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庄宇 224分享

  适当的作业练习能够巩固和拓展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新型、有效的语文作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作业布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作业的有效设计方法

  一、创作型作业

  传统的作业形式往往以书写为主,形式单调、机械性强,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得不到体现,抄袭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性的作业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会因单调的作业形式而扼杀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新奇、轻松、思考中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平台。

  例如,在讲授完《狼和小羊》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体会狼吃小羊的一些语言、动作和神态,笔者这样设计了作业: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在课后自行编排舞台剧。一些小组设计了一些道具,如画了狼和羊的图画,做成帽子戴在头上,有的还特意用床单、垫子设计了狼的披风和羊的衣服等。通过排练,学生不仅熟悉、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生字,而且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更加了解了狼和羊的内心活动,把狼为了吃到小羊的凶狠、狡诈、不讲道理的语言和神态表演得非常到位,也把小羊的善良和据理力争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这种创作型的作业,活泼而没有约束,学生都乐于参与,在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创作,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二、实践型作业

  语文是生活的语文,实践是将语文知识和生活技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实践,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总结,不断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开阔眼界,拓展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将生活中的事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为其认知、思维以及情感活动提供丰富的源泉。因此,语文作业要抛弃那种机械的伏案创作的形式,而是设计充满情趣的实践活动,使作业回归自然,回归学生的自然发展。

  例如,在讲授《秋游》一课的时候,书中描写了一些秋天的景色,如: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黄色的稻子,红色的高粱,白色的棉花,还有小朋友们的嬉戏……由此,笔者想到可以给学生留一个“寻找秋天的颜色”的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去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到美好。第二天,学生果然都带来了自己看到的秋天的颜色:有黄色的落叶,有紫色的花瓣,有红色的枫叶……还有的同学带来了金黄色的大豆,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微笑。接着,笔者让学生用他们手中的秋天设计制作一幅秋天的图画,使学生在亲手操作中体验到了自然的美好。

  这种作业形式为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调查型作业

  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了解身边的大事小情,笔者设计了调查型作业,让学生能够融入社会,体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只有对身边的事物有所了解,才能反过来促进语文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走,我们去植树》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植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学生以5人为一组进行家乡环保方面的调查。调查内容有空气污染、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噪音污染等几大方面,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调查,可以搜集各种报道、采访父母亲属,还可以观看视频资料……然后将调查后形成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研究出解决办法。学生在做这个作业的过程中都能积极投入,为本小组着想,交上来的作业也各有特色。这种作业形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变“命令式”作业为“自主型”作业

  传统作业完全服从于老师,学生只能充当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身份,在作业内容和完成方式上,学生没有发言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自主”型作业取代“命令”式作业,成为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重要原则。

  首先,要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活动中捕捉时机,改变以书面作业为主的作业形式,在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中加入演、唱玩、画等元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作业中动手、动脑,动口,提高作业效果。

  其次,要改变作业的生成主体。传统作业往往是教师备课的产物,生成主体是教师。这种作业的优点是作业内容能够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有利于巩固教学目标,但是有时也会因课堂教学实际变化而存在弊端。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实际对作业进行合理处理,包括对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量等方面的及�r调整,实现由“教师生成性”作业向“师生共同生成作业”的转变。

  再次,要设计个性化作业。学生个体差异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设计个性化作业有昨于为学生创造相对宽松的作业要求,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作业自主权。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比如:只规定作业的范围,不布置具体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还可以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设置分层作业,学生根据难易程度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

  二、变复习型作业为“探究性”作业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而传统作业片面重视其复习与巩固知识方面的作用。因此,语文作业的设计应突破这个限制,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事实上,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个性能得以体现,潜能能得到发展。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应多设计如下一些探究性作业。

  一是观察性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是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基础。如:学生在学习了“燕子”一文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你在家观察一些动物的外形,有什么发现?它们和燕子有什么区别?

  二是调查性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调查,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家乡的风俗”综合性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再根据调查的结果,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是实验性作业,比如在学完《称象》一课后,可以布置给学生一份实验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课文中曹冲称象的办法。

  三、变“课内作业”为“生活化作业”

  作为一门最具开放性、与生活联系最强的学科,语文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仅以课本内容为中心”的语文作业设计,不仅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还割裂了语文与社会、语文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生活作业能够使学生将语文与生活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是学生主要的生活范畴,教师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挖掘生活化作业所需要的资源。

  首先,校园生活资源的开发。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多彩的校园中,有学生活泼的身影,有他们快乐的欢笑,他们赋予了学校生命的活力,而校园生活又能给学生以文化的感染与熏陶。发掘校园生活资源为语文作业的资源之一,不仅能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人和环境习惯,还能达到促进语文能力的目的。

  比如,语文教师可能布置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为学校、班级及特殊节日编写创意标语;还可以利用学校宣传窗、班级板报等作业生活化阵地,将板报的排版设计、内容选择、插图等内容充分授权给学生完成;再如可以利用学校的大型文体活动,组织小记者团布置采访、撰写新闻等作业,引导学生用文字去记录这些精彩的活动。校园里的各科课堂、人际交往、校园环境及各种活动都能够成为语文作业设计生活化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们能处处留心,时时设计,这些都会成为语文作业的宝贵素材。

  第二,家庭生活资源的开发。作为学生从小到大最为熟悉的生活环境,家庭生活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中的学生呈现的是完全真实的自我,家庭的生活中有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许多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这些也都能成为语文作业的良好素材。   比如,针对大部分独生子女“习惯被关注,不懂得关注他人”这一普遍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家人一起劳动的作业,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也可以做一回主持人,对家人进行一次采访,了解家人在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和特殊经历……类似这些作业,能帮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关心他人,在享受亲情的同时积累语文素材。

  第三,社会生活资源的开发。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社会,学生也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参观、访问当地的自然景观、风土民情、古迹文物、时事新闻、热门话题或事件,并巧妙地利用社会资源设计生活化作业。比如给灾区的小朋友写一封信,为冬奥会申办成功创作一首诗歌,研究了解一个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些都可以为生活作业的设计注入新的元素,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加深他们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对生活的深入体悟,体会语文作业的乐趣与价值,并最终在语文作业中提高其驾驭生活的能力。

    73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