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

庄宇 224分享

  小学数学作为很多同学头疼的科目,需要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教导,老师除了要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外,还应教会学生如何解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美育教学环境

  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帮助,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师必备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投影等,它们将抽象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形象化,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中体验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美,同时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低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的时候,教师设计的课件为大象在森林中过生日,邀请了许多动物前来参加,让小学生们统计一下都来了哪些动物,哪一种动物来得最多、哪一种最少。这样一来,统计的知识就渗透在这种环境中。

  小学数学教师对这样的情景加以设计,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再通过多媒体技术融合声音和视频动画等富有美感的形式展示给小学生。小学生的感官都参与到了学习中,不仅充分体验到了数学中的美,对数学学习充满了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学到了数学知识。把学生带入到新颖的数学情境,感悟数学之美,是小学数学课堂美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激发小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展现出数学之美。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课堂需要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美育教学的目标。首先,教师自身要为学生树立一种美的形象。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有模仿老师的习惯。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得让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朴素整洁,活泼开朗和热情大方。给小学生们树立勇敢、善良、文雅的教师形象,用自身的热情感染小学生,让他们热爱生活,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的美。其次,富有审美的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传达更多的美育思想,激发学生内心的审美潜力,让学生在体验审美和享受审美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最后,数学学科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教学素材,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美学元素。教师通过自身对中外著名数学家的学习以及相应数学知识背景的了解,首先感悟其中的数学之美。然后再将自己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小学生,激发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勇于探索、不怕挫折的信心。小学数学课堂的美育教学就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榜样来激发学生们的审美潜力和学习热情。只有小学生爱上了数学学习,才会在教师的带领下发现数学巨大的魅力。

  二、开展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之美

  由于小学生的年纪普遍偏小,导致无法深入欣赏数学之美,一般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审美。当他们看到鲜花的绽放只是能感受到花的颜色和姿态的美丽,而对生命之美和结构之美很难感受到。这时,教师就需要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背后的美,尤其是联系到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吸引小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神奇七巧板》时,教师首先为学生演示几种简单的图案组合,让小学生粗略认识到一些复杂的图案可以由几个简单的图形拼接而成。反之,一些简单的图形经过大脑的思考又可以组合成美观的新图案。然后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用七巧板组合出一些图案,例如,拼一只小兔子,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拿到讲台上让全班同学欣赏。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感受数学之美,可以达到美育教学效果。

  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小学数学的美育教学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轻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例如,在让学生了解记数数字0,1,2,3,4,5,6,7,8,9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数值含义的时候,这十个数字不同的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1+2=3,教师可以用学生们获得小红花的数量做例子,小红和小明这个学期所得的小红花数相同,但因为这个星期小红帮助同学做卫生,老师要多奖励小红2朵小红花。最后小红的红花数量比小明多。教师这样做既能对小学生们传授数学加减法的运用,还能将其与美育教学融合,让小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用心学习才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美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意识,并帮助小学生学会使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这个要求充分强调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带到生活中,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寻找数学学习中的美,进行完善的美育教学。在我们的生活中,造型各异的建筑物都是经过复杂的数学计算才能完成的、自然界中的许多景观也都呈现出规律的几何图形。因此,通过实践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学习的热情,一方面感知外界事物的审美,另一方面激发联想能力,提升审美能力。

  三、进一步强化学生和教师的审美意识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有所接触,经过这个阶段的接触会形成一些对数学美的认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这个条件,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不断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并进行强化训练。增加他们的爱美之心,让小学数学课堂变成审美练习的辅助课堂。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充分利用审美活动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7的认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们的美育学习进行设计,为学生们讲一个故事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在一块漂亮的大蛋糕上面,插了7根蜡烛,然后用多媒体为学生们播放一个小朋友在唱《生日快乐歌》的动画。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你们谁认识动画里的这个小朋友啊?他在干什么啊?富有趣味的画面吸引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主动去数蛋糕上的蜡烛,观察动画片。这样的课堂学习氛围对小学生们的审美意识能够起到有效的培养作用,同时也将数学知识传授给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小学生们的反应,根据小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除了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师审美意识也需要得到提升训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同时又是一门科学语言,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在数学课堂上,丰富生动的美育教学活动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会让课堂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高效。因此,教师需要加深研究和运用规范的数学语言,避免出现口语化的词语和口误。同时,在提问环节和总结阶段,一定要简明扼要,讲课的语速要适中,在讲课过程中仔细观察小学生们有没有跟上教师的思路。其次,小学生的好奇心导致他们对精美的教具具有较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加强审美意识后,制作出小学生们喜爱的教具,是实现美育教学目标的一个手段。数学计算法则和公式的学习过程能够锻炼小学生的逻辑能力,通过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框架,让学生们体验到数学逻辑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美育教学能力和审美意识。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

  策略一:认真审题,理清思路。

  正确深入地审题就等于做对了一半。教师必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条件是否齐全?还缺哪些条件?

