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梅岭三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旌旗(jing)悬(xuan)当纸钱(dang)应有涯(ying)(ya) 遍种(zhong)即为家(wei)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

《梅岭三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梅岭三章》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参考译文

1936年冬天,梅山游击队根据地遭敌围困,当时我受伤又生病,在树丛草莽中隐伏了20多天,心想这次大概不能突围了,就写了三首诗留藏在衣底。不久,敌人的包围被粉碎了。

现在要砍头了想些什么?身经百战才创立了这番事业。这次到阴间去召集牺牲的同志。用十万大军杀死阎王。(阎王这里指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

革命者四海为家,含有血腥味的风雨应当有止境,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

注释:旋:不久。

泉台:传说中的阴间。

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

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

诸君:这里是各位同志的意思。诸,许多、各位。君,对人的尊称。

涯:边际,止境。

取义成仁:为真理或正义事业而献身。这里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牺牲。取,求取。义,正义。成,成全,达到。仁,现在借指崇高的道德。

《梅岭三章》教学实录

李 震,男,1953年9月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赣榆县中学教务主任。有三项教改成果先后获省、市奖;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习作百余篇;主编《全国青年教师中学语文论集》《作文题导引与例析》等;出版专著、编著24本,其中包括古典文学专著《曾巩年谱》等。社会兼职有:全国青语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青语会副理事长、全国农村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常务理事、连云港市青语会理事长等。1997年5月在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第13届年会(庐山会议)上,执教示范课《梅岭三章》,深受与会者好评。

柏业顺(以下简称柏):1997年5月2日,我在庐山听了你上的示范课《梅岭三章》。在课堂上,你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三首诗,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请你谈谈这节课的引读教学设想,可以吗?

李 震(以下简称李):当然可以。根据教材,这节课的引读教学目标有两点:一是体会诗人豪壮的情怀,二是明确借代、借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为了完成这两个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设想力求做到这样几点:1.强化语言分析和品味,把语文知识教学与人文情感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2.以诵读为训练主线。诵读分三个层面:①明确重点字词的音、形、义;②通过诵读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③通过诵读体会豪壮的感情。3.创设思维情境,注意展开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4.处理好讲、训和练的关系。5.主要教学方法:诵读法、诱导式教学法和参读法。

柏:我感到你在课堂上很好地贯彻了你的教学设想。重视语言分析和品味,有层次地设计诵读训练,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请你谈谈这方面的认识,好吗?

李:语文课要归真返璞。我的理解,“璞”就是朴实,要把课上得朴实一些,就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双基”训练的重要性,设计出“双基”训练点,通过“训练”这个“桥梁”,把“双基”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真”,就是语言训练。“归真”就是回归到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上。抓住了语言训练,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选择了若干个语言训练点,考虑了语言训练的方法。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诵读一法。记得清代姚鼐在《与陈硕士书》中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曾国藩在《家训·字渝纪泽》中也说:“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尤为重要。

柏:诗歌创作往往营造一种意境,诗歌教学也要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我们看到,庐山中学初一(2)班学生在你的引导下,学得很投入,课堂气氛活跃。这正是你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的结果。我记得你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两句所展现的场面;你在讲述诗歌的抒情特点时,你和学生一起背诵陈然《我的“自白” 》,通过比较,师生共同体会诗人的革命豪情,感受诗中蕴涵着的那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活动,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

李:是这样的。我在教学设想中曾谈到这一点。在教学中,营造学生思维的情境,就是把课文中的词句形象化、情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强化学生的思维感受,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创设典型的思维情境,要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教师教学语言的形象化,能再现情境,优化情境,诱发学生的想像;二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具体化,能运用心力,体验情感,发展语言,陶冶情操;三是教学环节的情意化,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绪,渲染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四是形象与情感的融合性,既使学生入境,又使学生动情。我在教学中做得还不够,但我很努力。

柏:一堂好课,教师要善于处理好讲、训与练的关系,你在课堂上是怎样处理这三者关系的?

