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作文大全 > 观后感 >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福萍21141分享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于3月1日晚8点,以“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题,组织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员工同上“开学第一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2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一

五十六颗“石榴籽”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

看了以“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为题“开学第一课”,收获满满。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各民族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进,共同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凝聚团结奋斗的基石。团结固则百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方向和目标,对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团结工作,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汇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对于各族群众来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民族团结奋斗梦、民族繁荣发展梦。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各族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了平等的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了主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正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鲜明特征,这更将会让我们复兴路上汇聚起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合则俱荣,分则俱损”,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实现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和带领下,各族人民必然将扎实奋斗、共襄伟业,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断前行,因此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我们复兴路上的最坚实的保障。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二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 培育时代新人

10月9日,中组部部长陈希同志在部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奋进新时代,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筑梦人,高校当紧紧抓住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检视整改,筑牢全员、全程、全方位“铸魂育人”体系,培养一批批合格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需要畅通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选取政治性强、理想信念坚定、具有家国情怀、知识广博、人格高尚的教师挑起思政课重担,强化业务培训,并吸纳先进模范人物做兼职教师;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最美教师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蓝茵茵,把理论学习变成故事分享、穿越剧表演、历史歌曲演绎、英语口语表达,变成岳麓山上、橘子洲头的穿越体验,让课堂角色在互换中产生共鸣,让思想坐上时光机,让历史不再冷冰冰,为青年人铸魂铺垫了一块块基石,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树立了极好范例。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需要秉承“课程思政”理念实现全员育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每一位任课教师都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课程思政”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时代新人。不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价值规范等铸魂因子,都需要任课教师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教育宝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党史国史、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到知识传授、技能辅导、实验研究当中。用正确的理论思想武装学生头脑,指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的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筑牢“铸魂育人”体系,需要依托课余活动与社会实践拓展教育时空。大学生活更加开放且丰富多彩,自由支配时间比较宽裕。“学习阅读”“聊天社交”“体育锻炼”及“上网”成为大学生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根据大学生课余活动特点,将其开辟成拓宽视野、了解社会、修养品德、发展个性的教育时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要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规划指导青年学生的课余活动、假期生活,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参与学校管理,参加积极健康的社团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专题辩论、英模报告、学术报告,通过生动多样的体验与历练,培育青年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引导他们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谱写动人的青春之歌。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三

共同编织民族团结奋斗的“花环”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7日上午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族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56个民族的团结和力量,因此,各民族要牢牢把握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将“56枝花”编织成为民族团结奋斗的“花环”。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发展状况和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编织新时代民族团结“花环”的根本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在复杂情况下处理民族问题的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族人民共创美好未来、共享新的荣光,促“56枝花”姹紫嫣红。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铿锵誓言。广大党员干部要高举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能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人民。当每个民族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能让编织民族团结奋斗的“花环”,成为各族人民根植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新的力量。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四

