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名《谈创造性思维》 ,是罗迦·费·因格写作的一篇议论文。 本文论述了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突破过去人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二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案

学习目标:

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课前学习:

预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最想让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提出来。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投影思考题]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归纳:[屏显]

面对生活里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东西,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圈圈,就会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使不可能变为可能。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过渡:在课前我们请大家做一回小老师针对文章提出问题,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在小组内将问题进行整理,写在投影片上,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将投影片分发小组,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合问题,写投影片]

2.学生展示投影片,由全班同学选择最想研究的问题分小组进行研究、讨论

[老师可指导学生将相关问题再次整合,小组讨论时,教师可巡回指导]

3.学生以小组为单元讲解、陈述小组研究的成果

补充:教师参考讨论问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过渡: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价]

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请看下面的练习: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2.思维体操: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尽可能多说。

[投影回形针的图片]

3.你来评一评:

[投影]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4.学习评价

[投影问题]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讨论、思考、评价]

四.课后学习拓展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课后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我想发明创造什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测试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根深dì( )固 zī zī( )不倦 jí( )取

qiè( )而不舍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并造句。

①不言而喻——

造句:

②持之以恒——

造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国籍)的________。课文开头非常精彩,以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思维方式,接着又以设问的形式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告诉我们人人都具有创造力,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对“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句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C.因为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D.因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才会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新的方法,这是激发创造性思维,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的最基本因素。

5.不能说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事例是

( )

A.约翰·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了一种新式机器。这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B.罗兰布歇内尔用电视接受器做实验,发明了对战型乒乓球游戏。

C.牛顿因成熟的苹果掉在头上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D.麦哲伦于1519年出海航行发现了南美洲,并证明了地球是球型的。

阅读下面五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

(1)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3)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4)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5)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6)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7)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8)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9)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10)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本段文字的论点是

( )

A.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B.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C.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D.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7.戴震幼时读书善于提出疑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文段中的第________句话。(填序号)

8.作者认为,要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常常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即:

怀疑→□□→□□→□□

9.有人说,我们国内的教育把有问题的孩子教得没问题,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把没问题的孩子教得有问题。对这一说法你是怎么看的?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句意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北京市朝阳区2002)

(1)接连失了几回火,把院子里的几万担柴全都烧了。那柴烧得一块一块的,聚结在一起就像太湖石一般________。

A.五彩斑斓 B.光彩夺目 C.光怪陆离

(2)碧空的飞鸟,花间的蜂蝶,郁郁的树木,潺潺的流水,又浮现在眼前。刚踏上南归的船,我已经________了。

A.心旷神怡 B.心驰神往 C.心荡神摇

(3)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也不是________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

A.夸夸其谈 B.口若悬河 C.侃侃而谈

11.阅读议论文,完成(1)-(9)题。(本题14分)(北京市宣武区2002年初中升学考试)

①所谓“学问”,即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求问,才能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坚持学习固然重要,积极求问更属难能。遇到问题时,既要向年长者去问,又要向年轻人去问;既应向资深的专家学者问,也要向普通劳动者问。向比自己年轻或职位低的人请教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让我们看看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是怎么做的。孔子说“余非生而知之者”,有不懂的事情便求问于人。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孔子是有学问的“圣人”,懂得礼仪?你看,他来到太庙,见什么人都要问,遇到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说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遇人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孔子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给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呢?

②要做到不耻下问,首先应 甲 。学习知识没有虚心求问的态度是不行的。精通文学的人不一定精通历史,精通数学的人不一定精通物理,文理兼通者更是少见。学问是无边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年轻,可能缺少老年人的经验;如果你年老,可能缺少年轻人的敏感。任何领域都有许多尚未被你了解的知识,任何人身上都有你可以学习的地方。只要你虚心就可以发现你要学的东西,也只有你虚心才能学到你要学的东西。所以,不耻下问要从虚心的治学态度开始。

