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开鹏0分享

有关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7篇

优良的语文的课件很有意义的。教学设计是老师对每一课时做的特定教学方式的规划,是一个老师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 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童谣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三、分清详略,合作研读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⑴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⑵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⑴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⑵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四、拓展延伸,读中学写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3、学生写过春节时有趣的地方(片段),教师巡视。指名交流,教师评价时注意学生是否用上了书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史铁生的长篇小说《__笔记》,文章主要写了在那个星期天里“我”经历了由盼望、兴奋、期待、到焦急无奈再到失望、委屈等心情变化的过程。文章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体现“我”的心情历程。为了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期盼”经历。

通过品读文中描写“我”心情变化的句子,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作者这一天的心情变化,体会第一次盼望对于孩子来说多么重要。这种体会是感同身受的,也是最长久、最深刻的。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让真情自然流露。

作者从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特别是通过写光线的变化来烘托人物心情的写法,值得学生借鉴。因此,在课堂的结尾,我引导学生由本课延伸到作者的其他作品,并积累好词好句,将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落到实处。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史铁生写的回忆性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文章从孩子的角度,刻画了母亲的形象,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爱。课文大量运用心理活动的写法,很好地刻画了孩子的内心的变化,是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方法的好教材。

1、教学效果(思效)

聚焦插图,体会人物内心。插图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语文书上的插图非常丰富,是课文重要段落或者难理解段落的一个形象解释。教学中借助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课书中两幅插图聚焦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即无聊的活动、以景衬情。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看图,图文对照,第一幅插图上为什么有四个“我”?用笔在图中标出“我”分别在干什么?课文段落中,为什么一连写了五个“我”?能省略吗?学生明白“我”跳房子、看着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是我焦急、无聊的表现。第二幅插图重点关注“我”的表情,朗读课文,理解“我”的失望,忽然明白了时光已经过去了,不再回来了。通过聚焦插图,学生观察插图,说说插图,注释插图,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2、教学收获(思得)

(1)抓住关键词,品味句子。

抓住关键词句细读文本,紧扣上下文内容和文章思想情感是进行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方法。文中有一些句子含义较深,需要学生细细咀嚼。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那是一个礼拜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时,我问学生:“昏暗下去仅仅是说傍晚来临,天色暗下去吗?”学生通过阅读下文,可以知道是母亲答应带她出去,而爽约,孩子的心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接着我告诉学生作者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写孩子的心理变化的。这样抓住“昏暗”这个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学习习作方法,效果明显。

(2)找出心理变化的词语,把握课文脉络。

这篇课文点睛之处是心理活动的描写。“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__笔记》,而__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

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6

《那个星期天》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主人公好像是“我”,其实是母亲。只不过,母亲是借助“我”走进了读者心里而已。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惊惶连声地对“我”说“对不起”……

一、教学效果

辩证思考,理解主旨。“辩证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有思想交锋、思维碰撞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要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口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

2.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__笔记》,而__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

3.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

4.学生现实有需要。现实生活中,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辛劳。在学习这篇课文后,学生把课堂上学习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得到成长。

二、成功之处

表现人物心理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的教学。

1.借助行动描写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著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

2.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显然,这不仅仅是为了交待一天的结束,主要是表现自己的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

3.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

4.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拨弄著一个蚁穴……我蹲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

三、不足之处

最后一个环节: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裕,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改进措施

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表达,表达的过程正是学生对文本主题理解,对文中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的时刻,让学生尽情去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7

《那个星期天》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__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待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小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导入阶段,我从《盼》这一课入手,回顾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发言之后引出:这是一个小女孩的盼望,也有一个男孩,那是他平生第一次盼望,具体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星期天》。

接下来,从课题中的“星期天”入手,询问同学们星期天会做什么,学生发言很积极。紧接着我询问,课文中的男孩盼望星期天去做什么——去动物园玩。进而,我们认识作者史铁生,走进文本之中。

首先,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事情三要素的帮助下,加上引导学生能够发言说出主要内容。紧接着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借助表格,按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和母亲的具体行为以及“我”不同的心情。

知道文章各个段落写什么内容之后,学生能够较准确地找到相应段落寻找答案,提取关键句,摘录关键词。对于“我”心情的变化也有同学能够较准确地说去。

但对于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我在引导学生具体学习“我”的心情变化时自己讲的仍旧过多,反而学生没有很多机会和时间思考文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之后我对此的总结也不到位。为了联系生活实际我在讲到“我”和母亲的形象时,有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和家长们的情况,给了他们发言或者说“吐槽”的机会,同时也委婉地告诉他们如果有委屈可以及时沟通,也简单交流了遇到负面情绪会怎么排解。

对于最后的环节我绕得稍微远了点,下一次可设计将作者“史铁生”的介绍放到最后展示,以此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们深入了解作家作品的兴趣。

    7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