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辞观后感

嘉欣1142分享

朱彦夫的人性光辉感动了中国,更感动着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淄博。淄博先模人物辈出,典型人物不是朱彦夫一个人,而是一批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辞观后感(七篇),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辞观后感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颁奖辞

朱彦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1】

沂源县西里镇石炕子村的大学生村官马鑫,至今还记得他去年夏天到西里镇政府第一次报到时的情景。

“小马,你知道咱们西里镇有个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退伍老兵吗?”镇上的领导冲口第一句话,就问起了朱彦夫。

那时的马鑫,对朱彦夫一无所知。然而随着工作的逐渐深入,他深深为这个老英雄的事迹所折服,也为自己能在朱彦夫的家乡工作而自豪。“现在全国都掀起了学习朱彦夫的热潮,我要给我们同批的大学生村官打电话,让他们来老英雄的家乡参观学习,顺利完成从一名大学生到一名村干部的过渡。”

战场上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坚忍不拔、无私奉献,近日,朱彦夫的精神让山东青年学子“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学习“时代楷模”,努力成才报国。

济南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辛宁说,她在朱彦夫身上看到了很多不可能的可能。“朱彦夫用信仰撑起了他的极限人生,同时也用信仰感动着当代年轻人。想想朱彦夫,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大学给我们创造了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我们不能就把它浪费在上网、睡觉、逛街上,好好利用时下拥有的一切,书写人生的辉煌。”

4月1日晚,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药品学院组织700余名在校生观看了朱彦夫事迹。5个自习室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

李颖同学说:“朱彦夫为国家担当,历尽挫折而不放弃,配得上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的称号。”

制药1301班王浩同学表示:“朱彦夫同志作为一名战斗英雄、伤残军人,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政治品格。我要以朱彦夫为榜样,从自身做起,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增光添彩。”

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深深震撼了山东理工大学的学生们。大学生记者协会杨准说:“当听朱彦夫说‘很羡慕那些能自由读写的人’时,我感到既汗颜又幸运。我很久都没有拿起一本书来细细阅读了。我有健全的身体可以去做我想做的一切,幸运的是当我得知该珍惜这一切的时候还不算晚。”

山东理工大学校学生会主席谭晓爽说,“朱老经历了那么多困难,仍能坚强面对,值得我们学习。任何不能击垮我们的困难都是我们继续前行的阶梯。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奋斗。观看了朱老的先进事迹,其实也是对自己心灵的叩问:你还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你最初的梦想呢?我们应学习朱老的精神,从中积极吸取茁壮成长的养分。”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2】

81岁的朱彦夫又有了新身份——博主。

3月26日,朱彦夫官方微博开通,这位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全国时代楷模,第一次成为网络世界的“主角”。

正在济南作朱彦夫事迹报告的淄博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一有空就在电脑上刷新微博主页,越刷越兴奋,“开通没几天,就有1万多‘粉丝’。这证明,朱老的精神一点都不过时。”他欣慰地说。

眼前的微博和不断举行的报告会,让于涛的记忆又回到了18年前——

1996年,于涛就采访过朱彦夫,并成为当时朱彦夫事迹报告会的报告人。那年11月1日,于涛随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目睹了他在讲台上突发脑梗塞晕倒,那是他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再次作朱彦夫事迹的报告,仿佛和当年一样,感觉他就在报告台上。”

随着时光流逝,朱彦夫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于涛说:“这些年,常有人问我,朱彦夫还活着吗?我就回答,他不光活着,而且活得很阳光,活得很精彩。”

阳春三月,记者又来到沂源县城朱彦夫家的小院。正是午间时分,阳光透过小树的叶隙,斑驳地打在地上。树影中,轮椅上的朱彦夫,把笔记本铺在腿上,用残缺的左臂绑笔写着什么。

护工张德良告诉记者,这是朱老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喜欢思考,有什么感悟就赶紧记下来,觉得什么信息对张家泉村有用,也记下来,村里有人来,就送给他们。“虽然退休这么多年,还是有很多村民来看他,说说村里的事。”

张德良问过朱彦夫,当年在荣军休养所里颐养天年,不是很好吗?即使回到村里,也是吃国库粮,衣食无忧,为什么非要干村支书这个苦差事呢?

朱彦夫回答:虽然我没手没脚,但有心有脑,哪能吃闲饭?乡亲们连饭都吃不饱,哪能袖手旁观?干就有困难,但再难,能比战场上拼刺刀还难吗?

