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

小龙0分享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精选5篇)

本期我们学习的主题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让受益匪浅,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篇1】

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性质、标志性意义。当前,全国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学懂弄通做实,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邀请各界名家、专家畅谈十九大,他们将结合各自的实际谈体会、谈收获、谈打算。敬请关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以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是前所未有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定位是前所未有的,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指出的方向、提出的任务是前所未有的!”17日,北京气温骤降,窗内却温暖如春,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谈起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尤其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体会时,不仅一字一句背诵了报告的多处原文,更满怀激情地一连用了3个“前所未有”来概括自己的切身感受,他坦言最近一直在阅读和深入思考十九大报告,“获得了很多启发”。

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王蒙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文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什么是美好生活?仅仅GDP高了,物质水平提升了,收入增加了,就是美好生活了吗?当然不是,美好生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富起来之后,人民都渴求更加丰富、高质量的文化艺术产品,希望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高……这些都是构成美好生活的文化指标。而一旦缺少了精神文明,各种错误思潮、社会问题就会随之而来。”

让王蒙体会更加深刻的,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清晰、明确、深刻”。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了我们文化的根脉、本原。”王蒙说,“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也阐明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历史上,曾发生了将革命文化和传统文化对立起来的一些认识,实际上,革命文化中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等思想,哪一个不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呢?怎么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王蒙认为,“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则是讲清楚了文化自信不能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语境,离开了这个语境再谈文化自信,就容易走偏。”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蒙近些年来做了许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研究,也对当前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实践进行了长期观察和实地调研,他既欣喜于传统文化在全社会越来越“热”,也看到了存在的诸多问题,“报告中再次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以为这才是传统文化在当下更好传承和发展的科学指导。”

让王蒙哭笑不得的是,一些人没有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一股脑地“学习”“继承”,“比如号召大家孝敬老人,这个出发点是对的,但机械地让人们学习‘二十四孝’的内容,其中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我以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需要扬弃的。”

另外,王蒙也不赞成过度消费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完全市场化的行为,“现在许多地方都奉行‘先造谣、再造庙’的所谓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莫名其妙地在当地编出一些名人故事,或争夺某个名人故里,再‘顺理成章’地搞产业开发。这不是自我欺骗和欺骗别人吗?”

王蒙谈道,他特别期待全社会能在敬畏传统的基础上对待传统文化,也希望更多有识之士真正把传统文化问题深入研究起来,“开拓和挖掘其中最优秀的东西,而且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接轨,和21世纪的民主、法治、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议题接轨,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王蒙也表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并不表示自我封闭,“需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该学习别国的东西必须要学习,该与时俱进创新的必须创新,以此来互补互促、互相提高,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文艺工作者必须戒除浮躁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王蒙谈道,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总书记指出的文艺领域浮躁的问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都非常发人深思、让人警醒。”王蒙说,“如果一问起来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文艺家和作品,回答的都是屈原、李白、杜甫、鲁迅、郭沫若,是《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没有一个当代的大家、没有一篇当代的大作,我们怎能不说愧对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呢?”

“老一辈文艺家之所以能成为大师、铸就文艺高峰,就是因为有雕琢艺术品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如果被发行量、点击量、票房、收视率等绑架了,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有谁能出得来好作品?文艺工作者必须戒除浮躁,孜孜以求、纯粹从容。”王蒙说。

王蒙特别看重文艺作品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无声、内化于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挞,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这些都是文艺作品不变的主题,也都期待着文艺工作者大有作为。”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篇2】

坚定文化自信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文化建设部分的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也说“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可以讲文化自信是处于一种基础性的地位。为什么总书记把文化自信提得这么高?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之源。我们讲文化自信是基于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首先是基于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提供了保障。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国力强盛,一个国家的文化往往也会比较繁荣。

第二,先进的文化理念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就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总书记的论述深刻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和逻辑,马克思主义讲经济是基础,但同时也讲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有强大的反作用力。

第三,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兴盛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的,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所在。有以上三种文化的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也正是在这点上,是其他民族乃至政党所难以比拟的。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篇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可以概括四句话: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换中,当代中国人的需求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满足文化需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第二,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三,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一言以蔽之,当今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秉承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坚持中国的文化立场,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现状,思考和解决当代中国人关心的文化问题,提出中国的文化方案。

第四,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三个坚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放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篇4】

强调创新的重要性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讲,创新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主线,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报告开篇就讲“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时,在第七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第七大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在论述新时代文化建设目标时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谈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时,强调要“提升文艺原创能力,推动文艺创新”。在谈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强调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此外,还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创新文化等等。

总之,创新贯穿在总书记有关文化建设论述的全过程,也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主线。这也提示我们要鼓励创新创造,就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正像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的,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需要有包容的精神,需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观后感个人感悟【篇5】

党的十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党的十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就告诉我们: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根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和“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从独特性和力量两层意思,表明了文化自信的独特作用。

文化自信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义的支撑。道路、理论、制度的内涵界定,都包含着文化的基础要素。道路的确立、理论的架构、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内涵,不仅渗透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还渗透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审美追求等方面。文化自信的最大特质,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思维力、先导力、潜移力、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创造力、孵化力、和谐力、和合力、感染力,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是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灵魂,必将无所适从。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自信一旦确立起来,就将融入人们的精神生活,形成高尚的伦理道德、正确的行为操守、优雅的审美情趣,并在具体实践中规范、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动。文化的重大功能,是“教化”“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繁荣和昌盛。文化建设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与盖大楼、修公路不一样,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建成的。与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文化的改革需要更长的时间。为此,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期坚韧不拔的精神。只有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无一不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才诞生的。这都充分表明了文化自信“更深厚”的特性。

正是由于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性,使得文化自信产生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取得“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坚持用先进的文化“教化”“化人”的过程,都是先进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人民观、历史观等潜移默化的结果。

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

正因为文化自信有着上述独特作用,它的意义也就特别重大。这些重大意义可从多个维度去作分析。

从国际发展的趋势看,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20世纪后期,随着知识经济、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互联网、新能源等的发展,人们认为文化变成了当代国际竞争中的新焦点。19世纪是靠军事改变世界,20世纪是靠经济改变世界,21世纪则要靠文化改变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从理论上看,将三个自信拓展为四个自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视野和空间。自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便形成了理论、运动、制度“三统一”的观念和模式。党的十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框架体系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提供思路和启示,为我们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突破口、生长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文化自信指明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自信的提出,正好为我们解决这一主要矛盾指出了实践方向。那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要求和部署,在新的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搞好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抓好文化建设,更好地在国内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在国际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带来福祉。

从我国要实现由富变强的历史性飞跃看,文化自信是实现这一新飞跃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从国家安全看,文化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激烈斗争、保证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可预测的因素日益增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信息大爆炸,传播大变革,多元文化碰撞冲击强烈,社会急剧转型,使得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表现出更多困惑,呈现出信念缺失、精神空虚、价值虚无、享乐拜金等一系列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普及,既给人们便捷借鉴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供机遇,又给各种不良文化的渗透提供渠道,使得我国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挑战,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诸多意识形态的巨大浪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阵地,抵制腐朽、有害、不良文化的冲击,才能在对外交流和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

    579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