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

小龙0分享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精选5篇)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精选篇1)

我的书柜里有许多书,有一本书,我从未读过,不过现在一读就迷上了,那就是《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写的,里面记载了从上古黄帝至西汉武帝期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韩信胯下之辱”读了后感觉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

韩信出生在淮阳城,家里穷得叮当响。乡邻认为他没出息。韩信每天走街串巷,很少回家吃饭。又因为他对农事一窍不通,怎么办呢?韩信有自己的办法:去别人家做客。不管人家愿不愿意,就进屋吃饭,晚饭吃完还要借宿一夜,久了就干脆不回家了。后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把大门闩上。一个亭长收留了他,结果韩信被亭长的妻子气走了。冬天一到,之前帮助韩信的洗衣大娘也走了,他在淮阳城的集市里逛,想讨点肉吃,结果次次都是什么都没讨到,没几天屠夫们都知道了为什么韩信每天都来这转悠,一个屠夫拦在他面前,让他要么从胯下钻过去,要么拔剑打一架,韩信最终还从胯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讥笑他胆小怕事,是扶不起阿斗……恰恰相反,韩信成名后,赐给分他食物吃的漂母黄金千斤,这亭长几百钱,还让那屠夫做中尉,见众人都不理解,韩信说杀了他只是徒逞一时快,而且正是受了那一时侮辱才激发他更加刻苦地学习和做事,发誓要出人头地,所以才会成为今天他。众人听了心里纷纷佩服韩信坚忍的性格。

他是个熟读兵法,血气方刚满怀兴国安邦之抱负的堂堂七尺男儿,居然能够忍受恶霸的欺负和胯下之辱,看了以后太让人吃惊了,如果没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办得到?也正因为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韩信为自己的国家立下了丰功伟绩,最终被封为“王”更让我感到震撼这样一位功臣名就大将,并没有居功,反而不计前嫌,还有他心胸豁达乐观态度,太值得我学习了!在我周边生活中,也有很多人可能被羞辱的时候,也因为因不下这口气,起了以牙还牙之计,结果是两败俱伤,家庭破碎或者是牢狱之灾,这样就成了生活中牺牲品。

我真佩服韩信,懂得忍辱负重,积聚力量,而且是三思而后行,可我呢?忍耐度为“0”做事鲁莽,那怕是受了一点侮辱,我都会大发雷霆,与对方吵架,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是能撑船”我对“忍“字有了新的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可以承受一点了,但还远远不够。我要做到和俗话一样肚量大的能撑船,对我来说是很夸张,我拿这个故事激励自己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坚持和忍耐、遇事沉着、冷静,对待任何事情要心胸像天空一样宽广,这样将来才会闯出一番大事业,才能够成功。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精选篇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史记》的光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朝的兴衰,得以窥见世事发展的道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成“前四史”。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它的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一些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用的说法。其文字运用的传神也令人欲罢不能,如刘邦听闻韩信死后的反应,用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将刘邦复杂矛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这里有英雄穷途的奋勇,有帝王孤独的无奈,又复仇者绝望的空虚,也有圣人深夜的哭泣,所有人都被太史公以高贵的形式刻下名字。

了解完其内容的“雄、深、雅、健”,我们同样可以关注太史公的写作背景。太史公是以超我之姿完成《史记》的。创作《史记》时,他正蒙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腐刑无论是从身体上还是生理上都对他是极大的摧残。在这样的双重折磨下,他尽可以宣泄自己的私愤,但他最终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自我,也超越了时代,只是从历史的乱石堆里撷取最耀眼的碎石来筑造一个民族的丰碑。

