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 >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开鹏0分享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7篇

八年级教案课件很有意义的。课件是教学一篇课文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新课的开始阶段,从一定的目的出发,用很短的时间,并采取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1

一预习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 绰号(chuo) 庶祖母(shu)

吹笙(sheng) 摹画(mo) 眼翳(yi)

舔去(tian) 侮辱(wu)

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

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曾提倡文学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读完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

4.理清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开头主要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接下来作者采用情随事现的记叙方法,详略得当地回忆母亲对“我”的教诲目的、方法和态度。再接下来写母亲和家人相处的情况。

四学习课文内容

1.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值得思考的问题,集中起来加以讨论。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

提问:

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明确: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提问:为什么说她又是“严父”?

明确:

插入胡适家庭背景资料介绍(教师可让学生从收集来的有关胡适生平材料来交流介绍)。

提问: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

明确:

课文写了母亲这样几件事情: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她是一位恩师,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

五探究活动

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统一答案,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

六小结

这是一首质朴动人的对母亲的赞歌,作者怀着深深的敬意和爱戴,记下了自己的母亲这可亲可敬的美好形象,唱出了一支深情的颂歌,“爱”的感情贯穿全文。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2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则外国消息的内容,进一步掌握消息的文体特点。

2.体会二则消息迥异的语言风格。

3.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品味、比较等多种方法,把握二则消息的主要内容和消息文体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类精英对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什么是诺贝尔奖?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标题和#教案# 导语并明确主体,思考:#教案# 导语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教案# 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提问3:你认为这则消息的背景部分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提问4: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

提问5:首届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你认为他们配得上诺贝尔奖吗?

明确:前两问参看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三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

示例:我觉得他们完全配得上,比如伦琴,他发现了X射线,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医学上也有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的发展。至今医院里的透 视、拍片还在使用X射线。

提问6:作者为什么要补充诺贝尔奖基金管理和评议权归属等内容?

明确:作者这样写,意在表明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表达作者对诺贝尔的敬意,期待诺贝尔奖在人类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3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1、积累“肃穆、荒谬、健忘、杀戮、纳粹、憧憬、缭绕、赤____”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字义;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3、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4、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心,体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和议论的作用。

教学方法:抓住一组组矛盾统一的事物进行分析、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二、文学常识

聂华苓,华裔旅美作家。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肃穆(mù)荒谬(miù)杀戮(lù)纳粹(nàcuì)憧憬(chōngjǐng)

缭绕(liáorào)赤____(luǒ)健忘

2、听录音(萨特的话),稍微讲解沉重的记忆,美丽的回忆,等全文教学结束后再总结分析。“沉重”“美丽”是矛盾性词语,因为指代内容不同,所以并不矛盾。“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前一句是对上面几句话的总结,指纳粹杀害了7000多人,所以这是沉重的记忆。后一句是对下面几句的提示,指小城人面对敌人的杀戮而表现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因此让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沉重的记忆很好理解,美丽不好理解。人们如何英勇?我们学完课文就很容易明白了。美丽指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是宁死不屈的。他们不做民族的叛徒,他们怀着对生命强烈的爱不向刽子手乞怜。他们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这是美的,令人崇敬的。这真是个美丽的记忆。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3、归纳文中四部分的内容:

(1)坟地所见所闻;

(2)记述各种演出记念活动;

(3)记录作家座谈会;

(4)摘录遗言。

四、分析文章各部分,体会文中一些句子的含义和情感。(哪一个情节印象最深刻why?)

