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考点之汛期

世平1372分享

汛期有好有坏,汛期好处是:蓄水量大增有利于发电和水中生物的繁衍 ,坏处是容易造成堤坝决堤,给人民带来生命财产损失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自然地理考点之汛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汛期

汛”就是水盛的样子,“汛期”就是河流水盛的时期,汛期不等于水灾,但是水灾一般都在汛期。

河流径流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条件,我国河流的补给来源有雨水、冰雪融水、地下水等,而以雨水补给为主要,有的河流冰雪融水能够形成春汛,但是一般不会成灾。

各地由于降雨时间的差异,汛期并不一致。长江以南的河流,在初夏就能够形成水灾。

在中东部地区,在雨量集中的七八月份,容易引发洪灾。

“凌汛”是北方河流春季解冻时,在特殊地理环境下的一种现象。有的北方河流,某些区段的流向是由南向北,如黄河河套的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段和黑龙江的一些区段,春季解冻时,上游先解冻,浮冰顺水而下,而下游尚未解冻,造成浮冰堵塞,引起水位上涨,而且浮冰切割堤岸,更容易穿堤造成水灾。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现在经常采用爆破方法排除险情。

我国的北方河流,受到凌汛威胁的主要是黄河和黑龙江,黄河的凌汛是在3月,黑龙江晚一些。

每年5月1日~10月20日是汛期,上海地区在汛期降雨明显比其它月份多,故江河水位比冬天要高,但上海地区江河水位受潮汐影响较大,每年5~10月由于日、月引潮力大,高潮位高,故习惯上我们把5~10月称汛期(上海地区一般3月下旬起就有可能出现暴雨,到10月下旬暴雨消失)。

【又】汛期,中医名词,指经期。见《赤水玄珠》。

总结:汛期是一个水利名词,是指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由于各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涨水季节不同,汛期的长短和时序也不相同。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汛期释义

汛期是指在一年中因季节性降雨、融冰、化雪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有规律地显著上涨时期。

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中国北方,冬春季节河中水流受冰凌阻碍而引起的明显涨水现象称为凌汛。夏季,流域上的暴雨或高山冰川和积雪融化,使河水急剧上涨,称夏汛。人们习惯把发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期称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发生急剧上涨,称秋汛。

由于地理位置、天气系统等差异,我国七大江河的汛期迟早不一。据降雨、洪水发生规律和气象成因分析,汛期大致划分如下:珠江:4~9月,长江:5~10月,淮河:6~9月,黄河:6~10月,海河:6~9月,辽河:6~9月,松花江:6~9月。

汛期大致划分如下:珠江:4~9月,长江:5~10月,淮河:6~9月,黄河:6~10月,海河:6~9月,辽河:6~9月,松花江:6~9月。汛期是指江河中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时性水位上涨的时期。我国汛期主要是由于夏季暴雨和秋季连绵阴雨造成的。从全国来讲,汛期的起止时间不一样,主要由各地区的气候和降水情况决定。南方入汛时间较早,结束时间较晚;北方入汛时间较晚,结束时间较早。

总结:每年五至九月份,江淮流域降雨明显比其它月份多,习惯上把这一段时间称为汛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时时期,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因此应做好防汛工作。

初中自然地理知识点归纳:汛期类型

河水在一年中有规律显著上涨的时期。流域内降雨或融冰化雪都可以引起河水显著上涨。春季,气候转暖,流域上的季节性积雪融化、河冰解冻或春雨,引起河水上涨称春汛。

根据洪水发生的季节和成因不同,一般要分为4种汛期:

(1)夏季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伏汛期;

(2)秋季暴雨(或强连阴雨)为主产生的涨水期称为秋汛期

(3)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冻引起的涨水期称凌汛期

(4)春季北方河源冰山或上游封冻冰盖融化为主产生的涨水期以及南方进入雨季产生的涨水期称为春汛期。在黄河上,由于上游开河的凌洪传到下游,正值桃花盛开的季节,故又称春汛期为桃汛期。因为伏汛期和秋汛期紧接,又都极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称为伏秋大汛期,通常简称为汛期。

总结:中国习惯上把发生在夏季三伏前后的汛水称为伏汛。秋季由于暴雨,河水发生急剧上涨称秋汛。中国不同地区的河流,汛期出现的时间、次数以及它们的组合情况都不相同。


自然地理考点之汛期相关文章:

2021年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常考点总结

自然界的水循环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宇宙中的地球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初中地理中考考点必背归纳

2021年地理中考自然地理知识点最新

2021年高考地理自然地理类专题综合题答题模板

地球的运动地理必修一考点2021

2021年初中地理中国的自然资源考点大全

    10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