李:处理讲、训与练三者关系没有固定程式,要因课而异,因人(学生)而异。该讲则讲,该训则训,该练则练。如“创业艰难百战多”一句,在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概括了诗人的战斗生涯,内涵又十分丰富,为学生不理解之处,教师应该讲。赵朴初在《读陈毅同志诗词》(《诗刊》1976年12期)一文中说:“陈毅同志不是为写诗而写诗。他的诗词是由于心中有极强的真情实感,不吐不快,然后才喷泉似地夺口而出的,因之诗词都表现出他的真性情、真人格。”让学生深刻体会《梅岭三章》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真性情、真人格”,既是教学重点,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个高潮,教师应该讲,而且应该满怀激情地慷慨激昂地讲。训,是训规矩,训方法,训习惯,要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如“旌旗”一词的教学,我让学生看注释去答:讲借喻和借代的区别,我让学生看课文后所附的资料去回答。这没有什么技巧,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扎扎实实的习惯培养,要他们善于利用注释和有关资料去解决问题。又如我多处运用参读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比较。练与训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字词音形义的练,词语换用的练,课文朗读的练,内容概括的练,都应结合方法、习惯的训来进行。以“训”来指导“练”,以“练”来巩固“训”。

柏:听了你对《梅岭三章》一课的思路、方法的分析,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见解,正如听了你的课一样,我很受启发。真得谢谢你。

李:如果说感谢的话,我得感谢赣榆县中学语文组的诸位老师,感谢省教研室窦履坤先生,他们给了我许多帮助;还要感谢庐山中学初一(2)班的同学们,他们在数百名老师面前,从容镇定地讨论、回答问题,令我感动;还要感谢到庐山听课的各位专家和老师,他们在已经过午饥肠辘辘的情况下坚持听完我的课,并以掌声给了我许多鼓励。我认为,像这样的课,好与不好的评价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切磋和研讨的话题,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有益的。

附:

《梅岭三章》引读教案

一、简介作者并释题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有一位解放后被授予元帅军衔,曾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同志,他一生酷爱文学,被誉为“元帅诗人”。他就是:陈毅(板书)。郭沫若在《赠陈毅同志》一诗中这样评价他:“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板书)陈毅同志于1935年至1937年曾在梅岭开展过三年游击战争,经历了革命斗争中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作为军人,他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支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作为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像《登大庾岭》《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气壮山河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梅岭三章》(板书)。

梅岭: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三章,三首。《梅岭三章》就是在梅岭写的三首诗。

二、明确训练重点 (见教材,齐读)

三、听课文录音 指导语:注意一些字的读音和字形结构,初步了解诗人的感情。

四、引读小序

1.讲述:这段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呢?1936年冬,敌人得知梅岭有游击队的重要负责人,就对此山实行残酷的围剿。陈毅同志在大庾遇险,立即返回梅山,正遇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巧逢大雨,山火被淋灭。天黑时,敌人佯装撤走,半夜时又折回搜山。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一块一尺宽、五尺长的丛莽间。敌人搜山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才慌忙撤走。可见“伤病伏丛莽间”,讲处境艰难。[请注意“莽”字的意义和读音(出示正音牌)。]“虑不得脱”,讲情况危急,也是“得诗”的原因。“得诗”(完成诗)显示态度从容镇定,“留衣底”说明作诗目的在于留下遗言。

2.由此可知,诗题后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时间、地点、经过和写作情况。

(或有说明写作时代背景、原因等作用。)

五、引读第一首诗

1.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声音要响亮。)

2.出示正音字牌:旌jīng,明确意义和读音。

3.设问:“断头”,意即牺牲生命。面对“断头”的考验,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讲述:“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一句概括了诗人的战斗生涯。诗人1922年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3入党,1927年始,起义南昌城,会师井冈山,创建工农红军,出入南国烽烟,身经百战。这就表明诗人早已献身革命,对“断头”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创业艰难百战多”,就是回首平生(板书),流露出自豪感(板书:豪情无限)。

4.问:“旌旗(板书)”是什么意思?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引导学生看注释)旗帜的通称,这里指部队。用的是借代的方法。

讲述:这里,用跟部队有关的事物来代称部队的修辞手法叫借代(板书)。

5.问: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成“大军十万打阎罗”,行不行?(指导学生分组读原句和改句。)

明确:不行,用“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盛大的气势。改为“大军”,只有数量,无形象。一个“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如改为“打”,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谈。

6.问:你能描绘一下3、4句所展现的场面吗?

描绘:将军泉台登高一呼,旧部英魂云集,战旗哗啦啦地飘,硝烟滚滚来,十万大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只见刀光一闪,阎王鬼头落地——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

7.问“泉台”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去?明确:“泉台”即迷信所说的阴间,人死后所到的地方。(让学生根据注释回答)不能去。

8.问:那么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为了表达誓同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板书:血战到底)

领读,体会豪壮的感情。

六、引读第二首诗

1.默读。问:看看有没有能和“断头今日意如何”相照应的句子?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出示正音牌:悬xuán)

2.问:“烽烟”(板书)借代(板书)战争有什么好处?