他说:“我这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有人形象地叫“三杆子”。虽然都是尽最大努力做的,但结果不尽如人意。我内心感到愧疚。”

但朱彦夫,实在是无愧于张家泉村民,无愧于这片热土。

儿子朱向峰从储藏室里找出了当年父亲穿过的假肢,17斤重,健全人提在手里走几步都觉得很沉,朱彦夫却穿着它,为张家泉村奔波了几十年。如今,假肢的绑带和套着的黄军鞋上,还隐约看得见他留下的斑斑血迹。

屋里的电视机,声音可以清晰地传出来。朱向峰告诉记者,电视就放新闻频道,除了睡觉,几乎一直开着。有次从电视上看到一名贪官落马,老人大呼痛快:“又挖出一个蛀虫”,兴奋得一夜没睡。

朱彦夫的大女儿朱向华,现在已年过六旬。当年她出嫁时,很多受过朱彦夫接济的乡亲想借机会来还人情,但他一份礼也不收,连件新衣服也没给女儿做。邻居看不下去,偷偷将两块钱塞到朱彦夫妻子手里,他知道后,硬是让妻子把钱退了回去。“我们姊妹六个结婚,父亲从没摆过宴席,没收过一份礼。当时心里不理解,但现在想想,这样父亲和我们才安心、踏实。”朱向华说。

卧室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小方镜,镜框上一圈圈缠满了细线,一块已经发黑的胶布,粘住了镜面的一个角。这块破旧的小方镜,是50多年前朱彦夫用两个鸡蛋换回来的,修修补补,就是不舍得丢。采访过他的淄博市文广新局原局长曹庆文说,一个功臣,一个吃“国库粮”的人,节俭到这种程度,不可思议。

朱彦夫的外孙女魏玉姬在青岛大学读书,利用周末回到沂源,把自己和母亲朱向欣的旧衣服收拾出来,寄往一所希望小学。朱向欣说,女儿受姥爷影响很大,上学时除了学习就是去做义工,现在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硕士。

小魏第一时间关注了外公的微博,并在自己微博上说:“外公的故事好像离我们很远,但他的精神点燃了我的青春!”

一位干部由衷地评价朱彦夫:他缺手缺脚,但从不缺“钙”;他浑身是伤,浑身有病,但就是没有“软骨病”。他是永远的时代楷模。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3】

朱彦夫,一位书写人生极限的特残军人,一位深刻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震撼无数人、感动无数人的退休老人。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时代楷模,标识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高度。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朱彦夫的人生角色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贯彻始终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是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精神之“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就要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书写精彩人生。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朱彦夫当成一面查摆问题,寻找差距的“镜子”,以朱彦夫为标尺量一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为标杆查一查自己的“四风”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宗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4】

抗美援朝的一次激战后,他成了整个连里唯一的生者,睁开双眼那一刻,他发现自己的双手双脚与左眼已永远失去。

……

那一天,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25岁的他成了乡亲们的“带头人”,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没有手的他,用心把百姓的事情一件件做实,没有脚的他,带领百姓硬是走出一条脱贫新路。

……

朱彦夫,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

“胡闹!”一个清冷的早晨,张家泉村推选支书会议上,上级领导刘书记拍案而起,“咱有胳膊有腿的不去干,偏偏要一位特残功臣去替大伙儿挑这个担子!不行!绝对不行!”

“俺大叔是人民功臣,要说威信,他最高。这样的人当支书,俺服气!”

“他不吃老本还立新功,一门心思地给大伙办好事。”

……

大家讨论着,坐在一旁的朱彦夫早已百感交集。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家泉村,笼罩在一片贫困之中。地处沂蒙山腹地,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山河依旧、贫困依旧,村民们仍连糊口的地瓜干都吃不饱。

饥饿的滋味,朱彦夫尤其能体会。10岁父亲去世,他跟在母亲背后要饭。14岁参军,他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和棉衣……

战争是残酷的磨砺。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上百次战斗后,朱彦夫遍体鳞伤,断臂残肢的他也失去了作为健全人的权利。朱彦夫坦言,他曾想过轻生,但还是那句“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这个”给了他力量。

终于,本可以在荣军院里“养”一辈子的朱彦夫,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回到那个自己学会走路的地方。

自己吃饭、上假肢、刮胡子、划火柴……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对朱彦夫而言,件件都需要千锤百炼,他不断向正常人“靠拢”着。抱着“能给乡亲们记个工分也行”的念头,他还拿起一本《学习小字典》,自学文化知识。

学了文化让朱彦夫深感有文化是多么重要。于是,总琢磨着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的他,把全部积蓄拿出来,托老战友买来了200多册书,在自家开了一间小图书馆。

刚开始几天新鲜,前来借书的人络绎不绝,但没几天就门庭冷落了,因为大多数乡亲们都不识字,怎么读书?

