:“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它一定美的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根据以上诗节的内容,加上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象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的最美的镜头,然后介绍给大家。

——让学生把从学习诗的语言中理解领悟到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训练诗歌语言的散文化。

2、设问:在“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可能有哪些?——见仁见智:有求知梦、报国梦、情感梦等。

3、教师读第六节,设问“悄悄——笙萧”“夏虫——沉默”,诗人为什么把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连缀起来?王国维说:“物皆着我之色”,这样的意象适合抒发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4、学生齐读首尾两节,设问:“康桥”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萦的地方,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轻轻”“悄悄”的来去方式呢?诗人在离去时连“一片云彩”都不曾带走,这表明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五、拓展深化:体会诗歌的形式美

过渡: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流着泪,一边背诵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诗人离开这个世界70多年了,诗中精品《再别康桥》让人读后不忘,回味无穷,为什么?这都缘于它用美好的形式传递出永恒的主题:人们对美好的事物不再的追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新月派诗人所追求的形式上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请班上朗诵好的同学示范读《再别康桥》,然后女同学读《死水》1~3小节,男同学读4、5小节,对比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⑴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同:A, 押韵 B、两首诗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异:《再》回环复沓,首尾两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⑵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有色彩的词语。

⑶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六、播放《七子之歌》的歌曲,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引入对闻一多的简要介绍,及写此诗的背景

七、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

1、全班诵读,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2、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 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4、阅读最后一节,教师指导: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灭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八、拓展阅读:1、《沙扬娜拉》 2、《偶然》

九、小结:古人说: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让我们用率真、用直觉去感受诗,让我们用心灵去与诗握手。同学们在课后去慢慢咀嚼、品味、把玩,每首诗都必有自己可悟、不可悟、不必悟之处。

十、课后作业 :

1、背诵《再别康桥》。

2、体会“新月派”三美,有意识运用这三美,写一首表离别情的新诗。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篇3

教学要点:

以学生诵读、讨论及自我感悟为主,老师加插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及代表诗人和本课诗人相关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一、现当代诗歌流派介绍

导入 :刘勰曾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单元只是一个窗口,目的是将我们的目光牵引向浩淼的诗的海洋。现在让我们沿着诗的发展脉络漫溯……(用幻灯片投出中国新诗发展脉络。)

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导入 :欣赏歌曲《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不幸和挣扎,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2、听配乐朗诵,思考:

A、读第1、11、12、13小节,本诗的情感基调可用什么词概括?

B、结合写作背景,读第2-10小节,概括本诗内容大意。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呀……”两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请从情感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说说这两句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

D、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本诗运用哪些意象来表达这一内容和心情?

E、全诗最后一小节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小结:艺术特色:作者在诗中,运用描写、比喻和反复咏叹等艺术手段使全诗笼罩在悲哀的氛围中。把表现自我与表现祖国和人民有机地融合起来。

三、《热爱生命》

1、导入 语:毛泽东曾说:在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最可宝贵的。

只有懂得生命的重要,才能真正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也才能尊重和爱惜别人的生命。这个世界才能真正充满爱。生命中有许多急流、险滩,有许多艰难、坎坷,是否轻易放弃,是否让生命之光暗淡熄灭?食指在《热爱生命》一诗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

2、讨论:

(1)本诗先后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主题?从哪些句子可以显现?

女同学读1-3小节,(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执著爱恋);男同学读4-7节,进一步表达了热爱生命的具体表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虽然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和艰辛,但是心中依然信念不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2)艺术特色:A、最突出的特点是寓深刻的思想于质朴无华的词句当中

B、独白式的方式、大量的比喻、“四行一段”的体式。

四、《双桅船》

(一)作者介绍: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

(二)朗读全诗,鉴赏精华:(1)寻找意象。意象的运用:诗人借助“船”、“岸”、“风暴”、“灯”具体形象所组合的画面,来表达她的情绪和感情的历程。

(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五、诗歌拓展: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卞之琳《断章》,舒婷《致橡树》

六、课后作业 :应用象征意象传递情感这一手法,写一首现代歌。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篇4

课题:修辞(修辞方法)复习第一课时

课型:复习策略指导课

教学目标:

学会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学会把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重点;

学会设计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方法;

学会调控修辞方法部分的训练内容。

教学重点:

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复习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指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课前预习:

学生解答近几年高中会考、高考中有关修辞方法部分的试题(印成讲义),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统计分数);学生分析试题中的考查内容、考查形式,形成对修辞方法部分考核的初步感知,以便在课堂上深入讨论。

教学过程:

理清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修辞方法部分的复习目标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

可能一:不知道,或不太知道。

可能二:根据高考说明回答“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教师提示:要理清一个知识点的复习目标,其根据有哪些?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应该根据以下两方面--

考试说明(包括会考高考) B、考试试题

结合以上两方面,我们可以分解出如下4个能力考核点:(幻灯投影)

能够辨识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列出8种,会考列出12种);

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

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

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

本环节小结:有效的复习,其前提就是要有明确的复习目标,所以每一个同学在进行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时,都应该首先要理清复习目标。从以上的分析操作,我们也基本了解了理清复习目标的方法。

