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2022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

2022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

福萍21141分享

2022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5篇

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是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从1921年到2021年,党的脚步从未停歇,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

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篇一

发扬“三牛精神” 犁好“一片良田”

在陕西梁家河,有一片高产田,是当地最好的一片良田,40多年来一直造福着梁家河百姓,这片良田镌刻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这既是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他本人的真实写照。在梁家河村,知青习近平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打“知青坝”、挖“知青井”、建“铁业社”,为乡亲们办实事。

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安市,在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子扎根,住在土窑洞里,睡土炕,由于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所以对乡亲们困苦的生活感同身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成为习近平带领人民“摆脱贫困”志向的起点。党执政后的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为民服务,首先要知晓群众所想所盼,了解群众生活现状,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真正打成一片。将基层一线当成奋斗的“主战场”,将为民服务当做人生追求,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民心所向定标,以解民忧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判工作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俯下身、沉下心,切实解决困扰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赢民心。

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做创新发展的“拓荒牛”。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下决心改善梁家河群众生活质量,通过在梁家河沟口打大坝解决。群众有思想顾虑,习近平就串门入户跟老乡们做工作,水口上劳动是最苦的,习近平主动承担水口上的工作,粗活、脏活、累活抢着干,赢得了群众的尊重与支持,大坝建成,亩产二三百斤的田增产至亩产千斤左右。创新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矢志不渝的毅力,把群众的事当成头等大事,不怕担风险、不怕扛责任。敢干不等于蛮干,魄力不等于冒进。梁家河沟口水坠坝采用的是科学打坝方式,充分考虑了地理位置、蓄水灌溉、防洪泄洪等一系列因素,科学的打坝方式使水坝更高效地运转,形成了大面积高产田。党员干部既要敢作敢为,又要善作善成。压实决策前的调研工作,深入实际,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健全重大决策调研论证和征求意见制度,降低决策风险,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表率。

干最累的活,挑最重的担,做艰苦奋斗的“老黄牛”。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风雨锤炼的七年,是苦干实干的七年,在这里习近平几乎全年无休,除了生病,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跟着一起放羊,什么活都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吃肉早已不再是乡亲们的奢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停下奋斗的脚步。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伟大事业的接棒者、答卷人。到基层一线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投身于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做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耕耘在基层这片热土中。

在党员干部心中,都应该有“一片良田”,“良田”中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为民服务的情怀去滋养,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多做惠民生、解民忧的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犁好为民服务的“一片良田”,做对群众有用的好干部。

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篇二

驻村工作队要“驻进”贫困户的心里

党员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以全面推行扶贫开发工作到村到户为契机,实行驻村工作队(组)制度,是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的有效举措。驻村工作队是做好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做好内源扶贫的重要手段,对于决战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前有机会走访了十余个乡镇的贫困村,对驻村工作有了一些认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驻进”贫困户的心里。

腿要勤,用脚步丈量民情。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对标查漏补缺,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建立长效的发展机制,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落实到行动上。这几年正是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用脚步丈量基层大地的民情,才一步步改变许多农村贫困的面貌。“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驻村工作队作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领头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带领贫困村脱贫致富,这就需要工作队扎根贫困村,了解村民所需所想,掌握贫困村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有针对性地服务贫困户,精准解决脱贫难题。驻村工作队的工作要务实,就需要步履不停地走到贫困户的家中去,走到村社的田间地头和项目发展的一线去,收集第一手资料,调研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判,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扶贫。

嘴能说,用巧语宣讲政策。驻村工作队的日常工作离不开与贫困户打交道,党和国家关于扶贫的政策都由他们向贫困户宣讲,驻村工作队的队员能不能说、会不会说,直接关系着贫困户对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相对而言,贫困户的知识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理解政策,需要工作队把相关政策吃透,成为帮助他们理解的媒介。对于某个扶贫政策,简单的照本宣科和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分析讲解,会取得截然不同的效果。那么什么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怎样巧妙地将枯燥的政策文字讲得“沁人心脾”,只有日日与村民打交道,了解熟悉他们的脾气秉性才能知道。

心需诚,用衷心带领脱贫。驻村工作队是贫困村脱贫工作的领头人,但脱贫工作的主体却是贫困村和贫困户,驻村工作队既不能反客为主,更不能抱有功利心,把驻村工作当成给自己履历镀金的跳板。在实际的走访中发现,许多驻村的第一书记都放弃了原单位安逸的工作环境,一心驻扎在贫困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建设完善公共基础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在村民中有口皆碑,令人敬佩。驻村工作队在短短一两年的驻村工作期间,怀抱一颗赤诚的为人民服务的衷心,为激活贫困村、贫困户的发展潜力创造条件,从无到有发展、盘活集体经济,帮助和指导农村贫困人口将脱贫致富的愿望一步步付诸实践。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中国人民近百余年来的夙愿,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怀抱初心和使命,前赴后继为之奋斗,在不平凡的2020年即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篇三