唱响中华民族之“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唱红歌”活动,群众以此表达心中对党和国家的炽热情怀。《大中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红歌。“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每当励志激昂的旋律一响起,总会点燃我们的心头之热、凝聚我们的脚下之力,激励我们奋发进取、自强不息。情感的共鸣投射在身体力行上,这是感“同”,也是身“同”,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将十四亿中华儿女紧紧地串联在一起,这种“同”是团结向上的力量,是伟大梦想的璀璨,是刚毅强韧的脊梁,是中华儿女携手奋斗的“种子”,是中华民族何以强的答案。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的“同”是潮水之力,是团结向上的民族力量。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肩之所倚、臂之所挽是力量,目之所及、心之所触是温暖,手之所指、步之所向是未来,连在一起的肩膀就是巍巍“群雄山”,聚在一处的心就是拳拳“爱国心”,共绘的宏伟蓝图就是泱泱“中国梦”,而这正是汇聚民族力量的源流,孕育中国精神的纽带。孔子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我们同祖、同根、同源,如石榴籽一般合抱成团。我们的“同”不仅仅是血脉之同,也是精神之同,这是一种民族力量的“大同”。我们的“大同”是同仇敌忾的“同”,是同气连枝的“同”,是同舟共济的“同”。在抗战时期,这是同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在今天,这是惩黑除恶的浩然正气,这是共抗疫情的手足相牵,我们以共同的情怀、同行的力量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强国“惊叹号”,这些“惊叹号”一如民族力量,早已根植在我们的心中,这是民族自豪感,这是民族自信心。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的“同”是星河之光,是共同绘就的强国宏略。十四亿中华儿女力扛民族复兴大任,与祖国发展同命运、共成长,奋力“追光”奔跑,勇于“逆风”而行,我们或许渺小、平凡,但我们的“同”是星河之光,聚在一起就是一团火,为国家的发展事业熊熊燃烧,迸发出耀眼而璀璨的光芒。我们胸怀“修齐治平”的崇高理想和人生追求,在各自的岗位上实践着、成长着。我们当中,有奔走在基层一线的工作者,有边远乡村支教的人民教师,有入田埂、跨泥地的“土专家”,有扎根边陲的防卫士兵,有夜以继日为航天事业不懈努力的科研人员……我们不懈努力着,把生命活得敞亮、把梦想磨得透亮,如逐梦而行的滔滔江河,如锲而不舍的填海精卫,精益求精雕琢梦想、矢志不渝捧起星光。我们都是不以山海为远的“逐梦人”,我们都是甘当人民公仆的“点灯人”,我们都是永当时代先锋的“奋斗者”,熊熊火光点亮了新时代的星河灿烂,照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强国宏略。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的“同”是长风之劲,是攻坚克难的强韧脊梁。庚子年是刻骨铭心的一年。这一年,我们一同见证了来势汹汹的疫情,也在各条战线的联防联控中,“疫”同成长。一个人的攻坚克难,是“精神硬骨”的坚定信念,这是“一股气”,叫做“骨气”;一群人的攻坚克难,是“精神脊梁”的顶天立地,是“一股劲”,叫做“韧劲”。回望2020这一年,从一个个“我”的自强不息到一群群“我们”的坚忍不拔,天地英雄气,四海侠者情,成就了中国的“了不起”。我们或是穿着白大褂的“解放军”,或是穿着绿军装的“护堤人”,又或是穿着红马甲的“送餐员”,疫情之下,我们有了多重身份,有了不同“色彩”,但是我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与病毒作斗争,我们都有着共同的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是人民群众的“守护人”。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和坚守,无论是百折、千难还是万险,我们都有“敢”的魄力和“勇”的姿态,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走出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向前的脚步,留下的每个脚印都是有力的脚印。这是我们的“同”,竭尽全力、坚忍不拔。

漫漫千年,泱泱华夏,时光几变迁,然精神永不朽。当我们再次唱响“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歌时,同样的心潮澎湃。我们是兄弟姐妹、手足同胞,我们守护着共同的家园,守望着共同的梦想,我们的“同”是从根系到枝叶的,输送着精神的养分,也展示着华夏的巍峨。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冲奔于危难之际,印刻于时代华章,这种精神是历史岸头的铁板铜琶,弹奏出奋进的铮音,贯穿于中华儿女齐心向前的脚步中。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五

发扬实干精神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 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为此,我们党员干部要同人民群众一道齐心协力,发扬实干精神,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

实干,是践行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方式。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十三五”完美收官,“十四五”起锚远行,站在历史制高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精神品质,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耕耘在新时代每一处“战壕”;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惜时和专注,“逆行”在每一处“绝境逢生”之中;以“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的豪情壮志,碾平一切阻挠“复兴号”前进的“山峰”。唯有实干,才能让祖国的明天更美好;唯有实干,才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无忧;也唯有实干,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奋力书写明日之辉煌时,能激发出人民群众内心无穷的战斗力,他们将会和党员干部一道手牵手、肩并肩,共同迎接一切艰难险阻,同时也一起迎来胜利的曙光。

实干,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凭据。古人云:“为政贵在行。”行,就是落实、行动。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实干注重落实,伟大的“中国梦”才会越来越接近现实。在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强调,我们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干不干事”在于“实干”二字,“成不成事”更在于“实干”二字。由此可以看出,实干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要做“纵横大地行空阔,踔厉奔腾永不羁”的野马,驰骋在新时代征程的原野上;要做“浴血沙场当猛将,摩天阵上啸云低”的战马,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山峻岭”中;要做“破雾驱云追烈日,乘风摘月采繁星”的天马,追逐灿烂的星云,夺取璀璨的明天。