于是朱彦夫决定——办夜校,这想法立刻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支持。

从此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朱彦夫每天拄着双拐,拖着17斤重的假肢,雷打不动出现在距家2里多外的课堂上。

在这条路上,曾经摔得满身泥水,曾经倒在雪地里爬不起来,但他没有耽误过一节课,他为乡亲们做了件实事感到了深深的满足。

乡亲们感受到了,深深敬佩这位朱老师。在2年多的时间里,100多名学生从夜校走出,成为张家泉村建设时期的中坚力量。

“我看这样吧,咱们就来个一锤定音,举手表决吧!”支书推选会议仍在进行,刘书记最终决定。

话音刚落,村里全部8名党员齐刷刷举起了手。

对党的决定从不皱眉头一下。朱彦夫站上了这班岗,一站就是整整25载……

山里的冬天格外冷。那一天更是大雪纷飞、滴水成冰。

村里所有的壮劳力都集中在了龙王庙旁,大家正在打村里的第一口井,这是要命的节骨眼儿,为了这口井,全村已经砸进去一半的家当。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5】

出水了!出水了!

刚被抬回家的朱彦夫,一瘸一拐走进了泥水淋淋、近10米深的井下,不停挥动着残臂,指挥着大家。这个关口,身为“带头人”的他怎能放得下心。

好不容易换班时间到了,一阵忙活儿的朱彦夫想卸掉假肢休息一会儿,却发现怎么也卸不下来。

原来,打井溅起的泥水,加上腿上冒出的汗气,混合了断肢创面上磨出的血水,生生把假肢和断肢冻在了一起。

乡亲们流泪了。一位老人跑过来,抱起朱彦夫的双腿放在自己胸膛上,老泪纵横地说:“你回家不行吗?你坐在炕头上,我们来回跑,给你说巴说巴。求求你,听俺这一次。”

“要是真长到一块,我还求之不得呢。”朱彦夫笑着安慰老人。

擦干了眼泪,大家干劲更足了。

一口井,两口井,三口井……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彻底告别了大老远去别村打水、缺水灌溉的历史。

干过村支书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啥“活儿”。进得百家门,说得百家话,办得百家事,对正常人来说这都需要相当的体力,相当的付出,何况是朱彦夫这样特残的身体。

张家泉村,山多地少,看村子的全貌、勘察工程等,经常需要爬山。

朱彦夫爬山是真的“爬”,拄着拐杖走不动了,就干脆卸掉假肢,绑在脖上,跪着往上爬,而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他经常是在夜里偷偷地爬,有时下山干脆骨碌下来,鼻青脸肿、满身血印是家常便饭。

如果说朱彦夫充满干劲、不畏艰苦感召着乡亲们跟着他干,更让大家信服的则是他大胆的想法、超前的思维。

在山沟里刨食,张家泉村世世代代如此。地里几条大沟纵横,土地错落不堪,尤其是最大的赶牛沟,常年洪水冲刷,沟里乱石如阵,寸草难生。

朱彦夫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填沟,但不是简单地填,是先用石头把沟蓬起来,水可以从下面流,上面垫土成田,与两边的农田相连,旱了能灌溉,涝了还能排洪。

说干就干,朱彦夫是军人个性。几条大沟终于填平,村里一下多出几十亩地,当年粮食产量一下增加了四分之一。

水有了、地有了、粮食有了,朱彦夫又开始想方设法让大伙儿收入多点,他号召成立了副业社,铁匠社、木工社、米皮社、馍馍社等;他还带着大家在山上种起了苹果树、花椒树,称这是给山“穿衣戴帽”,这在当时的山沟沟里,可都是新鲜事儿。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里面貌翻天覆地,张家泉村在县里第一个有了拖拉机;第一个通了电;人均收入实现了全镇第一……一个多年的落后村成了先进村,因为贫穷多年没娶进媳妇的小村庄一年就迎来了10个新娘。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6】

大女儿向华终于要出嫁了,可当爸妈的谁都不让告诉,连嫁妆的事儿也从不提。出嫁这么大的事都“偷偷摸摸”,向华委屈地哭了。

原来,正值村里打井的关键时刻,朱彦夫已经把自己的残废金全都贡献了出来,实在拿不出钱来,他怕乡亲们知道送来礼钱。

这个秘密还是让邻居家的张大娘知道了,从小看大的闺女,按当地的风俗,大娘拿出了自己的钱。

“不行!”朱彦夫的拐杖敲得噔噔响。

很多年后的今天,儿女们对父亲的这一动作仍然印象深刻。村里大娘给掰的玉米不能要;六个孩子结婚全不摆宴席、不收一分礼钱;去村外看病,坚决不要车不麻烦组织……

有老乡问,这些事儿实在不算啥,老朱你咋就那么倔?朱彦夫的声音高了八度:“我家有特等残疾,但不允许有特等公民。要不我哪有脸管别人?咱的话还有什么说服力?”