“小慢车”开往大梦想

近日,脱贫攻坚大型政论专题片《摆脱贫困》上线,带动“我国仍保留着81对扶贫小慢车”的话题冲上互联网热搜,引发广泛关注。“小慢车”是指不仅能载人,也可以搭载活羊、活鸡、蔬菜等农产品的扶贫火车。几十年来,小慢车穿行在青山碧水间,载着山区群众,开往实现美好生活的大梦想。

“小慢车”是群山深处的希望,开往摆脱贫困的梦想。逢站必停、啥都能装、票价便宜是小慢车的主要特点,它是山区群众出行、求学、问医、贩货的生活希望,更是关乎着山区群众柴米油盐的生存重器。虽没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速度,但有“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独特温情:设置低廉的票价,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抚平求学路上的坎坷,托起山区孩子的梦想;提供务工信息、在车上完成交易,拓宽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如是种种,皆是“中国梦”的点滴缩影。摆脱贫困,不仅是山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梦想,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为寻求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双向奔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铁路先行。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小慢车”让更多群众跟上时代步伐,慢的是速度,快的是脱贫。

“小慢车”是党民情深的载体,承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人民铁路为人民,念兹在兹,夙夜牵挂。铁路部门从实际出发,拆除部分列车上的座椅,是“保留乘坐功能”原则性和“可带家畜上车”灵活性的有机结合,亦是时变之智的最好体现。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透过从群众需求出发的“小慢车”,看到的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与维护,更是满载着鸡鸭鱼肉的真实生活,将党“为民之心”的温暖体现得淋漓尽致。有网友评论道:“祖国是一个愿意慢下来等她的人民的国家。”诚然,中国有“复兴号”的快捷高速,也保留了“小慢车”的民生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民生无小事,因地施策的利民“小慢车”为山区贫困群众改善了生活,让“寸步难行”的“心酸”变为“四通八达”的“温暖”。作为党员干部中的一员,我们也要以“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脚踏实地为民办事,书写无愧于人民的“初心”答卷。

“小慢车”是凝聚合力的桥梁,连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生命线。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当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小慢车”凝聚党员干部与群众之合力,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繁荣沿线经济,架起脱贫的桥梁,点燃致富的梦想。如果说,“小慢车”的上一站是“全面脱贫”,则下一站必将是“乡村振兴”。“快时代”下,“小慢车”与“复兴号”同在,是党把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相结合,把历史和未来发展贯通起来的最好体现。国之小慢车,民之大平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路口,党员干部要牢记“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的奋斗目标,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深刻领悟“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民生真谛,始终站在人民立场,采取管用招数,千方百计解决困难和问题,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篇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四年来,我们为此坚守初心,始终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牢记心头,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状态,投入到基层脱贫攻坚战的工作中。

低矮的黄泥屋,拥挤而昏暗的住处,屋里凌乱的陈设,脸上消沉的神情……把日历往前翻几年,这些令人心酸的画面正是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写照。然而自从脱贫攻坚战的口号喊起来,冲锋号吹起来,扶贫一线工作者们行动起来,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杰村中心小学,有这样一位令人敬佩的党员同志康卫民,他不止一次地工作到深夜,核对每一家每一户每一人的信息,整理扶贫资料,熟记他们的信息。几乎每天都会深入村子的他,最爱走进贫困户的家庭里,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践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他得知六年级有一位学生的弟弟得了白血病,他当即带着学校的专职干部钟齐翔主任,与杰村村的第一书记钟海明主任一起到他的家里走访,了解他家的困难,提供实际的政策帮助。

正是有着这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逐梦者,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才能持续发力。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里,在这场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变革里,拆迁新建,厕所革命,养殖、种植基地……每一条方针政策都赢得了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这样的惠农政策越来越令人欣喜,也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脱贫攻坚战的前线,加入复兴中国梦的队伍中。这些惠农政策每一条每一点都实实在在地落在了贫困户的心坎上,如今的他们走路带风、言语带笑,一扫以往消沉颓废的模样。有了这些带头逐梦人,农村正展现出一副新时代的风貌,这些精气神振奋了更多的贫困户,一齐撸起袖子,加油争当新时代的脱贫逐梦人!