二、把握修辞部分的复习重点

教师提引:目标的确立,为我们把握复习重点提供了范围。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的,而复习重点则应该是针对个人的。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围绕目标,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确立自己的复习重点?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说说各自的想法及做法。

根据学生的讨论,小结如下:

根据考试命题的倾向:

会考的选择题中,修辞方法是必考题,题型已由单一的辨识题演变为辨识修辞方法与理解表达作用结合考的形式。

高考的选择题中,近几年已没有单纯的修辞题。而是放在以下题型中去考:a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b 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c 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造句)。② 根据自己的知能结构现状:

在预习中,我们利用会考高考试题作了先测,大家可以针对自己答题的情况,分析自己在修辞方面掌握的程度,找出薄弱点,以此作为自己以后复习的重点。

设计合理的复习方法

1.教师导引:确立了复习重点后,我们还要设计好合理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使复习真正有效。我们要时刻都有学习效率观,并努力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科学地安排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时间,这样才是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如何设计有效的复习方法。

2.学生讨论献策,教师点评。

3.师生共同小结:

遵循的原则: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以训练带知识的原则,

查漏补缺及时矫正的原则。

具体的方法:

辨识题。我们要善于抓住各修辞方法的特征加以辨析,特别是几种不易辨别的修辞。同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来分析。辨识题的复习要结合理解题同时进行。

理解题。对于理解语意,我们要考虑不同文体的特点,并且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表达作用,我们则既要考虑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也要考虑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作用。

评价题。我们要掌握各种修辞在具体运用中的要求,也就是要掌握评价的标准。评价题虽不常见,但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

运用题。往往是综合题,需要我们考虑各方面的命题要求,既有修辞上的,也有可能是句式上的,还有可能是内容上的。我们可以结合小写作练习进行。

调控训练内容

教师提问:

大家都很反对“题海战术”,但缺乏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能形成能力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好训练的“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调控自己的训练呢?大家不妨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指点以下内容:

大家可以对《强化训练精编》中的修辞练习题作一分析,按照复习目标中的四个考查点,看一看这个练习题题型分布得合理不合理?

(辨识题太多,运用题、评价题太少)

每一个能力点大致需要训练多少次才能达标?

我们还应该再增加一些什么题型才能复习到位?

师生一起总结:

对现有的训练材料,我们千万不能拿来就作,不加辨析,不加选择。否则既有可能造成无效劳动,也有可能造成训练不到位。

要调控好训练,应注意几点:

要注意题型分布的合理。

要根据自己的现状确定训练的“度”。

要会选择有效的训练题。

要学会控制训练的节奏。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没有在修辞本身的认知上作更多的讨论讲解,而是着眼在如何复习修辞,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提高自我复习的能力,能够提高语文学科元认知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终身需要的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认识到“我应该学哪些内容?”“我应该如何地学?”“我学的效果怎样?”“我应该怎样改进自己的学习?”等等问题。

语文学科的知识是非结构性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只会被动的学习,而毫不讲究学习策略,决不会提高语文的素质。

因此,希望大家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提高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元认知能力。这才是本节课的主要目标。

六、作业布置:

用25分钟的时间作完《强化训练题精编》的修辞练习,并思考评价修辞运用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篇5

诗歌鉴赏(意象)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2.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二、引入主体内容(一)诗歌意象的内涵高中语文辅导 到新王牌 高中语文辅导家长口碑之选 【官方】广告 高中语文辅导选新王牌教育:专注高中语文辅导中小学全科辅导15年,精品小班,按月收费。 查看详情 >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概括常见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高三语文冲刺,京翰高考冲刺辅导 精准提升成绩广告 高三语文冲刺_中小学1对1全科辅导,根据孩子情况规划专属方案,快速提升! 查看详情 >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四、1、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广州 黄磊选择高三复习,学科诊断+考题剖析广告 掌门1对1高三复习,精英教师测评,考点对症下药,逐个击破重难点 查看详情 >     

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2、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3、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升学双轨制_三年级语文_IB授权学校_不限户籍广告 华南资深国际化学校,三年级语文,个性化培养,学生成绩好,综合素养高,: 查看详情 >    

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

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 诗歌鉴赏(意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意象” 是诗歌的基本单位,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又讲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意象便是沟通艺术家主观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桥梁,它是人类主体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遍规律的具象显现。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以要理解诗歌必须要读懂意象。    

在本课中,我首先给学生总结了一下我们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比如杨柳代表惜别,月圆代表思乡等等,对于同一意象,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比如酒,有乐,有悲。通过总结,学生能重温以前学过的知识。然后, 通过具体诗歌的意象分析让学生更好理解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都能很好的把握,并且通过意象和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但是这节课还是有不足之处,在课堂小节的时候没有把高考关于意象的题型给学生总结出来,在接下来的诗歌复习中,再补充这一点。


高三语文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021年新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2021高三语文教案

对口高考语文文言文教案

河南普通高中语文教案

春季高考语文教案设计

高中高三语文教学计划202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与模板2021

语文课本内容教学设计5篇

三年级语文部编版《古诗三首》课文及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二语文必修2021

    2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