第一部分[坟地所见所闻](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第一是写景色,以景抒情,在作者眼中他的景色是怎样的,同样他的心情也是怎样的句号,有抒情的作用,起停顿作用,使读者放慢了阅读的速度,同时脑海中也可以想想一下画面,凄\苦\昏\暗,因此有种悲哀的气氛笼罩在身边.因此,不是单纯的写景,写景还为了渲染悲哀凄凉的气氛。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有着强烈的情感,对被杀者―――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愤怒地进行控诉。

3、有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所谓的合作就是要他做民族的叛徒,这位老师是有民族气节的,他毫不畏惧\大义凛然。

第二部分[看各种演出纪念活动](请学生找出另其有所感触的部分,说明缘由后,再加以讲解或补充)

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指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其中包括两名生还者。人们悼念死去的亲人时,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悲痛)因此在这么一种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与现实融合了。

"悲哀"是指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美丽"指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真实"是指眼前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没有半点虚假的成分在里头。"荒谬"指二战时,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各种种族,这是何等地荒谬。

2、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4

(一)教学目标

⑴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重点)

⑵能根据文本写作背景,把特写改写成消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重点)

⑶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章之美。(难点)

(二)教学过程

⑴导入:说说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⑵浏览,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以阅读新闻的方式浏览全文。

师:这也是一篇新闻报道,大家看看与我们前面两课所学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预设:篇幅长,标题具有文学性,没有电头,没有#教案# 导语,新闻六要素不齐全,描写性文字多。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后第九页的补白。

明确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兼有文学和新闻的特点。

明确这个知识点后,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刻下 注释,即写作背景: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__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获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

教师补充资料:

1982年11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__届亚运会中,中国运动员吕伟一较大的优势获得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她的夺冠成绩为511.17分,亚军14.55分,季军更多达78.12分。吕伟十江苏扬州人,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专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这样的称号送给了她。

⑶改写,训练能力

师:请大家根据课下 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结合本篇报道,把这篇新闻特写改写成一则消息,要求符合消息特点。

预设:

我跳水姑娘吕伟夺魁1982年11月25日电中国运动员吕伟在昨天的女子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赢得金牌。吕伟今年16岁,扬州姑娘,昨天在女子跳台跳水比赛中赢得冠军。她夺冠的成绩为511.17分,亚军14.55分,季军更多达78.12分。吕伟赢得了“跳水皇后”“跳水女皇”的称号。

学生写,小组评,教师指导。

⑷精读,欣赏美点

让学生以“美”字开头,谈谈这篇特写美在哪里。

①美在标题。“飞天”原指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壁画,这里用了比喻修辞,写出了吕伟美如飞天,静中有动。

②美在画面。本文描绘了四个画面,准备——起跳——腾空——入水。每一个画面都生动逼真,如在眼前。

③美在语言。文章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语言概括力,读起来节奏感强,富有典雅的美感。

教师趁机引导积累:

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疾如流星震耳欲聋潇洒自如从容不迫眼花缭乱自天而降悄然不惊惊讶不已如梦初醒

④美在修辞。

“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拖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起腾空的吕伟比喻成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吕伟身姿的优美。

“动作疾如流星”比喻修辞,写出了动作之快。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既写出了身体的轻盈,又写出了速度。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拟人修辞,生动写出了吕伟跳水技术高超。

⑤美在准确。

“轻舒双臂,向上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像空中飞去。”“舒/举/蹬/飞”准确写出了起跳时的一连串动作。

⑥美在环境。

“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将吕伟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也突出了人物的美好形象。

⑦美在侧写。

“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人跳了起来!”

“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让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

“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这些描写都从侧面对吕伟作了烘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边读边说,边说边读。深入体会。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

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

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难点: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体裁

1.了解写作背景

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仅540多字的特写。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

屏幕显示,教师讲解:

(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二、感知全文

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三、探究写法

1.动作分解

第一段:镜头1:

起跳前的一刹那(示范)

第二段:镜头2:

在空中一瞬间的停滞

第三段:镜头3:

展示身体优美线条的1.7秒

第四段:镜头4:

“入水”的刹那

第五段:镜头5:

观众的反应

2.描绘准确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起,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3.比喻生动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

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的水花则悄然不惊。

4.语言简洁

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的一刹那。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填完,大家发现本文使用了很多四字词语,本文语言简练。

5.写法小结

1)采用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

2)多次使用比喻手法,描绘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3)用词准确,客观地呈现事件;

4)频繁使用四字词语,语言简洁精炼。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

3.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比较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飞天”和“凌空”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飞天”指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指高高地在空中或高升到空中。

师: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被作者比喻成“飞天”仙女的运动员。同学们看看课文标题,猜猜她是谁?