在最关键的一年里,我们高举党的旗帜,牢记身上的使命,挑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向着美好的中国梦迈出坚定的一步。“现在的政策这么好了,家里都住上了大房子,不愁吃穿,我们家还能省出点钱去搞搞其他的事业,这些我都要感谢党和政府啊!”听着贫困户张桂香阿婆的话,我深感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性。脱贫攻坚工作做到现在,身为新时代的脱贫攻坚的逐梦人,我认为:

其一,心得“扎”得下。只有把贫困村当作自己的家乡,把贫困户当作自己的亲人,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困难,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急他们之所急,解他们之所困。

其二,要懂得利用微信平台、各种视频APP等新媒体方式让他们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贫困户的“志”先扶起来。树立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让贫困户们在面对困难生活时,能够鼓足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扬起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志气,坚守自力更生、不甘落后的骨气,用勤劳致富、奋发向上的豪气冲刺最后的脱贫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就是要在精准上发力。

一是要号准“贫脉”。扶贫开发成效如何,关键要看是不是做到了识真贫。扶贫干部要把贫困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常思群众疾苦,善谋致富之策,摸清贫困底数,切实把“家底”摸清摸透。要理清扶贫思路,根据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确保扶贫攻坚有的放矢、精准到位。

二是要摘掉“贫帽”。如果领导干部在一个地方执政多年,没有改变乡村的落后面貌,不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是不称职。因此,需要切实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做到转变观念“主动摘”,从而凝聚起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三是要切断“贫根”。开展扶贫攻坚,要彻底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贫困陷阱,那就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实事求是的政绩导向,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贫困地区的加快发展上,重点做好兴业扶贫、搬迁减贫、扶智脱贫、兜底济贫、强基治贫等工作,确保贫困地区真正发展起来、贫困群众真正富裕起来。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是开发式扶贫的主体,要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并举,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靠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才能过上幸福新生活。要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打消他们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建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帮带机制,为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众建立资金、技术、项目的扶持机制,为他们改变现状创造环境和条件,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篇五

摆脱贫困“不打烊” 争做攻坚“长明灯”

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挺身而出,坚守在脱贫攻坚的“前哨”,勇敢扛起脱贫攻坚的“大旗”;为实现摆脱贫困,他们尽职尽责、竭尽全力、不胜不还。《摆脱贫困》一书中阐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带头“四下基层”,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时至今日,这些思想理论和实践观点仍然是当下一线脱贫攻坚党员干部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摆脱贫困,要有“笨鸟先飞”意识,当立“鸿鹄志”。“前途虽有荆棘阻,笨鸟先飞亦超群。”贫困地区的贫困处境,往往是思想观念“贫困”所致。《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地方贫困,观念绝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观念全应该在清除扫荡之列。扶贫需先扶志,凡事反求诸己,当立足于自力更生。“弱鸟可以先飞,致贫可能先富”。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要努力转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等、靠、要”等传统思想观念,带领人民群众树立“鸿鹄志”,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意识,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从贫困之境中开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光明大道;只有树立“先飞”意识,才能实现“后来者居上”的美好愿景。

摆脱贫困,要有“滴水穿石”毅力,坚守“愚公魂”。“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想要“拔穷根”,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就需要驻守在扶贫一线的攻坚党员干部号召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发扬“滴水穿石”般的韧劲和默默奉献的艰苦创业精神。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是广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扎扎实实干出来的。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只有将“滴水穿石”的精神传承下去,守好“愚公魂”,才能够真正帮助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实现摆脱贫困,才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摆脱贫困,要有“四下基层”作风,常怀“枝叶情”。“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心之所向,应是民心之所系。为官一场,当造福一方。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带头“四下基层”,提倡要练好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要常怀“枝叶情”,身上多带“泥土气息”。只有多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才能“察其疾苦”,才能瞄准脱贫攻坚中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摆脱贫困“不打烊”,争做攻坚“长明灯”。2020年作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越是在艰难险阻中,脱贫攻坚干部越要毫不避让、勇往直前、担当作为;越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正作风,坚决杜绝“数字扶贫”“纸上扶贫”“作秀式扶贫”,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越要敢于不怕辛劳,充满拼劲、干劲和闯劲;越要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只有立好“鸿鹄志”、守好“愚公魂”、常怀“枝叶情”,才能够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1观看摆脱贫困心得体会和启发相关文章:

2021《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感悟5篇

2021摆脱贫困专题片观后有感体会五篇

2021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5篇

《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观后感10篇

2021第一粒扣子初中生观后感个人感悟600字5篇

2021专题片《摆脱贫困》观后感600字范文五篇

2021年观看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600字五篇最新

摆脱贫困读后感800字优秀范文高中生

2021观看春晚心得体会范文5篇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2021观后感心得感悟五篇

    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