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宇春4364分享

不管什么考试我们都要认真对待,不管什么工作我们也都需要努力认真才能更出色的完成,所以想要在以后从事教师行业,想考教师资格证的大家就要认真才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和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教师资格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1题,共42分)

1.西汉初期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教育的( )。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D.继承性

2.什么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3.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是(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收入《礼记》中的( )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大约成文于战国末期。

A.《论语》 B.《大教学论》 C.《学记》 D.《理想国》

5.教育教学立足于发展关键期的目的是为了适应(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6.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实践课程 D.隐性课程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课程结构方面,强调要体现( )。

A.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B.均衡性、系统性和发展性

C.科学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系统性和选择性

8.赫尔巴特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这句话反映了教学过程是( )。

A.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B.掌握知识与品德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C.掌握知识与审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D.掌握知识与体质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9.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实验法

10.台湾作家三毛小时候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数学老师给了一份很难的考题给她做,结果她交了白卷,后来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三毛,说她喜欢吃鸭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示众,从此,三毛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这位数学老师的做法主要违背了(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C.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11.兴华学校的苏老师担任班主任以后,就尝试让学生轮流担任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工作。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属于( )。

A.班级常规管理 B.班级平行管理 C.班级民主管理 D.班级目标管理

12.在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中,最重要的角色是( )。

A.教师是学生人生导师 B.教师是精神关怀者

C.教师是学生合法权益保护者 D.教师是学生发展中重要的他人

13.小强不善于结交朋友,语文英语成绩一般,但擅长绘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小强具备较高的( )。

A.空间智力 B.语言智力 C.数学逻辑智力 D.音乐智力

14.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

A.同化 B.顺应 C.平衡 D.重组

15.张老师上课时,小明总爱举手但容易经常出错;小强不爱举手,但老师点名提问却总能答对。该老师的下列做法中最合适的是( )。

A.批评小明总出错,表扬小强爱思考 B.表扬小明爱举手,批评小强不发言

C.批评小明总出错,批评小强不发言 D.启发小明勤思考,鼓励小强多举手

16.孩子哭闹要玩具,母亲不予以理会,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7.学生小明看到自己的朋友上体育课时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小明下次也参与进去,朋友的行为对他产生了影响。这种学习属于( )。

A.直接学习 B.替代学习 C.亲历学习 D.试误学习

18.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 )。

A.惊喜和感激 B.满意和自豪 C.内疚和无助 D.学习没有积极性

19.一名学生听见物理老师说:“分子在气体中比在液体中相隔更远,所以气体比液体轻。”该学生就想到:“这好像编织疏松毛织物要比同样毛线而编织紧密的衣物来的轻。”学生运用的学习策略为( )。

A.元认知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20.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现象属于( )。

A.定势 B.正迁移 C.负迁移 D.心智技能

21.学生出现教师期待的行为后,教师发给小红星,学生可用小红星兑换奖励物或喜欢的活动,教师采用的方法是( )。

A.行为塑造法 B.代币奖励法 C.自我控制法 D.系统脱敏法

二、辨析题(每题8分,共4题,共32分)

22.活动课程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知识的学习,所以容易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23.教育者严格要求学生,就很难尊重信任学生。

24.记忆一篇文章,往往中间部分记忆效果最差。

25.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叫学习。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26.简述品德评价法及其要求。

27.班主任对中等生应进行怎样的教育?

28.如何理解练习进程中的高原现象?

29.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共2题,共36分)

30.材料:

初一(2)班学生李小刚对学习毫无兴趣,成绩极差,各科考试很少及格。一次期中数学考试,他一道题也答不上来,就字试卷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你在慢慢地向我这里靠近零分你是如此多青难到你把我当着一个无用的人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我是人我也有一棵自真心再见吧零分”。

数学老师阅卷时,看到这份无标点、别字连篇、字迹潦草的“答卷”后,非常生气地把李小刚叫到办公室,交给了新任班主任梁老师。梁老师问明情况后,并没有直接训斥李小刚,而是耐心地帮助李小刚在他的“杰作”上加了标点,改了错别字,重新组织了那段话:

零分,我的好朋友,

你在慢慢地向我这里靠近。

零分,你如此多情,

难道你也把我当作一个无用的人?

不,我不是一个无用的人!

我是人,我也有一颗自尊心。

再见吧,零分!

然后,梁老师让李小刚读了这段话,赞叹道:“这是诗,一首很好的诗啊!”

听到这句话,李小刚感到很惊诧。梁老师接着说:“诗贵形象,你这首诗很形象。诗言情,诗言志,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个不甘心与零分为伍的人。”

“这是诗?我也能写诗?”