实干,是我们一步步夺取胜利的重要砝码。在消灭绝对贫穷面前,是双手在战斗,是大脑高速运转,是双脚不停奔驰,才让消灭绝对贫穷这一愿景一步步得以实现。在疫情防控紧要关头,一个个满怀初心的党员干部冲锋在战疫一线;一份份入党申请书携着“党员标准”奔赴最危险的战疫一线;一座座雄伟高大的党支部屹然在神州大地之上,渲染出坚不可摧的疫情防控“红色长城”。在防汛减灾危急关头,面对声势涛涛的洪水,广大党员干部毫无畏惧,秉承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责任与担当,用血肉之躯筑牢防汛减灾“桥头堡”。这样通过实干获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这些通过实干获得的成功,才让我们在新时代征程之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步向前迈进,在行稳致远的进程中,收获累累硕果。也正是这样的实干,让全世界见识到了“中国速度”与“大国风范”。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新时代,新作为,新使命,新担当,在中华民族源源不断向前发展的历程中,需要我们用双手创造幸福,需要我们用双脚追逐梦想,更需要我们用实干缔造中华民族的辉煌。在此,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人,真挚邀请广大党员干部参与到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来,不断用辛勤的汗水共同孕育出灿烂的“民族之花”。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六

树立全球观念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由事业终未竟,风雨飘摇两百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以全球为关注视域,谋求人类前途命运共同繁荣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和力量。

树立平等、开放和参与的全球观念,提升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对巩固各国的生产经济文化发展成果具有深远意义。经济全球化把全世界范围内联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而是整个世界。在开放包容、互学互鉴认同基础上,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的人文基础,尊重差异,以谋求人与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马克思、恩格斯说:“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一切生产趋于一体化全球化,谁拒绝了它,谁将会被它淘汰。

树立多元、公平和合理的全球观念,建立一个统一的类型学和共同的法规,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目标的愿景蓝图。要逐渐对世界的内在结构进行细致而具体的研究,从旧单一的生产方式交替到新多元的生产方式,建立公平合理的“两制”新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只有正确把握谋求人类当下的幸福存在和人类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与时代同行,推进国家关系的发展、全球治理的良性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全球治理方案”,才能早日实现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福祉的“大同世界”理想。

树立互鉴、共治和可持续的全球观念,继承和发展“真正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是各国投入人类文明与进步事业的呼声。“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的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世界各国也将会给中国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家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前途命运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拧成“一股绳”,成为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如中国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同“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推动国家间的联动发展和全球经济更加平衡。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全球视野、全球观念,充分认识“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关系,坚定不移支持“中国方案”,在思想上、理论上、行动上与当代同进步、共发展。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意识自觉,厚植人类情怀和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大我的“无我”状态之中,用新思想新思维提升新作为新担当,让国家政权更加牢固。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七

绘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心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五个专题第二篇文章《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一文中,收录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申明: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外来干涉的严正立场,重申中国政府、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能力。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必须保持领土的完整性。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我们始终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中国有决心和信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也坚决不允许任何国家、地区破坏我国统一大业,破坏两岸同胞的血肉亲情。对那些居心不良的“台独分子”,我们绝不手软;对那些搞“台独”的分裂活动,我们坚决予以打击。中国坚持“一国两制”原则,符合中国国情,香港、澳门已是最好的证明。自香港和澳门收复后,中国政府从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港澳地区发展。港澳同胞在中国的统一领导下,香港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发展成为国际自由港。国家修建港珠澳大桥,加强互联互通,建设粤港澳经济发展圈,实现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振兴。港澳人民深切体会到“一国两制”的优越性,感受到回到祖国怀抱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景和共同事业。海峡两岸虽因历史原因被分割71年,但台湾同胞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始终一脉相承,骨肉相亲,与大陆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人民联系越来越紧密,都十分渴望早日统一。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后,两岸将凝聚强大的合力和智慧,发挥更大的创意,共谋祖国发展。祖国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都需要台湾同胞的共同参与,我们深情呼唤台湾同胞回到祖国怀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添砖加瓦。中国的统一,势在必行,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利益,更不会伤害到台湾人民的任何利益,反而会给世界各国和亚太地区带来更大的发展。中国将会有更多精力深化发展“一带一路”,有更多时间投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为世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国领导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和梦想。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推动者、引领者、实践者。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就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把争取实现祖国统一列入新时期我国人民的三大任务之中。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把完成祖国统一列为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并且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目标统一起来。实现祖国统一是我党在新时代的神圣历史任务,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梦想。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前,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历史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用智慧和双手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两岸同胞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的共同努力下,祖国统一指日可待。台湾问题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终结!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八