预设中国跳水女运动员吕伟。

师:吕伟10岁开始练习跳水,14岁进入国家队,16岁拿下亚运会金牌。许多媒体都将“跳水皇后”的称号送给了她。在当时有许多关于吕伟的新闻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篇——《“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中国一代“跳水皇后”的“飞天”之美。

(板书:“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设计意图】由“飞天”的含义引入课文,补充交代吕伟的相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对新闻特写特点的探究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了解新闻特写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补白部分“什么是新闻特写”,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题材。

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所在。二者的差异在于,新闻特写主要描绘新闻事件中的片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本文体裁的特点,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2.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读记、书写、记忆,夯实词语基础。

3.扣住体裁特点提炼信息

设问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提炼信息,扣住新闻特写的特点来回答问题的能力。(学生举手回答)

预设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印度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故事。课文着重抓住吕伟跳水的瞬间(1.7秒)来细致刻画的。

设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方法,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部分,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三、探究写法,美点寻踪

1.分析写作手法之美

师: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效果?

(学生通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

预设本文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态的物象加以烘托,动静相宜,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做了一个巧妙的铺垫。

师补充: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大家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更有力地烘托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技艺精湛,精彩绝伦。

师: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预设(1)比喻。如“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此句把吕伟跳水的动作比作“旋风”“流星”,形象地说明了吕伟空中转体三周的动作完成得非常迅速、完美、无可挑剔。

(2)拟人。如“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时间以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义,从而写出了吕伟的跳水动作完成得既快又潇洒。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在品味美词佳句的同时,感受动作描写、正侧面描写、修辞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2.品味语言特点之美

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预设本文作为一篇新闻作品,语言很准确,这也是新闻语言的重要特点。作者不仅准确使用“舒”“蹬”“飞”“托”“插”等动词表现跳水动作,还以“犹如”“似乎”等词语,时时提醒读者注意文中的“慢镜头”只是一种描写。这样就区分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体现了写新闻“报道事实”的本质属性。

本文在修辞手法的使用方面也很值得学习。例如,以“飞天”这个极富动感的静态形象来比喻吕伟起跳时的身姿,既表现其优美,又体现了“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的动作特点。又如,以“轻盈的、笔直的箭”比喻吕伟入水时的身体姿态,既呼应了前文的“修长美妙”,又表现出她身体打开得很充分,并引出了下文对她精彩入水的描写。

作者在行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概括力,体现了新闻“尽量简洁”的语言特点。同时,这些四字短语又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典雅的美感,可谓以美写美,相得益彰。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中语言的感染力,使学生对其“美”有更深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体会价值

以下是1982年吕伟亚运会夺冠的一则消息:

课件出示:

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__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

师:请仔细阅读上面的消息,说说这则消息与本篇新闻特写的异同。

(学生讨论作答)

预设同:这则消息和课文写的都是同一事件——吕伟夺冠,都具有真实、简要、迅速的特点。

异:这则消息侧重写吕伟夺冠的经过,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语言准确精练。而课文侧重描写吕伟最后一跳之美,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

师补充:由此可见,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

师:与这篇消息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学生交流讨论,师小结)

预设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

师小结: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里,作者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相宜,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掌握消息和新闻特写各自的文体特点,并认识到新闻特写独特的传播价值。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领悟本文所表现的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通篇以表现“具体情况如何”为主,重点而具体地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呈现出真切、细致的事实,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从而打动读者。

五、布置作业,学以致用

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运动会上运动健儿的精彩照片,要求学生运用从本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

[学生自由完成习作(略)]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模拟写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写出有“新闻味”的作品。

部编的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简短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特写的有关知识,明确新闻特写的一些特点,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明确《飞天凌空》的结构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旗下的运动之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朗读,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旗下的运动之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体会文章中优美而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侧面描写、对比烘托写法的运用。

难点:

1.了解新闻特写的相关知识。

2.能够区别消息与特写,学习新闻特写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十米跳台运动员,你像一只轻捷的雏燕,架起娇健的翅膀凌空一跃,在蓝色的水池上方画出美丽的曲线,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飞舞的“飞天”,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篇特写,一睹“飞天”女将吕伟的风采。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思考:这则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刻画的?

