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要怎么教

庄宇 224分享

  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学体载之一,诗歌语言和谐精练,节奏鲜明,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将社会生活集中地反映出来,在小学阶段进行诗歌教育,有助于培养其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与道德修养,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能够继承并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中的诗歌教学方法

  一、课前有备“预”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这些都说明预习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性。古典诗词语言含蓄、凝练,不比现代文的直白,加之写作时代久远,写的是古代的事,寄寓的是古人的情,因此课前的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古典诗词特点,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探究,我们认为预习可采用以下方法:

  (1)“解题法”:就是从理解题意入手,去掌握文章的内容。

  (2)“链接作者、背景资料法”:可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源与学案》等书籍,可利用网络检索来完成。

  (3)“查词法”:对古诗中的关键词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进行查阅、理解、推敲、咀嚼。

  (4)“类比法”:把同一作者的不同古诗,不同作者的相同体裁的古诗进行对比阅读。

  本次研讨活动中,来自大王的刘娟老师和来自玉蝉的张茹老师就《秋浦歌》和《悯农》这两首古诗都在课前向学生提出了预习的具体要求,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开篇充分“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对“读”的作用的经典诠释。“读”也是历经千年而生命力不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古典诗词具有“温柔敦厚”之美,大多讲究押韵,句句押或隔句押。这一特点体现在朗读上就表现为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且韵味十足。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去感悟古诗词的音乐美,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

  研课中大刘娟和张茹两位教师在“读”这个环节更是精心构思,潜心布局。通过自读、范读、个人展示读、师生合作读、划节奏读、带动作读等丰富的方式,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准了字音、抑扬顿挫地读准了节奏、饶有兴味地读出了语气和语势。学生在多形式、多层次的读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诗文的感知,激发了深层次学习的热情。

  三、诗意大致“解”

  为了摒弃古诗教学“字字落实”,进行翻译的教法,真正体现“诗意的诗词,诗意的求解”,我们把小学高段了解诗文内容这一环节的目标定位为大致、粗略的“解”。在设计和执教中,两位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导引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解。比如张茹老师采用让学生结合预习、结合注解、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先弄清字词意思,再大致说说句子的意思,最后整体描述一下诗文大意。而刘娟老师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考虑到每一位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她还设置了语言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在体验中用对话去解释诗意。学习《秋浦歌》,她设置了这样的情景:“被流放秋浦内心苦闷、惆怅的李白,晚上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远远的他看见 ,于是他加快步伐走近现场,又见那 。在这明月朗照的夜晚,辛勤劳作的赧郎们个个 ,他们一边 一边 ,那高亢的劳动号子 。”

  总之,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不宜深究,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个大概理解即可。力戒把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肢解的支离破碎。

  四、诗情细细“品”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古诗词更是胜在意境。引导学生去细读、体悟古诗词的意境,这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研磨的两节课中刘娟老师侧重于“品词析句”法来突破难点,而张茹老师则采用“想象、联想法”来披文入情。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则是诗歌的灵魂,是体现诗情的关键所在。如李白《秋浦歌》中“赧郎明月夜”里的“赧郎”、“明”,“歌曲动寒川” 里的“动”,在教学中,刘娟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并体会这些“诗眼”,进行拓展和联想,由点及面地、循序渐进地领悟作者心中那丰富的情意。

  学生们往往因见识和积累的限制,对诗词的意境体会得不够深入,说得也不够详细。张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古诗词诗画不分家的特点,着重引导学生借助画面,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五、诗文朗朗“背”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大量地背诵古诗是继承这笔财富的好办法。背诵得越多,获益就越大。大量地背诵古诗.可以使学生产生语感,从而揣摩出古诗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并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去。所以我们把当堂背诵作为古诗文教学的一个环节来对待。虽然背诵是枯燥、恼人的事,但是有了前面的朗读、理解、感悟的铺垫,已经把背诵化难为易了,此时的背诵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两位老师执教的课堂上,我们也真切的看到,学生背得很轻松、很熟练。

  六、课后多方“拓”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毕业生在毕业时至少要会背诵150首古诗文。”它启示了我们:古诗词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拓展环节应该是古诗词课堂教学袅袅不尽的余音。

  两位老师在课尾分别引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了如下拓展:

  (1)拓展两位作者的其他同题诗词作品。诗人在写作时,往往会就同一个题目写下一组诗,这些组诗也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好材料。如李白的《秋浦歌》就有17首,李绅的《悯农》有两首,其他的可以让学生略读自学。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

  (2)围绕主题进行拓展。面对同一轮明月,多少诗人写下了相同的心中情,这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我们的古典诗词宝库里比比皆是,非常有利于教师能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同构拓展。 比如学了李绅的《悯农》,我们会自然的想到宋代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让学生把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边读边比较:他们的异同之处是什么?像这种将内容相似、格调相同的不同作者的诗词联系起来,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数量上成倍地增长,加强学生对祖国古诗词的心思感受,而且能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触类旁通,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方法

  一、重视古诗“背景”的价值,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境

  任何一首古诗,都有及其丰富的“背景”资源:诗人的生活经历与创作历程;与古诗密切相关的创作故事;古诗涉及的相关典故、传说;诗人的相关诗作;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风格等等。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古诗的“背景”,体验古诗的内容、情感、思想。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古诗中去,去领略古诗所表达的奇妙意境。

  如刘老师执教的《静夜思》一诗,诗人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诗人为什么会望月思乡?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刘老师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事迹,使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联想到了李白自从十几岁离开家乡后从来没有回过家,每当看到月亮就想到自己的家乡,谁都有童年,谁都有家,他一辈子都漂泊异乡,这一点也充分证实了当时他非常想念家乡;了解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二、在吟诵中把握感情的脉络,体悟作品的意境。

  吟诵是古代已有之并被历史确证为行之有效的一种学习古典诗词的方法。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吟诵的价值。确实如此,古典诗词言近旨远,韵味无穷,潜心诵读才可以结合自身的文化积淀细细体悟、层层深入。吟诵古典诗词,从本真意义上而言,是读者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它必须逐层展开,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要朗读正音。读准字音,才能把握诗歌的用韵,体会迭韵、转韵对诗歌语言的影响,才能体会诗歌的音乐性。朗读中正音应是学生还没有进入意境前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而吟诵是一种介于读和唱之间的“读书”的办法,有人亦称之为“唱读”、“美读”。

  其次要掌握诗歌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和韵律的,只有出声地读才能读出节奏和韵律感。从读的节奏和韵律上,可以考察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古诗词的平仄相对的音律美,决定它的吟诵具有节奏性。节奏的起伏,指的是由平仄声组成的音乐节奏关系,也是对音节而言的,琅琅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三、语文教师要苦练吟诵技能

  如何让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吟诵方法,不断提高诵读水平呢?最关键的一条,乃是语文教师要苦练吟诵的“内功”,深谙个中滋味,达到较高的水准。看三位老师的课堂上,她尽情吟诵,她出口成章,她旁征博引,这显示了她高深的底蕴和博学。三位老师吟诵的旋律是那么的优美,整堂课中孩子情绪高涨,从头至尾的大部分时间在吟诵着那些诗词,孩子们或拍手或晃头,手舞之足蹈之,整堂课充满着无数的欢乐和趣味。如此,则必定能够引领学生走向诵读的教学高地。

    728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