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高一 >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

开鹏0分享

最新高一语文教材教案7篇

好的教学教案很有意义的。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高一语文教材教案,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本文的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了解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动荡的年头彷徨于苦闷中的心境和作者在特殊年代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2、重点品读第4、5段,欣赏荷塘月色的幽美,品味文章语言美,画面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理解文章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倡导教师由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这一堂课,我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很重要的课文,高一的学生对知识领悟力较低,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培养,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说学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

1、朗读法: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讨论”这种口头交际活动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意义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讨论”这一语文活动中应培养的主要的语文能力。

3、通过讨论演练体会“讨论”中的角色任务,练习有效地讨论。

4、在讨论活动中,提升对生活的认识,促进德能共长。

教学重点

1、认识“讨论”的意义在于交流、分享信息,达成共识,建构新意,提高认识。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能否把握“讨论”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表达自己地观点,提高合作意识,是“讨论”学习的评价标准。

教学思路

“讨论”的理性认识——“讨论”的策略把握——“讨论”的能力训练

主要教学方法

以实践为主,以动态的语文活动为主,在讨论中学会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这一语言活动的理性认识和操作能力。

教学资源

教材“讨论”专题短文

剪辑央视关于“读书讨论”的录像片

设计讨论话题:1)关于校园评比班花、班草的校园话题;2)关于语文教材大换血的社会话题。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共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名家语录导入课题:

友以成德也,人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德不能成矣。

——《论语》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兰克林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

——萧伯纳

谈谈自己对“讨论”的认识

1、引发对课题的兴趣。

2、回顾对“讨论”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认知。

二、“讨论”的理性认知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明确答案:

1)“讨论”的特点:共同话题——集中性;各自发表意见——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动性。

阅读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为讨论?其意义何在?

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加强对“讨论”的理性认识。

思考——

1)讨论的意义

2)讨论的特点

三、“讨论”的策略把握

2)“讨论”的规则:遵守话题——明确目的——履行职责——体现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归纳:事先准备,善于倾听,积极发言,文明得体

4)其中应具备的语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归纳:“倾听能抓住对方发言的要点”,“发言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据充分”还要不离话题,有针对性,敏捷应对。

看录像片段思考:

1)录像中三人围绕什么讨论?两位嘉宾观点、理由分别是什么?

2)录像中三人分担怎样不同的职责?共同表现出怎样的素养?

3)作为一名讨论的“参与者”,应具备哪些素养?

了解——

3)讨论的规则

4)讨论应具备的素养

5)讨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3)

一、导入:(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三篇小说。小说是通过设置环境、安排情节、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一种文学样式。根据以往关于小说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故事的开端、发展、__、结局四个部分,有的还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声;小说的人物分为三类,即主题人物、陪衬人物和线索人物。在环境、情节、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环境和情节都是根据人物塑造这个核心来设置安排的。

那么小说是如何来塑造人物的呢?这节课,我们试图通过学习这个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三篇小说来品赏小说人物,学习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有关手法。

二、品赏林黛玉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先来共同研究《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关键人物,那么,对于这个关键人物作者是如何来刻画描写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写

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

黛玉从此便要开始她在贾府的新生活了,这时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欢呼雀跃,是充满期待,还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请同学们用小说中的原话来回答。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多媒体打出)

黛玉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会这么谨小慎微呢?

本文开篇的这段对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写,十分清晰地呈现出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谨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好的心理描写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间接的心理描写

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通过直陈的方式表现之外,还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间接地表现。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我们称之为“间接的心理描写”。(媒体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写手法:直陈、间接(语言、行动)”)

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后的哪些语言、动作和行为具体表现了她初进贾府时的内心世界?

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本组找到的相关描写。(点一二小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这样一个“细致缜密、聪慧机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请同学们把小说中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

请同学们齐读这些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从这些外貌描写我们能看出林黛玉这个人物到底具有怎样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体弱多病;眉目含情、聪慧机敏、多愁善感。(多媒体打出)

同学们,这些有关林黛玉外貌的描写,是作者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吗?

