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语文预习进行引导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方法

  1.重视预习指导,循序渐进。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必须做到对预习的指导到位,而且要循序渐进。

  首先在第一学段,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内进行预习。此时必须要有具体的指导,要向学生传授预习的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对学生有较好的表现及时肯定,加以鼓励;发现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纠正,认真小结。

  其次在第二学段,此时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预习方法,预习可以采用“课内外相结合,以课外为主”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在课堂上预设一定的时空,进行预习的指导和检查。

  最后,在学生形成较好的预习习惯后,预习就可以安排在课外进行了。

  当然,关于学段的时间观念是一个最低要求,学生如果能较好较快的发展,那么教师也可以及时调整,以满足学生的进取愿望。

  2.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当然高了。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

  第三,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3.预习的检查――预习评价。

  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以往的教学中即使是学生预习了老师也不一定知道,因为没有检查,往往是学生预习了,却得不到老师的肯定,时间一长学生也觉得预习不预习一个样,渐渐失去了对预习的兴趣。所以对学生的预习除了重在指导外一定要对学生的预习有检查有评价。

  小学语文预习引导方法

  一、影响学生课前预习的因素

  预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尽管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但总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真正去预习,没有真正理解预习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是:

  1.教师重视不够

  有些教师对预习不重视,觉得预习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预习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在课上把该讲的讲得详细些,让学生记住就行了,而且在布置预习时,目标不明确,要求笼统不具体,对预习方法的指导不到位,对预习作业的质量不重视,缺乏检查和指导。

  2.学生失去兴趣

  由于教师原因,小学生对预习没有兴趣,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中不认的字或不理解的词找出来,把课文读一遍,看看课后的问题会不会做,能否在课文中找到,这就是完成预习了,因而他们不会深入地读课文、思考,再加上教师检查没有力度,使预习只是一种形式,失去了真正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兴趣是预习的根本动力来源,要想改变预习环节的现状,就必须激发起学生对预习的兴趣,使学生自愿去完成课前预习,逐渐养成预习的习惯。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呢?

  1.尊重个体差异,调动全体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感受、基础和理解理解程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科学合理地设计预习作业。对程度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只要他们能借助字典会读生字并能读熟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语句,教师就给予肯定或表扬。对程度好的学生,应要求他们搜集有关资料,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这种依据学生基础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预习起到应有的作用,学生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2.通过检查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生进行预习后,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夸奖、表扬,从而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的喜悦,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所以,教师对学生的预习作业,每天都要进行检查和评价。在检查中,对认真预习学生给予表扬与鼓励,进一步提高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对于敷衍预习的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活泼好动调皮的学生,可采用谈话的方式进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预习中的收获,使他们从谈话中就能体会到预习的成功,并获得成就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预习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途径,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预习兴趣,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三、精心设计预习训练

  1.依据学生,分层设计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素质、阅读能力存在差异,对同一课文,程度好的学生能自主运用所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要降低预习标准,使他们经过努力后能达到预习目标。教师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使好学生能“吃得饱”,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吃得好”。进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预习能力都有提高。

  2.根据课文设计预习内容

  由于各课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别,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要根据本课重点所在,合理设计预习要求、内容,否则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陷入迷茫和惰性之中。

  3.预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看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有了兴趣,就会积极想办法去认识它,得到它,并产生愉快情绪。所以,在学生接触课文前,教师应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看书的欲望。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布置有趣的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起到了预习课文的效果。

  四、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预习步骤和方法

  1.通读课文,初步掌握全文

  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读边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采用查字典、问家长等方式解决,然后将生字、新词带到课文中通读课文,并找出本课的好词句,想想这些词句好在哪里,最后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加以总结并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从而调动了学生质疑、提问的积极性。

  2.在布置预习作业的过程中,难易结合,充分利用工具书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在使用工具书的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讲,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地指导和督促学生,久而久之,学生良好预习习惯便能养成,自学能力也随之提高,教师在上课时便能更得心应手。

    74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