从战“疫”场上看中华民族的变与不变

庚子年的春天是如此来者不善,谁都无法想到庚子年以一场疫病开始,过年的喜庆全被疫病的阴霾所笼罩,每位患者的病情无时无刻都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然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韧劲”十足的民族,越是遇到困难,就越要攻坚克难,越是艰险险阻,就越要勇冲向前。面对着“来势汹汹”的疫情,84岁高龄“二战”病魔的钟南山院士紧急奔赴一线、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做“逆行者”、解放军医除夕夜告别家人亲朋、基层干部自愿取消春节休假第一时间回到基层一线冒险入户排查,是他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无时无刻在诠释着新时代的中国民族力量,展现着面对重大疫情挑战时中华民族的变与不变。

从防疫区到大后方,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变的是飞快崛起的中国速度,不变的是党中央彰显的的情怀温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们战胜风险挑战、不断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形成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充分确保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1月24日,上百台挖机抵达现场,开始土地平整;1月25日,正式开工;1月26日,第一间样板房建成;2月1日,医疗配套设备安装全面展开;2月2日,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完工!仅用10天建成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接诊楼病房楼ICU一应俱全的医院。在火神山建设工地上,无数党员干部在党的一句号召、一声命令之下奔赴前线参加建设。在春节休假时期迅速组织医用设备、救护车、相关药品等生产企业复工复产,潜在产能迅速激活,统一部署,千万网民点赞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有关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这场战“疫”,我们必将获得胜利!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运用组织优势,变的是前赴后继党员们的面孔,不变的是高高飘扬在战斗一线的党旗。越是在紧急关头、非常时期,越是在严峻的挑战下、特殊的环境中,越能彰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作用,无何种战役、何种斗争中,牺牲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带头冲锋,带头奔赴一线的是共产党员!在抗击疫情的一线,我们听到“我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顶上去”“一线岗位全部换成党员,没有讨价还价”,无数共产党员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防疫防火墙,扛起先锋旗帜。功不唐捐,玉汝于成,面对疫情,广大党员干部虽肩负重担,但同时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将防控疫情作为践行初心使命试金石和磨刀石,挺身而出、克难奋斗。不断坚定塑造党员的信念,让党员坚定地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做到哪里任务险,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工作;哪里任务重,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他们接过先辈的旗帜,汲取前行的力量,让党的旗帜在防控疫情战斗第一线高高飘扬。这场战“疫”,我们必将获得攻克!

从国家到家庭,依靠联系群众优势,变的是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凝聚起的强大力量。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战胜疫情最为磅礴的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疫情发生以来,医院床位、医护人员、医疗物资需求骤增。与此同时,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者放弃与家人团聚、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医护人员放弃休假、生产救援和保障物资的工人正在加班加点……他们既是父母、子女,也是丈夫和妻子,但是他们更是战“疫”者。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通过捐款捐物等各种方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人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春节期间统一按下了“暂停按钮”,没有走亲访友、没有串门聚会、没有贺岁电影、没有春节旅行,共同见证了人民群众超越“小家”、成就“大家”的高尚境界,更有网友风趣幽默地说道:“宅在家就是为国做贡献”。这场疫情让国人的空间产生了距离,却让国人在心灵上贴得更近。全民共同支援武汉占据了每位中国人的“朋友圈”,坚定了全国抗疫的决心信心,汇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这场战“疫”,我们必将凯旋!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过去,面对洪水、地震、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的考验,我们履险如夷、化危为机。今日,全国各地中华儿女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九

德耀中华大地 成风化人新时代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模范是社会的“精神灯塔”,他们感人肺腑的事迹如同划破长空的光芒,指引方向、催人奋进,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榜样引领好风尚,模范弘扬正能量。道德力量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激励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对表彰道德模范、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等提出明确要求,在各行各业、不同群体始终高擎精神旗帜。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面向社会再次发出真善美的鲜明号召,用身边人身边事,将极大提振中国精神,增强中国力量。我们要以道德模范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道德建设中塑造新时代新气象、展现新风貌新担当。

厚植家国情怀,让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直抵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是每一位道德模范最鲜明的精神底色和最根本的精神根基。向道德模范学习,爱国精神首要的,必须牢牢摆在第一位。深藏功名的战斗英雄张富清、铸就强国之盾的钱七虎……从科技报国、文化强国到扎根基层、服务人民,从努力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到“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爱国情感可以气吞山河,也能无微不至,始终是支撑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经受各种风浪考验的强大动能。我们要从道德模范身上汲取爱国力量,从大事大业到一言一行彰显为国担当,让爱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复兴盛颜。