③要做到不耻下问,就要 乙。聪明的人知道多问就会增长知识。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从古至今人们无不佩服他的聪明才智。然而他的智慧很多都来源于他经常地向下属和百姓请教。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与群下教》的文章,其中讲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余……”意思是说:丞相府需要幕僚,就是为了汇集大家的才智来做好工作。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不敢向下级求教,那么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只有勤学、勤问,才能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适应时代的需要。

④要做到不耻下问,还要 丙。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所谓“有字之书”即书本上的知识,“无字之书”是社会知识。社会知识就是我们通过参加社会实践获取的知识。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会看、会听、会想、会问。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要领和窍门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但只要我们善于向有实践经验的人求问,便能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

⑤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赞颂。春秋时代卫国大夫孔圉死后,卫国国君授予了他很高的谥号——“文”。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孔圉也有错误,不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于是去问孔子,孔圉为什么能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意思是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聪明灵敏,经常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且不认为羞耻,所以国君赐给他一个“文”的谥号。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要提倡和发扬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要获真知识,必得口常开,“遇事一问,必长一智”,问能者、智者、强者,也问不如己者,知识学问才能不断丰富提高。

(1)用文中一个成语作本文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短语填入文中甲乙丙 三处的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A.善于求问 B.勤于求问 C.虚心求问

(3)第②③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三段文字的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中“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想学到知识”就要做到________。

(5)根据文意,第⑤段中画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6)第⑤段中“古人尚能如此”的“古人”指的是( )(只填序号)

A.孔子 B.卫国国君 C.孔圉 D.子贡

(7)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个病句,在下面句子上加以修改。

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

参考答案

1.蒂 孜孜 汲 锲 2.略

3.美国 罗迦 费 因格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知识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D 5.D 6.C 7. 6)

8.辩论、批判、修正

9.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1.(1)不耻下问 (2)顺序是:C B A (3)第②③④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证明中心论点。三段文字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要做到不耻下问先要从态度上虚心,虚心求问是基础,是前提,应放在首位;只有先虚心求问,才能做到勤问;最后还要掌握方法,善于求问是效果的保证。所以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4)会看、会听、会想、会问。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C (7)例证法、引证法 (8)我们要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 (9)古人把求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读“有字之书”,另一类是读“无字之书”。或改为:古人把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字之书”,另一类是“无字之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同步练习

1.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渊博( ) 锲而不舍(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根深dì固( ) jí取( ) zīzī不倦( )(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持之以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在大多数情况下,________是他们,________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________,这种非凡的灵感,________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________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________充实。

5.简答。

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6.“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归纳一下: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别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举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十分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选文第二段画线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你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吗?请写一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创造超越的人生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有个开罗人,一天到晚想发财,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夜,他梦见从水里冒出一个人,浑身湿淋淋的,一张嘴,吐出一个金币,并且对开罗人说:“你想发财吗?有成千上万的金币在等着你呢。”

开罗人急着问:“在哪里?在哪里?我当然想发财了,我都想得快发疯了。”

“好,”那吐金币的人说,“想发财,你就得去伊斯法罕,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金币。”说完就不见了。

开罗人醒过来,辗转反侧,再也睡不着了。“天哪!伊斯法罕远在波斯啊,我到底去不去呢?去,我必须穿越阿拉伯半岛,经波斯湾,再攀上扎格罗斯山,才到得了那山巅之城。”开罗人想,“我很可能死在半路上,但是不去,我这辈子大概就发不了财了。”

去,他不见得一定能发财,谁能相信梦里的事?但是不去,他必定会悔恨。经过几天内心的挣扎,开罗人还是决定冒险。

千山万水我独行。开罗人千里跋涉,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终于风尘仆仆地到达了“山巅之城”伊斯法罕。

天哪!伊斯法罕不但穷困,而且正闹土匪,开罗人随身带的一点值钱的东西都被土匪抢走了。

当地的警卫总算把土匪赶跑,发现奄奄一息的开罗人,喂他吃饭、喝水,把开罗人救活。

“看样子、听口音,你不是本地人?”警卫队长说。

“我从开罗来。”

“什么?开罗?你从那么远,那么富有的城市,到这鸟不生蛋的伊斯法罕来干什么?”

