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高二 >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

开鹏0分享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5篇)

高二语文复习教案怎么写。教案的作用有很多,作为新的老师教案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 随着教案的完成,对于教材和知识点的把握更有力度,更有利于将来的讲课。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篇1

一、教学理念和设计理念

本课定位为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创作中的现实主义。

二、教材分析

《氓》出自于《诗经》,是一首叙事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不难把握。本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氓》的内容,感受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3、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主人公,理解诗中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用现代思想点评诗中故事,强调男女平等和法律维权。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氓》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五、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2.讨论法:理解主人公感情

3.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朗读诗歌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探讨了《诗经》,了解了《诗经》的代表作《氓》的基本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它,探索它的情感脉络和现实意义。首先请同学们通过朗读来回顾《氓》的故事情节。(学生朗读,回顾情节)

谁来为我们说一下《氓》这首叙事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氓》全文共六章,讲述了一个女子自由恋爱,明媒正娶却最终被抛弃回家的故事。

(二)小组合作,探究文本

1.探究故事结局及其原因

提问: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呢?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请通过文本找出答案。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女子:“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面对爱情不冷静,过于主动,易被男子轻视。男子:“至于暴矣”“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违背誓言变了心。

小结:男权社会男女的不平等。2.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情感。

在这种不平等的恋爱婚姻中,故事主人公们有怎样的情感变化?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女子:恋爱——“送、乘、望、泣涕、笑、言”——热情幸福

婚变——“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委曲求全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悲伤反思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真诚劝告

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清醒决绝

男子:恋爱——“抱、贸、来、谋、怒、卜、筮”——热切追求,信誓旦旦

婚变——“至于暴矣”“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变心背誓

2.人物形象分析

通过对两个主人公在婚姻中的情感态度,我们能看出两个主人公分别是怎样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女子: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形象。

勤劳、淳朴、不畏贫苦

爱情梦想破灭,由忍耐转为怨恨,最终发出痛楚的呼喊。小结: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代表,是男人经济、政治的附属品。男子:对家庭不负责,始乱终弃的形象。小结:男权社会中的代表人物。

(三)拓展延伸:

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现代,女子面对婚变,将会怎样做?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会怎么做?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八、总结

经典的力量或许就在于此,它早已站在了精神的制高点反思人性所需,通过女子的决绝,我们看出了先民在受苦无望时对尊严的维护,这也让现在的我们重新思考了男女平等与法律维权。

九、布置作业

请为《氓》中的这位女子写一份书信,表达你想要对她说的话。要求:200字左右格式:书信

十、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女子:热切——怨恨——清醒

男子:殷勤——————变心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篇2

学习《氓》,学生首先遇到的是文字关。

汉字是以形表意的文字,依据《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从分析最初造字的字形入手,找出汉字形与意的联系,应是掌握汉字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单纯掌握汉字,难免有割裂诗歌内容之嫌。再者,不分主次又容易偏离学习目标。所以,要精选汉字,并以此为线索,联系课文,分析人物,挖掘根源,进行思想教育,实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重点汉字有:氓、蚩、愆、耽、筮、咎、咥、爱。

氓,《说文》:“氓,民也。”民,“众萌也。”萌,同“氓”。“氓”“民”互训。民,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研究》说,“周代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平民,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由此可知,氓是奴隶,是庶民。

因此,氓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经济条件是恶劣的。这样的家庭条件,曾经与氓有着“总角之宴的女主人公不可能不了解,未来艰难的家庭生活,即使在氓的信誓旦旦中而耽兮的她不可能不有所预料,然而,她仍然痴心不改。——多么善良、多么单纯的姑娘啊!然而,就是这样的姑娘,竟然遭到了氓的遗弃!”氓啊,你这个可鄙可憎的小人!

那么,这个小人是如何得逞的呢?我们来看:

“蚩”。《说文》“蚩,虫也。”虫,古代是对一切动物的通称。人像虫一样,比喻义为“忠厚老实”。“蚩蚩”,写出了氓的忠厚老实。——氓在和我谈恋爱的时候,是那么的傻得可爱呀!正是他的忠厚之貌,使我引为终身的依靠。造成我终身的痛苦。这就告戒年轻的人们,要睁开你的慧眼呀,婚姻大事,不可草率呀!

就女主人公而言,是不是只有氓的忠厚之貌蒙蔽了她呢?

“愆”《说文》:“愆,过也。”甲骨文字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交覆深屋下,躲在草丛中,把良心踩在了脚下。——这难道不是天大的罪过吗?犯了错就要失掉、错过一些好机会,故可引申为“失掉错过”,错过了就要再等一等,所以又可引申为“拖延”。愆期,即拖延时间。但她陷得太深了,在爱河中,她迷失了自己了!这就是“耽”。

“耽”。《说文》:“耳大垂也。”大耳垂肩,肩承受着两耳,所以引申为“承受|担负”;两个耳朵又是何其逍遥快乐呀,所以又引申为快乐;过于快乐就乐不思蜀了,所以又引申为“沉溺,迷恋”。——女主人公沉溺在“氓”的“信誓旦旦”中“不可说也”。况且,我怎么就相信了那个女巫的鬼话了呢?