——显然不是,这些描写都是通过他人的观察和评说来完成的。这种通过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人物的手法属于“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这里,顺便说明一下,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除了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之外,还可以借助人物来衬托、借助环境来烘托。(媒体打出“人物侧面描写的手法:他人的观察与评说、人物衬托、环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观察和评说来描写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处呢?

三、品赏祥林嫂的形象:(25分钟)

下面,我们再来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进贾府》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气质风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样来描绘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把小说中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三处地方找出来。(学生齐读)

请问,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观察和评说表现出来的吗?

2、心理变化

从这三处描写中,我们看到祥林嫂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小组讨论:祥林嫂外貌的变化折射出她怎样的心理变化?

再讨论: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不被允许参加祭祀就让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

3、小结:

由此看来,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渐地、一步一步地呈现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历程。祥林嫂的心理变化是通过她的外貌变化间接表现出来的。这些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让这个悲剧人物的形象更加具体、丰满、更具有感染力、冲击力和震撼力。(多媒体打出)

四、总结(2分钟)

通过我们对林黛玉和祥林嫂两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和心理的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对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写还是和侧面的外貌描写,无论是直接的心理描写还是间接的心理描写,都是小说描写人物、塑造人物极为有效的艺术手法。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单元的三篇小说所要达成的目标。(多媒体打出)

五、赏析老人的形象(25分钟)

1、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到的赏析人物的方法,自读《老人与海》,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中所有的学习任务。15分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导学案·合作探究”第1题和第2题的结果。(15-20分钟)(多媒体打出)

2、(学生汇报后多媒体打出参考答案)

第1题:老人在与鲨鱼搏斗的每一个回合中都有内心独白,这些内心独白有些是有声的,有些是无声的,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讨论:这些内心独白反映了老人怎样的心理?你认为他的哪一句内心独白最能代表他的这种心理?

——老人在绝望和希望中挣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战胜了绝望,他要和鲨鱼斗到底、斗到死。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第2题: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样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一个面临厄运甚至绝境,却自强自信、敢于挑战的、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子

3、延展:你能根据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绘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吗?(5分钟)(多媒体打出)

4、小结: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发现《老人与海》这篇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老人与鲨鱼进行搏斗的'过程中的心理进行大量的描写,来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弃的硬汉形象的。(多媒体打出)

六、单元教学总结(7分钟)

其实,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正面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那正面描写的手法有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有通过他人的观察与评说来描写的、有通过人物来衬托的、也有通过环境来烘托的。

我们这一单元所学习的三篇小说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上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学们将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三篇小说中所学到的有关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记叙类文章的写作中去。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4)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注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告诉亲人每一个人

幸福关心粮食和蔬菜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祝福陌生人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的文章《师说》。

二、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

(2)请学生统计本课的生难字词,并注音解释,可将有关的内容整理在笔记本上,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将自己整理的内容写出,然后全班同学一起订正、补充。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请学生自由翻译课文,要放声翻译,提倡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周围同学,最后全班统一讨论,请同学向全班学生和老师询疑问难,教师或引导学生回答,或亲自回答。

(3)学生朗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

(说明: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高一语文教材教案(精选篇7)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三、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联系初中所学《曹刿论战》,学生介绍《左传》,教师补充材料,《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整体把握

(1)解题:理解题意,你会想到那些信息?

(2)介绍时代背景: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3.课堂教学

第一步,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选一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选一名学生评论优缺点,概括你所听懂的故事。

齐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提出疑难字词。

第二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为什么攻郑?

提示:__围郑,郑国危如累卵。联系时代背景,这一段25个字介绍了哪些内容?找出重点词:贰、军、于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找出重点词句如“辞”“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已”。

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

本段字词较多,要求翻译课文,解决字词障碍。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鄙、陪、敢、济、肆、阙

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地理到历史,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可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A.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B.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C.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4)学生齐读第四段,解决字词如“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本段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4.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叙事特点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5.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__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697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