熔铸奋斗精神,培育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青年一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中国梦更是青年一代的,我们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让道德力量内化为青年一代的使命担当,外化为青年一代的行动自觉。黄文秀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危险面前“你退后”,在生死关头“让我来”,杜富国用忠诚奉献、奋斗担当始终冲在前、拼在先。广大青年要以道德模范为标杆,坚定鸿鹄之志、涵养浩然正气、书写年少有为,在奋斗中圆梦青春、追梦新时代。

开创美好生活,播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阳光和雨露。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道德模范用言行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永恒价值与时代魅力。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马旭,耄耋之年,为公益“一掷千金”;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黄群,用生命许党报国;全国诚实守信模范唐真亚,投递10多万份邮件,用诚信记录水上邮路20年;全国敬业奉献模范张玉滚,将光与热倾尽教育事业,为山村孩子挑出了一座圆梦学堂;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吴建智,用双臂撑起哥哥并肩同行。坚守奉献、英勇无畏、诚信如金、爱岗敬业、孝亲敬老,道德模范将高尚品质和情操向我们传递,引导我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德耀中华,成风化人。每一位道德模范,在平凡的岗位中,干着不平凡的大事;在平凡善举中,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和广大先进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领下,在榜样模范身上感悟与传承德心,弘扬与实践德行,激活与迸发德力,努力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

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篇十

把握“四个重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文化建设作为全局工作、中心任务的重要内容、重要支点、重要因素、重要力量源泉,把握文化建设“四个重要”,旗帜领航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构建更加标准化、普惠化、规范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华文化“育人”“化人”“培元”作用,不断激发文化精品创新创造活力,广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外部造形、内部铸魂”作为根脉赓续的“风向标”,突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的重要内容。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中华文化绵延5000多年的独特优势,充分验证了“没有先进文化的旗帜引领,就不能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前进方向。要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始终坚守中华文化高质量发展阵地,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全力推动文化强国各项事业建设,加大媒体融合质变、平台一体化、技术有效整合、文创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既筑牢中华文化宝库的“四梁八柱”,又丰盈文化自信的“血肉联系”,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整体繁荣、蓬勃发展。要结合区域间、行业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夯实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法治文化、网络文化等基础建设,加强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资源整合,打造文化融合发展的创作格局和精神内核,时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把“紧跟时代、奉献时代”作为民生文化的“主旋律”,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环的重要支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沉淀中聆听时代声音、唤醒时代记忆,从伟大创作中回答新时代课题,镌刻出民生文化“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精神谱系。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运维是一个综合、整体、开放的发展过程,要线上线下同步建设“省、市、区、乡镇、村居”五级联动公共文化设施,结合网络平台、图书、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服务资源,畅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环,重点突出“最后一公里”建设,个性化定制文化培训和系统服务,实现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更加实用、多元、包容、均衡。要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利用民生资源和要素配置,积极应用于基层治理、创业就业、调查研究、宣传教育等方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范运行、畅通高效、简约便民。

把“创新引领、试点先行”作为体制改革的“强引擎”,抓牢以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深化改革与加快发展统一起来,就必须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个“基本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三个坚持”其中之一,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强化教育服务、推动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在重点和前沿领域中加速创新转化,在创新驱动中增长本领、启迪心灵,结合实际要求继承创新,发挥文化创新的生产力和战斗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认真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立创新传播矩阵,拓展示范带动,广泛凝聚共识,持续增进深度融合,努力构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最大同心圆。

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激发扎根人民、书写人民的重要力量源泉。

大师出精品,工匠绘民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筑牢底线思维,涵养工匠精神和公仆情怀,走出“象牙塔”,作品“接地气”,表达人民心声,滋养民族心灵,发挥社会价值、文明价值、美学价值综合提升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实现文化便民、文化利民。要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作风正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原创性、真实性、自主性统一,深耕细耕工艺,积累挖掘细节,创作精品力作,在实践中矢志不渝尊重文化、保护文化、弘扬文化,才能不断书写人民、歌唱人民,讲好中国故事,激发精神动力,让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滋润万物、千古流芳。


2021内蒙古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2021观看内蒙古开学第一课有感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个人感想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心得个人心得感想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个人感悟

2021内蒙古全区教育系统同上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作文【5篇】

2021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范文【5篇】

2021年内蒙古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

    7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