“筮”和“咎”。“筮”《一切经音义》中说,“筮者,揲蓍取卦,折竹为爻。”甲骨文取一女巫拿竹两袖展开成舞形,很显然是占卜问卦。“咎”,《说文》:“灾也。”甲骨文字型取“人各行其是”之意。人各行其是,非灾而何?联系起来,可以想见,氓请来一个女巫,锣鼓声中跳起了大神,一番祷告之后,求得大吉大利的上上签,巧舌如簧之下,“以耳车来,以我贿迁”,诱使我上了当,——是女巫与氓合伙把我骗了呀,至此,除去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外,造成悲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受到氓这个感情骗子的蒙蔽;二是女巫的推波助澜,为虎作伥。

女主人公相信了,她的生活就陷入了痛苦之中,离婚以后也受到了兄弟们的“咥”笑。

“咥”,大笑也。口大得到了不能再张的程度,笑得是多么欢畅啊!“我”遭遗弃之后,整天生活在兄弟们的咥笑之中。这一切,都是那个负心汉造成的。顺便问一句,你们知道那个氓姓什么吗?我敢说,他姓陈,要不后世怎么有了陈世美了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我又何必为你痛苦呢?“亦以焉哉”还是算了吧!

“爱”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爱情观。从“愛”到“爱”的形体演变,就传达出一种正确的爱情观。

愛,从字型上看,是一只手伸过去,把覆盖物拿去,然后取走心。爱一个人,不就是相当于自己的心被别人拿走了吗?但这种拿,有两种可能,一是一个人伸出手来,强行把对方的心拿走,占有对方的爱;一是一个人主动把自己的心捧出来,奉上自己的爱,不管对方接受不接受。两种爱都不是健康的。前者是剥削阶级的爱,后者是带有一点自虐性质的爱,即常说的“单相思”。应破除旧“愛”,树立新“爱”。去掉“心”而改为“一”。一即“专一纯正”。就爱而言,如果用手掀开重重覆盖之后,得到的是纯正专一的感情,这不正是真爱的应有之意吗?——从感情风波中走出来的我将勇敢地面对新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爱。

借助字型分析,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字意。在讲解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歌的原貌,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老师有诲人不倦之风,一举而数得,何乐而不为?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篇3

《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 注释学生应当能够理解《氓》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又考虑到这节课是针对高一年级进行的,而高一年级是我省新课改下的高中生,所以在上这一节课以前,我就想着,怎样把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我想其中一点就是这次教学活动必须同时坚持文本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其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所以学生活动就成为这节课的重要的形式。

《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关于男女婚恋的诗,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经》,但是对《诗经》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强调学生们要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兴趣比较浓厚,兴致比较高涨,反应也比较热烈,并且不仅能够理解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还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名老师,要带领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文本的美。

学生对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也有所体会,更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学生能从中学会主动思考,并从“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思考到女子的社会地位问题,认为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女子社会低下,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而非单纯的一个男子的负心。

作为一名老师,不必盲从权威的分析、更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必须有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并用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有点学术味道的课,让学生有点学术探究的“动作”。

整首诗的价值意义应体现在能让学生有所思考,从中思考诗歌对现代女子的启示应是要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体会,而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不是很深入和牢固,因此也很难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只有充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主体性和教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都是为了尽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的。作为教师必须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内容和形式,达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中,我努力用更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用更典雅纯粹的审美情操清新课堂,让我的课堂有一点探究的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朴素的同情与悲悯情怀。我还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

础上达到对诗歌的鉴赏之后,申发出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一是造成悲剧的原因有哪些,一是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设计第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设计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从她义无反顾的结束不幸婚姻的勇敢选择中,推测她未来的命运,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正如王老师所点评的,在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略偏重了“理”。这与自己设计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有关。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她与氓决绝后能获得幸福吗?”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也许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二是诵读上存在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自己安排了四读:一是学生疏通文章的自由读,二是个别学生正音的范读,三是分析前的整体感知的齐读,四是深入分析后的最后齐读。自己把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所欠缺是就是王老师所说的“吟诵”,即拖腔读。

三是在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及时点评与评价上,还不到位。正如黄老师和李 老师所讲,课堂的及时评价(鼓励性评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要对学生评价,而且是要做到准确地评价、艺术地评价。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即章法)、多媒体与授课内容的有机结合等等,在此不一一谈及。

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因我本人的经验与能力所限,授课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散漫之处,只能留待今后一一改进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份沉淀之后的反思于我的成长和进步深有意味。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篇4

课堂上要求学生动笔抄记生字词,主要是发现学生在默写的时候经常重复错误,虽然背得出,但是却默不对。这说明学生平常没有注意字词的书写,虽然现在可能有学生不愿意多写,但是等到考试默写对了,他们自然就能感觉到平时多写的重要性。

课堂上开始尝试通过关键字词来背诵诗歌,希望能最终达到短诗当堂背诵,长诗背个大概的目的。

关于主人公形象问题,学生的分析是比较到位的,很多学生表示了愤慨,认为氓是很不应该的,是个不负责的人。但是进一步来讲,如此贤惠的女子,为什么会被抛弃呢?难道仅仅是男子的变心吗?我希望借此问题的探讨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拓开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引导学生结合封建社会的相关背景来理解。

虽然学生是很难理解婚姻爱情,但是大体可以理解和把握文意、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导致女子被抛弃的根本原因。

至于文中三次出现淇水的作用,可能没有注意到,在听了别的老师的课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也稍微困难。

最新高二语文分析教案简洁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

德育目标:

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

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

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

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

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

讨论明确:(结构示意)

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

空城二十四桥明月

所闻清角吹寒(凄清)

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

“黍离之悲”

冷月无声(凄清)

桥边红药(感时伤乱)

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

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

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

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

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

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

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

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

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

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

    75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