历史的长河静静流淌,温润而庄严,其中熠熠闪耀的流沙万千等着我们小心翼翼的擦拭、领会它的光芒。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史,则观书不徒为章句。读史,明史,在精彩的故事中汲取智慧,认识自己和世界,同时更是在传承中华原汁原味的文化。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精选篇3)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虽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秦王朝,但是他土地的辽阔却不及汉武帝时期的1/2;武帝废除了“和亲外交”的政策,他持久的雄心,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征服,去开拓。十七岁的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各国希望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眼光,历朝历代有谁能比?在44年中他一直在与匈作战:“河南之战”、“漠北之战”、“漠南之战”成了对匈奴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汉武帝是一个才华横益、文涛武略、有勇有谋的皇帝,再加上一代将星——卫青、霍去病、李广……相助,可称之如虎添翼。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秦始皇嬴政“焚书坑儒”而汉武帝是“独尊儒术”他设立了五经博士,为儒家学派打下了基础。汉武帝刚刚即位时就下诏“海选”,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是这时浮出水面,武帝颇为赞赏很粲然。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已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武帝的晚年生活非常寂寞,失去了自己的长子,他后悔不已,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想到他即位以来长年征战,劳民伤财;轻信小人,力求长生;杀伐任性,亡涂无辜……于是下诏书。这份诏书是中国历第一位帝王“罪己诏”,他首开先河,知错能改,爱憎分明让我们一窥一代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

我对汉武帝时期梦绕神牵,当看完有关他的那些故事时,心潮澎湃。我佩服武帝的才干;我痛恨小人江充的老_巨滑;我气愤武帝的武断与固执;我同情太子的身不由己;我担心太子的孩子无依无靠;我更是惋惜刘据的自刎身亡……汉武帝是一个多面性且富有争议的皇帝,他聪明机智却抵不过江充的句句谗言;他洞察秋毫却看不见朝廷后宫的钩心斗角;他文涛武略却陷进别人栽赃诬陷的圈套。正是他的偏听偏信,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自杀,导致了抗匈名将卫青的长子长平侯身亡;导致了战功卓越的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满门抄斩;导致了他两个女儿的双双死亡……一庄庄血案,这是哪一位“伟人”造就的呢?是江充,是江充这个卑鄙的小人。

当汉武帝听闻这些事时,虽然意欲崩溃,但他并未停下他杀人的血手,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残害千百人的生命。每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时,全身总感觉有一股莫名的寒气涌遍全身。这些场景总是时不时地溜到我的脑海之中,让我内心不得平静,它像海中那一股股的小浪花,浪虽不大但有着一定的冲击力。有一股冲动,有一种想法,如果我来到了武帝朝,做到了刑部尚书,第一件事就是把江充千刀万剐,打入十八层地狱。不过有时我静下心来思考时,却发现我错了,汉武帝如果从根本上就相信他的儿子是清白的,那么他便会对江充的谗言置之不理,但事实恰恰相反。我认为江充只不过是一杆枪,而掌握这杆枪的真正人物却是汉武帝。俗话说:“虎毒不食子。”武帝又为何要杀太子呢?原因只有一个——太子失宠。太子刘据和武帝判若两人:一、性格不同:太子书生意气,武帝一身霸气;二、政见不和:太子仁义派,武帝铁血派,太子始终反对向各国用兵,厌恶酷刑酷吏,而他的父皇在位54年,其中与各国用兵长达44年;三、太子不懂权术:汉武帝刘彻能当上皇帝,后宫五个女人的斗争是多么激烈,他能学会多少东西,而刘据从小养尊处优,从为见过钩心斗角,7岁立为太子,随心所欲,在政见上和父皇对着干,这让武帝颇为恼火。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嫌其才能少,不类己。”当年汉高祖皇帝刘邦就是因为刘盈“不类己”所以准备废太子,但由于吕后在朝中的势力,心愿终为变成决定。现在刘据也被贴上了“不类己”的标签,但卫子夫在朝中毫无势力,太子危险了。