没想到梁老师不但没有批评他,还会如此评价他,李小刚非常激动。

从此,在梁老师的不断鼓励和帮助下,李小刚驱散了心中的阴霾,坚定了学习的信心,端正了学习态度。

两年后,李小刚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问题:

(1)梁老师成功地运用了哪一德育原则?(6分)

(2)结合材料,阐述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12分)

31.材料: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子系住(如图2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使绳子形成单摆运动,当两根绳子靠得很近时,抓住另外一根绳子,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之类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做重物来用。

问题: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6分)?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6分)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1题,共42分)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A选项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B选项历史性,是指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内容、政策、方针等方面都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换言之,即同一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教育都会具有当时的特点。题干中西汉初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当时教育的特点。故本题答案为B。

C选项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

D选项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学说。

A选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神话起源说是最古老的起源学说,是不科学的起源学说。

B选项,生物起源说是以沛西•能和利托尔诺为代表的,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生存本能。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标志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C选项,心理学起源说是以孟禄为代表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D选项,劳动起源说也叫社会起源说,是以米丁斯基、凯洛夫为代表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生物起源说,故此题选B。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家以及其作品的匹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其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所以选B。

选项A,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选项C,洛克在《教育漫话》提出以下教学思想和观点:①提出“白板说”;②倡导“绅士教育”。

选项D,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把教育学规范化,正式诞生。

故本题选B。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萌芽阶段的代表著作。

选项A,《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整理之后的著作,系统论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选项B,《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开始称为一门独立学科。

选项C,《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选项D,《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著作。

故本题选择C。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对应的教学启示。

选项A,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选项B,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选项C,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教学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题干说的是关键期,应该是不平衡性,因此选择C。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课程类型。“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七艺”是指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以学习系统的知识为主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订的课程,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来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故本题选A。

选项B,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选项C,综合实践课程则是新课改提倡的,具体包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与教育等领域。

选项D,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由题干“六艺”、“七艺”可知,是学科课程。故答案为A。

7.【答案】A。解析: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有: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核心目标);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根据题干的要求,可排除BCD,因此答案为A。

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所说的“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描述的是教育性教学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有赖于其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故本题选B。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A选项讲授法是指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B选项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C选项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辩论,从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D选项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一般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实验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从题干可以看出,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体现了谈话法的内容,故选B。

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德育原则的相关内容。

A选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不符合题干,错误。

B选项,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题干中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讽刺三毛,说她喜欢吃鸭蛋,并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示众,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没有做到尊重信任学生。符合题干描述,正确。

C选项不属于教学和德育原则,本身说法有误,错误,排除。

D选项,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不符合题干描述,排除。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11.【答案】C。解析: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从题干信息“轮流担任班干部”“参与班级管理”可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正是民主管理的体现。故本题选C。

选项A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选项B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选项D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这种精神关怀不同于其他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班主任工作需要对每一个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并有的放矢的进行因材施教,因此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因此答案选B。

选项A,教师是学生人生导师,在现代社会,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都会硬性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选项C,教师是学生合法权益保护者,作为教师,要做到爱国守法,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任何侵害。

选项D,教师是学生发展中重要的他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帮助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1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分别是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选项A空间智力是准确感知视觉空间的才能。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空间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比如,画家、飞行员、建筑师等。

选项B语言智力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比如:作家、演说家、记者、主持人等。

选项C数学逻辑智力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喜欢通过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比如,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等。

选项D音乐智力指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比如,作曲家、歌唱家、乐师、音乐评论家等。

题目中,小强不善于结交朋友说明其人际智力较低,语文英语成绩一般反映其语言智力一般。而小强擅长绘画,说明其视觉-空间智力发展得较高该题中只体现了小强的空间智力较高。因此,本题选A。

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相关的内容。

A选项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正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作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期,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

B选项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变。这就是知识的顺应。

C选项平衡指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D知识重组是指对相关知识客体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关联进行结构上的重新组合,形成另一种形式的知识的过程。

因此,根据题干的描述可知正确答案为A选项。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针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如何进行教育。沉思型的学生在做出回答之前倾向于进行深思熟虑的、计算的、分析性的和逻辑的思考,往往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冲动型的学生倾向于根据几个线索做出很大的直觉的跃进,往往以很快的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做出反应。从题干中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明属于冲动型的学生,小强属于沉思型的学生。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启发小明勤思考,提高精确度,鼓励小强多举手、多参与。ABC项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本题答案为D。

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强化理论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消退。