明确:借与战争有关的事物来代称战争,显得形象,使人仿佛看到了战场上的滚滚硝烟。“南国烽烟正十年”,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6年梅山被围,诗人置身于革命与反革命搏斗的烽烟之中恰好十年。(出示字牌,辨形:烽与锋)

3.问:为什么“此头须向国门悬”?

讲述:据《史记·伍子胥传》,春秋时吴越争雄,吴打败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还听信谗言,逼伍子胥自杀。伍子胥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了,把我的眼睛悬在东门之上,让我看到越寇灭吴。陈毅在这里反其义而用之。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诗人认为,自己虽然牺牲了生命,但要头悬城门,亲眼看到敌人的灭亡和革命的胜利。

4.问:“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暗用陆游《示儿》诗末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能从表达方式和抒情方面作比较吗?

男生读陈诗第二首,女生背陆诗,老师先译陈诗末两句。

讲述:从表达上看,陆诗侧重用叙述,陈诗侧重用描写。从抒情方面看,陆诗壮中有悲。陈诗壮而不悲,表达了勉励战友(板书),希望捷报告慰(板书)的愿望。(提示学生从“悲”和“壮”两方面考虑。)

5.在“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如果把“飞”字改为“飘”字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个“飞”字形象地写了捷报的多且快,有数量,有速度,显得热烈而形象。如改为“飘”,显得大而缓慢。

七、引读第三首诗

1.我投身革命即把革命当作自己的家。(出示字牌,辨形:即和既)问:“血雨腥风”(板书)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讲述:包括“四·一二”大屠杀、五次反革命围剿、眼前残酷的现实。

2.问:为什么不说“反动统治应有涯”?

明确:原句借喻(板书)。意思是带着鲜血的雨,夹着腥味的风,这样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的残酷性。“反动统治”没有诗味。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看书回答。第298页)明确:借喻意在喻,借代意在代。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时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3.问:将“创业艰难百战多”与“血雨腥风应有涯”联系起来看,作者对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革命道路艰难曲折,要取得革命胜利,是要作出很大牺牲的;但反动派终将失败,革命一定胜利。“应有涯”(出示正音牌:yá),总有尽头。

4.齐读1、2句。指导语:第1句要读得热情主动,读第2句要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5.问:与“断头今日意如何?”照应的是哪一句?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这是引用(引导学生看注释明确意义),“取义成仁”这里是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讲述:诗人推陈出新,借以表达对人民的赤胆忠心,甘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使人想起“捐躯赴国难”的无畏与壮烈。

6.问:全诗思想感情发展的顶点是哪一句?明确:“人间遍种自由花”。(板书)

7.问: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借喻。借喻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在全世界实现。这是坚定的信念。(板书:信念坚定)

讲述:“自由花”是虚构的花名,对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了生动的描绘和尽情的讴歌,对首句作了圆满的回答。共产党人的献身为了自由花开(板书)。为了强化这种坚定的信念,诗人用“遍种”(出示正音牌)而不用“种遍”,使意思更鲜明,语气更坚定。

齐读3、4句,体会感情。再齐读全诗。

八、全课小结

如果说第一首诗是回首平生,那么第二首诗就是面对当日(板书),第三首就是展望未来(板书)。这三首诗从个人(板书)写到同志、事业(板书),把现实、想像和理想结合起来,层层深化感情。饱含着[让学生读“预习提示”中第1句话]

九、自由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诵(抽查两个学生,并作背诵指导)

十、听录音,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十一、讲述:诗歌具有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看华兹华斯等论诗的语言),强烈的情感从哪里来,是从诗人情怀中流露出来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语)。我们学过陈然《我的“自白”》,(见教材第23页,集体背诵第1段),多么豪放!多么勇敢!多么壮烈!这种视死如归,这种大义凛然,正是一位革命家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读《梅岭三章》,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股冲天的浩然之气,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激荡心中的革命豪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正是因为这三首诗是从一位无产阶级英雄的情感的心河中流出来的。要做革命诗,首先必须做革命人。请允许我用两句诗表达我的这种认识:

绝唱三章留梅岭,诗人本色是英雄。(板书)

十二、集体背诵课文

指导语:让我们怀着对将军的敬仰,再背一遍《梅岭三章》,希望能进一步理解将军豪壮的情怀,能进一步感受到将军的伟大人格力量。


梅岭三章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教案五篇

沪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必备文档五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分享五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设计五篇

七年级上语文教案模板五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精编授课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师同步备课教案五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详细的教案五篇

初一语文优秀教案上册案例五篇

七年级语文备课教案上册模板五篇

    25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