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亲子语言活动方案策划设计

玉莲 1172分享

  在0-3岁婴幼儿们的语言方面,你们认为如何做可以让孩子们迅速掌握好一门语言的听、说、读呢?除此以外,还有什么活动是0-3岁婴幼儿应当培养的?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0-3岁亲子语言活动方案,希望大家喜欢并且能够有所收获。

  0-3岁亲子语言活动方案

  0-3岁阶段,语言发展分别为“理解性语言”和“表达性语言”两个方面。

  新生儿天生就具备了“语言获得装置”,这种“装置”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将所听到的话输入潜意识当中,并经由大脑的分析、整合,在充分掌握后,才能说出口,这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绝非光凭记忆就能完成的。

  所以在1岁以前的语言积累期,为了让宝宝能将潜意识的能力发挥出来,父母就应尽可能地为宝宝输入更多的词语和句子,语言的输入也不仅限于让宝宝听,还可以利用各种感官,让宝宝感知语音、语义之间的联系,当宝宝开始滔滔不绝时,家长不必惊讶,这是厚积薄发,它并非自然涌现,而是从周围的环境学习而来的。

  我认为孩子们学语言,个个都是天才,我们大人等到学外语时,才发现发准一个音有多难,它必须调动我们的唇、齿、喉、舌、腮,加上几十块肌肉的协调行动,才发出这个音,这其中只要有一项不配合,这个音就走样了,但孩子们却满不在乎在混沌的语言状态中,理清方向熟练地将母语掌握在自己手上,幸亏他们自己不知道这件事有多难!

  下面我们看看如何训练孩子的语言的。

  1、 逗引(新生儿)

  孩子一出生,妈妈就用温和亲切的语调逗引他:“宝宝,你好,妈妈在这儿呢”等等,不断呼唤宝宝的乳名(名字最好取雅一点,不要使用“贱货”“傻货”之类的)

  还要逗笑,父母逗宝宝笑,婴儿会以笑回应。这是宝宝平生第一次条件反射,有很重要的意义。

  笑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特征,笑得早的孩子聪明。动物不会笑,你们家养的狗和猫,哪一天朝你笑一下,你会吓死的。

  那么这种笑,是宝宝发出的社会性微笑,标志着他在接受你传递的语言信息。

  2、 应答(3个月)

  婴儿对人的声音有特殊的敏感,那么,家长对宝宝的言语,应有相应的反映,父母对孩子呼名,让他回头寻声,这就是一种“应答”,一种明显表示他听到父母叫唤他的应答,此时,他能发出“啊呜”之类连续发音,说明他已有主观上想说话的意愿。

  3、 前言语期(4个月)

  咿呀学语一般从3-4个月开始,宝宝开始发的是元音(“啊”“喔”“鹅”等音)他是在用“前言语期语言”在和你交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千万不要只听宝宝这么叫,一定要回应,回应的应是与宝宝的发音相同,这种回应十分重要,因为这等于在鼓励他继续发音,如果不应,极有可能将宝宝的满腔热情浇灭——他认为父母不支持他。

  没有这种铺垫,哪有日后优异的口才!

  4、 发辅音(5个月)

  孩子开始在元音前加上辅音了,尤其是几个比较好发的辅音,如“wu-wu ”,“ba-ba”,“da-da”等等,同样,每一次发出的辅音加元音,父母都得重复,并且是面对面地重复,还可以延伸到其他音如“ga-ga”“pa-pa”等,以爆破音为主。

  5、 语言和动作的联系(7个月)

  可以教宝宝发音说爸爸、妈妈、娃娃、打、拍拍等,还可以用动作加语言来表达情感如:欢迎、再见、谢谢、虫子飞等等。

  6、 充分利用儿歌、谜语、故事(9个月)

  儿歌、谜语、故事,都是成段的独白语言,而且经过加工提炼的规范语言,其中儿歌合辙压韵,朗朗上口,是教婴儿学说话的极好工具。

  加上给宝宝念儿歌、故事时,用亲切而又丰富的表情和动作,稍微夸张一点的口型,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幅“教子图”啊!

  用规范语言教孩子,一开始就这样,久而久之,会化为宝宝自己的独白语言,是可以管用一辈子的。

  有人问:听不懂管用吗?我的回答是:早期教育是可以“对牛弹琴”的,要孩子们理解了再教,那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因为这时候,他几乎对什么都不理解。关键是及时输入信息,在大脑里形成印刻,理解是以后的事情。

  当孩子第一声喊“妈妈”的时候,所有的母亲都异常兴奋,但请问,此时此刻,您的孩子是否理解了“妈妈”这个词?宝宝是否在心里想:我之所以喊你妈妈,是因为我知道,你是生我的那个女人,你是爸爸的太太……天下有没有一位妈妈会这样来制止:“宝宝,很遗憾,你现在还不能叫我妈妈,等你哪天理解妈妈这个词,再叫我妈妈……”当然没有一位妈妈会这样,因为做母亲的明白“妈妈”这个词是不需要教的,以后自然明白。

  7、 有意发音(周岁)