  策略二:画图、列表帮助分析。

  画图可以帮助学生列举所有的情况,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目内容,能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学生能迅速地搜寻到解题的途径。

  小学低年级可用一些符号画图,帮助分析题意。如“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面数,小红是第五个,从后面数小红是第四个,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对于此类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用任意符号代替小朋友,如□、○、☆、△等,让学生画一画,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解题中多用线段图示法。像行程问题、分数应用题等等,很多题目都适合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示法是将应用题内在关系表象化、直观化、是对学生已浓缩的文字进行符号化。长期训练能极大地简化、加速思维过程。

  列表可以帮助学生整理信息,进行推理,帮助学生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寻找规律。如很多逻辑推理问题适用此法分析。

  有一些问题,按常规方法求解比较麻烦,但如果将问题看作一个整体,这样解题效果特好。

  策略三:化零为整。

  例:李林喝了一杯牛奶的一半,然后加满水又喝了一杯的一半,再倒满水后又喝了半杯,又加满水,最后把一杯都喝了,李林喝的牛奶多还是水多?

  思路点拨:此题若按常规方法分步算出李林每次“喝”的牛奶和水的量很麻烦,不妨采用整体思维方法,换个角度,从“倒”的角度来考虑:李林前后喝了四次,牛奶正好喝了一杯,与此同时,三次所倒的水共1(杯),也全部喝完,故结论是李林喝的水和牛奶一样多。

  策略四:连估带猜。

  例:五位老人的年龄互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比年龄最小的大6岁。已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85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是多少岁?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我们先估计年龄最大的老人的岁数在87~90岁之间。

  若最大的为87岁,则最小的为81岁,由“年龄互不相同”可知,其他三个老人最多分别为86岁、85岁、84岁。但如果是这样,五人的平均年龄不足“85岁”,所以最大的老人一定比87岁大。

  若最大的老人为89岁,则最小的为83岁,其余3人岁数至少分别是84岁、85岁、86岁。但如是这样的情况,五人的平均年龄超过“85岁”,所以岁数最大的老人应比89岁小。

  这样的话,年龄最大的老人应该是88岁。

  策略五:巧妙设数。

  例:水果店有甲乙丙三种水果,梅梅所带的钱如果买甲种水果刚好可以买4千克,如果买乙种水果,正好可以买6千克,如果买丙种水果则可买12千克。梅梅决定三种水果买一样多,那么她带的钱能买三种水果各多少千克?

  思路点拨:题中梅梅所带的钱及三种水果的单价都不知,使得问题变得复杂化了,我们可以设梅梅带了12元,那么问题就简单多了。12元钱能分别买4千克甲种水果、6千克乙种水果、12千克丙种水果,那么甲、乙、丙三种水果每千克分别为3元、2元、1元,显然,梅梅买三种一样的水果,能各买12÷(3+2+1)=2(千克)

  策略六:变换角度。

  有些问题,若顺着所求的问题去苦思冥想,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得解。这时如果我们变化一下分析思考的角度,就会感到“眼前猛然一亮”,从而巧妙获解。

  例:在1~111这些自然数中,既不是5的倍数,又不是7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思路点拨:我们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想,在这111个自然数中,5和7的倍数共有多少个,除去这些数,不正是问题的答案吗?

  有些问题,涉及的某一数量反复多次地变化,若按一般由先到后的变化顺序去分析解答,往往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会钻入牛角尖而无法回头。怎样解答这类问题呢?有一个

  巧妙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和结果入手“倒着”去推算。

  例如:一条小虫,由幼体长到成虫,每天长一倍。10天能长到10厘米。那么,它长到2.5厘米时,长了多少天?

  策略七:学会反思,总结方法。

  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回过头来认真地再做一番思考。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只要能做对答案就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从来不加以反思和总结,错过了归纳数学思想方法,感悟由经验上升到规律,以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解题思路狭窄,思维的灵活性必得不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题方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教师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解题后,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反思,如:想想这道题是怎样做出来的,回忆一下你思考的全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如果有,哪种方法更好?是否能变换成另一种形式等等,帮助学生进行反思。

    725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