选项A,正强化指给予一个愉快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B,负强化指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其行为出现的概率。

选项C,惩罚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体罚、谴责等),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

选项D,消退指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题干中母亲不予理会哭闹的孩子体现了母亲没有施加任何强化物,运用的消退方法。故本题选D。

17.【答案】B。解析: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根据题干描述,小明通过观察看到自己的朋友上体育课时不遵守纪律,随便离开操场却没有遇到麻烦,于是小明下次也参与进去。小明通过观察朋友的行为以及对行为所产生的结果的认识从而习得一定的行为,属于班杜拉强调的替代学习。正确答案应为B。

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韦纳的归因理论作用。韦纳认为,个人对其行为成败的归因能引起个体不同的心理变化,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继而又影响其后继的行为。因素来源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关。把成就行为归结于内部因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豪,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所以学生把成功归因于能力这一内部因素时,会感到满意和自豪。所以选B。

选项A,不符合题意。

选项C和D,一个总是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故排除。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习策略。

选项A,元认知策略是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理解和控制的策略,有助于学习者有效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选项B,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

选项C,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

选项D,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根据题干,学生用已有的衣物的编织来理解分子,让新知识有了意义,符合精加工策略的含义,故本题选C。

2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迁移的分类。

A选项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B选项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

C选项负迁移是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D选项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根据题干表述阅读技能的掌握对写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是促进作用是积极影响,因而是正迁移。故答案为B。

21.【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

A选项,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不符合题干描述,错误。

B选项,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教师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题干中“教师发小红星、学生用小红星兑换奖励”属于代币奖励。故B选项符合题干描述,正确。

C选项,自我控制法是指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不符合题干描述,错误。

D选项,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是属于影响行为演练的方法。不符合题干描述,错误。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二、辨析题(每题8分,共4题,共32分)

2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但是活动课程也有一定的缺点,它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因此,该说法正确。

2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另一方面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也就是在生活上尊重信任学生,在学习和道德上严格要求学生。

所以说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并不冲突,二者可以结合起来,因此该说法错误。

24.【参考答案】上述说法正确。

记忆的干扰抑制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这种学说可以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倒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回忆或再认产生的干扰。

所以在整个记忆过程中最开始的部分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最后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属于单一抑制,而中间部分由于受到双重抑制的影响,所以记忆效果最差。

根据关键词“中间、记忆效果最差”,和对于系列位置效应中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理解,故题干说法正确。

25.【参考答案】上述说法错误。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

第一,学习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的结果,如用筷子吃饭,会骑自行车等,而且还包括从不会用筷子到会用筷子、从不会骑自行车到会骑自行车的行为变化的过程。

第二,所说的“行为”,既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如读书、写字,也包括像思想、观点的获得这样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

第三,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说的“经验”是个体在后天活动中获得的,那些由遗传、成熟或机体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之为学习。

第四,学习的行为变化是比较持久的,由适应、疲劳、药物等亦能引起行为变化,如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成绩暂时提高,但这样的行为变化是比较短暂的。不能称之为学习。

第五,所说的“行为变化”,既包括由坏向好的变化,也包括由好向坏的变化,养成好习惯与养成坏习惯。

根据关键词“临时性”和对于学习概念的理解,这种说法过于片面和绝对,故上述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题,共40分)

26.【参考答案】

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的要求包括:

(1)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2)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3)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4)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27.中等生,又叫“一般学生”或“中间生”,是指那些在班级中各方面都表现平平的学生。中等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思想基础较好、想干而又干不好的学生;第二类是甘居中游的学生;第三类是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中等生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信心不足,二是表现欲不强。

班主任在对中等生进行教育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重视对中等生的教育;

②根据中等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

③根据中等生信心不足的特点,给中等生创造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8.【参考答案】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在新的动作组织体系还没有建立之前,往往会出现一个进步暂时停顿的时期(波动或不稳定),这就是高原期。

高原现象的出现,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高度的水平线上而不上升,有时还有下降的趋势。当动作改组成功后,曲线则开始上升。

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

(1)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受其思维、注意力、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制约,其变化会对技能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2)生理因素,长期训练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在疲劳状态下,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视力减弱,力量达不到动作要求的标准。这种生理疲劳现象,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疲劳,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思维迟缓,记忆减退等现象;

(3)知识因素,已有知识与技能的限制以及新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的影响。

29.【参考答案】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18分,共2题,共36分)