  家长开始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发出一个字音,来表示一种特定的动作或意思,如“走”“坐”“拿”“要”等。可以设置一点障碍,比如说“要”,我们再把他要的东西给他,而不是一举手,我们就给他。如果是后者,可能会造成他不开口即可达到目的,他会形成语言发展滞后。

  8、 单词句期(1岁2个月)

  进入周岁以后,宝宝的语言进入单词句期,即一个一个词地蹦出来,家长注意,应尽可能扩大孩子的词汇量,为即将到来的语言爆发期提前做准备。

  此外,家长运用“延迟滞后”的策略,促使宝宝用语言而不是用手势或动作来表达,坚持“说出来再给”的原则。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逼他开口”。

  9、 电报句期(1岁4个月)

  所谓电报句,亦即用两个以上词却不是句子表达一个意思,比如说:“奶奶,球”。翻译成语言就是:“奶奶,我的球掉到床底下去了,请你帮我捡起来。”

  我想借用这情景说一说隔代喂养的问题。

  由于工作节奏加快,许多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养育孩子的担子交给上一辈。目前隔代养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这样看待。

  首先,我们认为祖辈养育孙辈有优势,他们有时间,有耐心,有已经养育一代的经验等等。

  但隔代养育有一个明显的缺点,恕我直言,祖辈对孙辈的照顾的确甚至可以超过父母,但是恰好正是这一点带来一个负面的东西,那就是心有灵犀,面面俱到。就拿刚才“奶奶,球”为例。奶奶立马懂了,连忙到床下拿出球,孙儿笑了:奶奶真好,真善解人意!殊不知错了。

  正确的做法是“装聋作哑”,故意摆出听不明白的意思,以促使宝宝说出更多的词,当从床底下拿球的时候,又发现除了球以外,还有昨天掉下去的小汽车,奶奶于是故意拿错,孩子不干了,奶奶趁机教他说:“这是汽车,不是球。”然后再把球拿出来给他,这看起来很费劲,却达到我们“逼他说话”的目的。

  10、 语言爆发期——双词句(1岁7——8个月)

  所谓双词句,也叫主谓句,即一个名词和一个动词,形成完整的句子,如“妈妈走了”“宝宝喝水”等。

  家长面对这个时期,应抓住几个要点

  1) 、要与孩子多说话。

  2)、要说规范语言,禁用“儿语”,比如有的家长教吃肉不叫吃肉,叫“吃嘎嘎”,汽车不叫“汽车”,叫“嘀嘀吧吧”,喝水不叫喝水,叫“咕咚咕咚”等等。

  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无论哪个民族,无论哪个语种,根本不存在“儿童语言”。这是我们成人编出来的,即不合理,又不划算。因为今后宝宝还要花精力纠正过来。

  3) 、充分利用便于背诵的儿歌,乃至唐诗宋词,给孩子以良好的语言氛围。

  4)、大胆使用现代科技语言,语言没有难易之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是一个层次,教孩子骑童车,“快点骑”和“你现在在做加速直线运动”没有区别,“转个弯”和“做圆圈运动”是一回事。

  11、 引进形容词(1 岁10个月)

  教孩子说:“妈妈漂亮”“爸爸高大”,到公园看到草地,教他说:“碧绿的青草”,看到泉水,可以说:“潺潺的流水”,看到小鸟,说:“蓝天上飞翔着小鸟”。

  12、 引进代词和数词(2岁)

  帮助孩子区分你、我、他等,其中特别关注第二人称代词的转换,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对宝宝说:“我打死你!”宝宝跑到妈妈那里告状:“妈妈,他要打死你。”妈妈此时应耐心加以引导。

  教小孩数数“一”“二”等,直到会数到十以上。

  13、 记住家人的称谓(2岁2个月)

  教孩子正确叫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称谓。

  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通过来客的年龄、性别、服饰准确叫出称谓,是该叫“爷爷”,还是该叫“叔叔”,是该叫“阿姨”,还是该叫“姐姐”等。

  14、 念和背(2岁半)

  这个时期,正是开始大量背诵儿歌的时期,边背边念还要边打拍子,边以配合动作,增强韵律和快乐感。

  此时如果能背一些烩炙人口的唐诗,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15、 表述物件(2岁9个月)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物件,最好是孩子最熟悉的那些物件,比如杯子、剪刀、牙刷、毛巾等,一一让宝宝表述出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16、 引进第二语言(3岁)

  此时不是“学”外语,而是通过一些手段如听录音带,或一些短片,英文歌曲等,让孩子产生第二语言的语感。这种语感的获得,与没有这种获得相比,在今后学习第二语言时,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当然,不必等到3岁,这种第二语言的输入可以追溯到胎儿期。但此时的输入,则增加一些刻意让他注意的成份。

  17、 训练复合句(3岁)

  除了简单句以外,家长应有意让孩子说一些带关联词的复合句。如“如果今天不下雨,我们全家都到公园去玩。”“尽管我有缺点,但我一改正了,就是好孩子”等等,这可是一次不小的进步!

热门标签

42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