“因为我梦见神对我的启示,到这里来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金币。”开罗人坦白地说。

警卫队长大笑了起来:“笑死我了,我还常做梦,我在开罗有个房子,后面有7颗无花果树和一个日晷,日晷旁边有个水池,池底藏着好多金币呢!真是胡说八道,快滚回你的开罗吧,别到伊斯法罕来说梦话了!”

开罗人衣衫褴褛,一无所有地回到了开罗,邻居看到他的可怜相,都笑他疯了。

但是,回家没几天,他成为开罗最有钱的人。

因为那警卫队长说的7棵无花果树和水池,正在他家的后院。

他在水池底下,挖出成千上万的金币。

开罗人有没有白去伊斯法罕走一遭?

当然没有。虽然金币就在他自己家里,但是他不去,就不会知道。

我们的一生不也像这样吗?正如老人所说:“人生不过如此,一转眼就过去了。”

我们的一生好像四季,也仿佛一天,春天和秋天同样是太阳移到赤道的位置;日出与日落同样是________。

当我们老的时候,体力差了、记忆力差了,我们的动作变得像幼儿,用的词语愈来愈简单。有一天,我们吃不动了,只能吸流质的食物,确实好像回到了幼儿时期。

问题是,秋天毕竟不是春天,日落毕竟不是日出。

难道就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死,就因为有一天自己会看开一切,我们在少年时就不必努力,我们就干脆留在开罗,不必去伊斯法罕了吗?

没有春发、夏荣,怎会有秋天的丰收?

没有一生的奔波、历练,怎么得到生命的启示?

如同没有警卫队长的一番话,开罗人如何知道财富居然就在自己的后院?

13.作者叙述这个埃及古老的传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开罗人长途跋涉,来到了贫穷且正在闹土匪的伊斯法罕时,他的心情怎样?试用第一人称进行一下心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金钱其实就藏在自家的后院里,这个开罗人去伊斯法罕是不是白走一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依据上下文的意思把文中空缺处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从起点到终点的圆周运动,始于起点,终于起点。你认为是这样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你认为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需要做哪些必要的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yuān qiè 2.蒂 汲 孜孜 3.(1)比喻根基深厚稳固,不容易动摇。(2)勤奋努力,不知疲倦。(3)以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坚持做一件事情。(4)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4.然而 即便 也 相反 往往甚至 逐渐 5.答案示例: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要做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就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还要锲而不舍地去做。

(一)6.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就容易止步不前,限制自己的创新思维。7.有渊博的学识,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新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有持之以恒的毅力。8.一是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二是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9.因为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才会不放弃探求,才会有发明创造。10.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11.提示:必须是现实生活中运用自己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具体事例略。12.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兴旺发达。

(二)13.目的就是为了由此引出自己要说的一个道理。14.只要合情合理即可。示例:“天哪!我怎么到了这个乌七八糟的地方,脏乱不堪,又不安全,我怎么能就相信了那个子虚乌有的梦呢?”15.不是。因为他不去伊斯法罕就不会知道自己家后院埋着金币。16.太阳位于地平线的地方。17.要想创造超越的人生,就必须经受奔波与历练。18.不是。人从起点出发的时候,他一无所有、一无所知,但他到达终点的时候,他因为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懂得了许多。19.要创造超越的人生,人就必须经历许多磨难,就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不放弃任何一个平凡的过程,这样当我们站在人生的终点上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我们的人生是辉煌的。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初二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初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202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授课必备同步教案范例

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复习必备教案范例五篇

八年级语文的备课教案免费参考五篇

2021年份八年级语文备课教案免费参考五篇

初二语文课文备课教案案例参考五篇

八年级上语文2021年人教版高效教案五篇

初二语文电子版实用上课教案展示五篇

    27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