30.【参考答案】

(1)梁老师成功地贯彻了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2)要在德育工作中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材料中梁老师对待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写的“诗”,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从中看到了学生不甘于落后的精神,体现梁老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其次,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梁老师通过改写学生的“诗”,利用学生的“诗”鼓励了学生,让他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自己积极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好的成绩。

最后,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梁老师对小刚的德育工作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对他“诗”的评价进而促使小刚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自我肯定,并在这种认识下坚定了学习信念。

31.【参考答案】

(1)材料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摆脱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2)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

②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③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④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⑤动机的强度:学习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动机或高或低都会阻碍问题解决,中等强度动机最后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国考教资那些事

1.考试内容

曾经省考教资我们在考试的时候仅涉及到两门,分别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而国考教资则不同。首先是综合素质,这门科目是各位考生不管报考哪个学段的教师资格证都会考的一个科目。综合素质满分150分,主要涵盖如下模块: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文化素养、阅读理解、信息处理、逻辑推理及写作几大方面。其次,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会增加一门保教知识与能力科目的考查。报考小学和中学的会分别增加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和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尤其注意,报考中学的还会另加一门科目,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的考查。

综上,幼儿园考查科目综合素质+保教知识与能力;小学考察科目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考查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2.考试难度

相比于曾经的省考教资,国考教资的考试难度偏大。在内容设置上,国考教资的内容明显增加,每一门考试至少涵盖两门,其中加大了主观题的考查,如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的考查。还有部分新增内容如逻辑推理、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这一部分是考生普遍较为头疼的部分,也是难度增加的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其次,在维度设置上,相比于之前的省考,考查维度增加。如文化素养部分,加入了传统文化、现代乐理、文化、科技、航天、地理等知识的学习,信息容量大。小学增加了教学设计的考查。

3.考试特点

国考教资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进行答卷。首先,考查内容较为全面,倾向于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察。其次,考试内容纷繁复杂,基本各个维度内容都会考查,大大增加了备考时长和难度。最后,考试的标准化和统一性较强。每门科目满分150分,考查题型客观题和主观题均会涉及到。客观题以单选题为主。如综合素质29道单选题,每题2分。主观题分值较大。如写作满分50分,阅读理解满分14分,教学设计满分40分。考生需认真备考。

教资备考技巧

复习安排

1.第一天,首先梳理科目一综合素质的主观题考点,依据相应的口诀先进行知识点的背诵和默写。知识点内容主要包括:

①08版教师职业道德(三爱两人一终身)

②素质教育的内涵(提速个性创两全)

③教学观(学习过人)

④学生观(两独一发)

⑤教师观(角色转变:建促放研;行为转变:你他我它)

通过背诵和默写相关知识点确保能够准确记忆和提取。

2.第二天:梳理科目一材料题答题技巧并选择3道题进行练习。这里要重点强调一下,在考试中,3道材料分析题在满分150分的试卷中,总分值42分,占到28%的比重,这是一个需要牢记答题技巧且只要确保完整的答题结构均可获得较高的分数。下面带领大家梳理一下答题格式。

首先,先读题干。通过阅读题干,找到以下重要信息:(1)运用什么知识点—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还是教师职业道德。(2)具体分析哪位老师—一定要看清楚是哪位老师。(3)做什么—分析、评价还是评析。

其次,再读材料。因为第一问已经知道用具体的哪块知识点去分析了,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只要跟知识点有关的内容,用笔画出来,同时在下方写到自己想到的知识点。(1)关键信息—学生表现出某种行为后,目标教师具体做了什么。(2)找对找全—不要遗漏任何信息。

最后,组织答案。由于在第二问已经在心中对答案有了一定的梳理,接下来就是组织呈现答案的过程了。(1)总体评价—正确或者错误。(2)答题模板—原理是什么+原理的解释+材料中某老师具体的做法。(3)答题要求—分条列点,逻辑清晰。

3.第三天,梳理科目二教育学常考点,并刷2019年上半年教资考题试卷,总结错题中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复习。

4.第四天,梳理科目二心理学常考点,并刷2019年下半年教资考题试卷,总结错题中的知识点,进一步巩固复习。

5.第五天,梳理写作结构布局的内容,确定三种顺手且适合自己的结构布局并默写出来。同时整理作文素材,可通过微信端人民日报公众号、近期有关教育的新闻等内容积累素材。

6.第六天,按照考试标准时间流程模考2020年教资考题试卷,熟悉考试流程,做好准备。

7.第七天,准备好考试用品,调整心态和作息,迎接第二天的考试。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模拟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高中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模拟卷初中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与答案参考

教师资格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答案参考

全国教师资格统考《综合素质(中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与能力模拟试题答案

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314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