论抠门,朱彦夫算头一个,但论大方,他也数第一。

朱彦夫的妻子陈希永,娘家在海边日照。有一年回娘家,陈希永用小车推回了两筐咸鱼。朱彦夫一看,兴高采烈地说:“这可是稀罕物,快过中秋节了,给大伙每家送几条去。”陈希永也赞成。

按大小搭配分份,挨家挨户送去,好不容易坐下准备吃饭,算来算去,发现还有一户没送到。于是,陈希永把仅剩四条咸鱼中的三条拿走了。

祖孙九人,围着一条小咸鱼,你推我让地过了中秋节。

说起朱彦夫帮助人的故事,村里的百姓说也说不完:

蔡光生有心脏病,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月从残废金中拿出一大半给他买药治病;

苗有才子女多,家里就他一人干活,有一年断了粮,朱彦夫立刻拿出家里有限的粮食接济他,渡过难关;

王忠兰得了肝病,朱彦夫让妻子做好饭菜送到她家,经常连碗都留下了;

……

“我是村支书,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虽然口头上不说,朱彦夫心里明白,家人对他的付出很多很多,尤其是妻子。

从嫁给朱彦夫起,妻子就把自己当成了朱彦夫的“手”和“脚”,精心照料帮助着丈夫。因为肚子受过伤,朱彦夫夜里经常急着上厕所,顾不上装假肢,陈希永就背他去,有时背不动,就喝两口白酒,趁着酒劲儿背。

朱彦夫的为人,也让村里人人信他,人人服他。

有一次,村里两兄弟打架,当娘的气得想喝药自杀,朱彦夫拄着拐杖去了,坐在床上什么都不说,两兄弟立刻就停了手。

百姓心里是明镜,谁尽心尽力为自己做事,就真心拥戴谁。乡亲们说:“在俺们眼里,村干部和党不分家,党员就应该是朱彦夫这样的大丈夫。”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观后感【篇7】

250高地,每一次回忆自己的故事,朱彦夫都会从这里讲起,这是他和连里30多名战士像钉子一样死守到底的地方。

第一天,还剩19人。

第二天,还剩6人。

第三天,仅剩1人。

……

这份坚守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高地,一份神圣又沉甸甸的使命。

如今,朱彦夫已经走进人生第81个年头,旧伤新病倍加折磨着这位坚韧的老人,但他的腰板依然挺直,用残臂敬出的军礼依旧标准。他是一名永远的战士,是一座山,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在张家泉村的南山上,朱彦夫当年和乡亲们一同填平的赶牛沟“小平原”,依然每年都在打收新粮,朱彦夫当年号召乡亲们种下的苹果树、花椒树依然茂盛,这些如今仍在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朱彦夫的故事仍经常在村头巷尾给孩子们讲述。

作为现任张家泉村支书,刘文合经常会去看看他们的老书记,朱彦夫有时会从日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给他,上面写着致富信息、项目建议等,他平时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拿给刘文合参考。虽然他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从村里搬出,但心却从未离开。

“他对村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刘文合说,其中最深刻的还是他永远创业、永远干劲儿十足、永远将百姓放在心上的精神。

与朱彦夫相比,刘文合如今正在历经另一番事业,带领百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最佩服老书记的是他超前的思维。在老书记身上,我们需要比照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这位年轻的带头人说。

在这个小小的山村,朱彦夫的精神仿佛一颗种子,生根发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想放弃的时候,人们尤其会想起。

告别村支书岗位后,朱彦夫没有停歇,也不会停歇。他以残臂夹笔,写下了总计超过50万字的两部自传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这就是朱彦夫,永远将生命定格在最壮美的极限深处,一言一语中,人们感受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人活着,就得奋斗;奋斗着,就是幸福;奋斗不止,幸福不断!”

“用自己的微弱的光温,把这块土地搞得好一些,让广大群众能吃得上、穿得上,能过上温饱的日子,这也是我对广大群众的一种报答吧。有一种感恩的想法。”

“清正廉洁不是一项荣誉,也不是做给谁看的。要通过务实勤干、埋头苦干,让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穿越时空,这些话依旧滚烫。国家、百姓,是他永远的坚守。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事迹及颁奖辞观后感相关文章:

最新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心得5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先进事迹观后感5篇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评选观后感五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5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及启迪【精选10篇】

《2021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最新5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五篇范文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及启示7篇

感动中国2021年度先进人物朱彦夫事迹心得五篇

观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6篇精选

    318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