史实证明,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武帝晚年疑神疑鬼,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1、历史记录: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在故事,如:周文王遇西王母;楚王遇乌山神女……给人造成误解。2、自然现象: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出现了日食,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月球遮住了太阳,一般18多年才会遇到一个。)3、众人复议:由于帝王相信,所以_人投其所好,为了获取圣心,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荒唐的谎言,帝王耳濡目染,信以为真。4、自负: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尤其是战事,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要统治好国家,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认为他们才学不够,治理不好国家,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5、自私: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永保青春,独自享受荣华富贵。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这个结果在历来说并不少见。因为争权夺势,觊觎皇位,兄弟手足相残,父子顷刻反目。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在武帝时期,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触到它的受害者是太子刘据,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万般无奈之下,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之后,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宝座。但武帝的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俗话说国赖长君,如果武帝在天有灵,如果他看到了三分天下,会有什么想法?我不知道没有这场巫蛊,刘据登上了皇位,天下又将如何?但我知道,威震四海,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千秋之后,堂堂大汉王朝的运势逐渐走了下坡路,“国富民强”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民不聊生”成了它的替代词巫蛊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使一个朝代灭亡!我十分同情刘据为他感到惋惜,伴君如伴虎说得真不错!以前我总是羡慕皇宫中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日子,可现在我恍然大悟,即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也有无可奈何,古往今来政治斗争总是相当残酷的。

汉武帝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有明君的风范,又有昏君的残酷,每次读他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精选篇4)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着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主要描写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及其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们都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极高的文学素养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沧桑的历史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记》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对人物,正是廉颇和蔺相如。刚开始时,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了大功。廉颇认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蔺相如怕和他产生矛盾,就总是躲着他。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荆条,向他请罪。他们最终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仅感慨万千:如果蔺相如没有让着廉颇,而是跟他争斗,廉颇如果没有知错就改,而是顾及面子,不像蔺相如认错的话,那赵国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见宽容大度和知错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宽容他,原谅他;而如果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知错能改,像别人承认错误。有一次我弄坏了别的同学的东西,同学不知道是谁干的,大发雷霆,但是我没有犹豫,毅然向他承认了错误,他也原谅了我。试想,如果我没有向他承认错误,我有可能就失去了这个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太史公虽然被施了宫刑,但他仍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顽强的毅力,

就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记了屈辱,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的经典。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读着《史记》,淡淡的油墨芳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品读《史记》,回味无穷。

高中史记读后感900字(精选篇5)

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一位将军辩护而遭受酷刑,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身,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最后,一部鸿篇巨著《史记》诞生了。

司马迁在忍辱负重的情况下写完了《史记》,那是多大的痛苦!这是因为他有强烈的责任感,他才能继续坚持下去。没有了责任感,任何事情都无法很好完成。

试想想,如果校长没有责任感,我们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老师没有责任感,我们的班级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即使做一个小小的班干部,也要有责任心,尽职尽责帮助老师分担工作,帮助同学。如果连这一点点责任感都没有,将来怎么可能成为栋梁之材?

为了自己、为了社会,让我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就开始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吧!

最近,我们学习了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文章讲述司马迁从小就受母亲河和英雄故事的激励,有收父亲影响,喜欢上了历史,后来当他专心写作时,因为他为一位将军辩护,而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他在监狱里宁愿把个人耻辱抛之脑后,也要把《史记》写完,就这样,他奋笔疾书,忍辱负重了13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史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死得便有价值,死得重于泰山。

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数不胜数。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带兵打下了楚国,并活捉了楚王勾践。吴王让楚王当马夫,楚王为了不让国家灭亡,受尽了耻辱,忍辱负重了几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回国后,他每天睡在柴房里,每到饭前都要尝一尝胆的苦味儿,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忘记在吴国的耻辱,并让自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他每天一边种田,一边练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楚国后来发奇兵灭掉了吴国。

汉朝开国大将韩信,在汉朝未统一之前,有一次,一个小混混看不起他,便在大路上拦住了他,说:"你有本事就拿剑刺我,要么就从我的裤子底下钻过去。"韩信知道:如果杀了他,就要坐牢,如果不杀他,就要忍受极大的侮辱。最后,韩信为了能为国家效力,从小混混裤子下面钻了过去,忍受了"胯下之辱"。

社会上也有些人一受到侮辱就想不开了,,甚至去死,这样的死毫无意义,一点价值也没有,可以说是轻于鸿毛。

读完这篇课文,我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在面对别人的侮辱或是嘲笑时,不能消沉泄气,要忍辱负重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为国家做出贡献,你才死得有价值,才是死得重于泰山!

    6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