明确:

(1)这则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2)课文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试着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来源:学科网Z__K]明确:

(1)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

(2)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准备跳水。

第二部分(2~4):细致刻画吕伟起跳、腾空、入水的跳水动作。

第三部分(5~8):写了观众的反应和赞叹以及现场的气氛。

三、感受语言魅力

在文中第二部分,用诗画般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魁的精彩瞬间,字里行间,洋溢着动态美,请同学们认真读2~4段,品味动词的精妙之处。

明确:第二段中“轻舒双臂”“轻轻一蹬”“向空中飞去”对吕伟起跳、飞天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刻画,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轻柔、优美、舒展,充满了动态美。第三段中“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第四段中“‘哧’地插进碧波”对吕伟转体、入水的动作进行了近镜头的特写,有力地突出了吕伟动作的高难、惊险、完美,震撼人心。

四、感受描写的魅力

课文除了运用侧面描写,对比烘托的写法外,还善于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吗?

明确: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托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跳水运动姑娘吕伟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的身姿,不仅增加了特写的文采,而且是动作更加可视可感。

“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示身体优美的线条”。此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时间拟人化了,赋予了人的情感,说“时间”特别慷慨,把“时间”写得有情有意。从而展现了吕伟跳水动作既快又潇洒。

五、小结

1、主题:

这篇新闻特写,善于捕捉瞬间,落笔集中,突出一点,在1.7秒的时间里,层次鲜明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结合,侧面烘托,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不仅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人物特写,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值得我们细细品鉴。

2、写作特点

(1)落笔集中,突出一点。

(2)文字清新优美。

(3)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

开头起笔不凡,采用了动静结合,对比烘托的写法。先是“静”中的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再用“飘浮的白云、掠过的飞鸟、翘首的观众”这些动感的环境加以烘托,动静结合,充分展现了吕伟的沉着冷静,坚定自信和观众的高度关注,为吕伟的起跳作了一个巧妙的铺垫。文中还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对吕伟起跳前的沉静自若及起跳、腾空、入水一系列动作的慢镜头回放采用了正面描写。而对大家的赞叹,观众的掌声、欢呼声,游泳场的气氛的描写则是侧面描写,这样结合起来写,

六、拓展延伸

怎样写好现场短新闻?

用“五官”采写是写作现场短新闻的基础,作者深入到现场后,不能像个木偶,必须充分发挥“五官”的作用去观察现场。

眼:要像一部摄像机。要把事件主要人物的肖像、行动、细节乃至现场的景物摄下来。

耳:要像一部录音机。要把主要人物的话原汁原味录下来,其他人物有意义的话录下来。

鼻:要成为“新闻鼻”。要嗅一嗅现场空气的气味是否正常,尽可能感受是什么气味。

口:要成为“新闻嘴”。要张开嘴伸出舌头舔一舔,看是什么味道。

身:要勤莫偷懒。要注意感受现场的冷暖,对有关东西要掂一掂,感受轻重,对有关路程,迈开腿去量一量,看看有多远。

五官感受的东西越多,写出来的稿子就越生动,否则就是一杯白开水

七、课堂练习

1、作者对吕伟跳水瞬间的描写,突出了吕伟“夺冠一跳”的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了高、险、难、美的特点,描写得准确贴切、优美传神。

2、文章结尾写外国观众的称赞,有什么作用?

明确:侧面描写,将整个特写推向高 潮,也将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祖国争光的主题突显出来。

八、作业

上网搜集一些人物特写,阅读体会新闻特写的写法特点。

    713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