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诗歌要怎么提高教学效率

庄宇 224分享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就是诗歌教学,我国的诗歌文化灿烂悠久,不同年代的诗歌不仅蕴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还体现了诗人的历史背景与社会背景。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博取名篇。

  我国的诗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多个朝代交替而经久不衰,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诗歌均是古人所传颂的经典诗歌,涉及送别诗、思想诗、讽刺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丰富多样的题材,学生通过了解不同题材的诗作,能够充分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所蕴含的魅力。虽然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诗歌本身感情丰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读、了解后仿佛融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体会诗中透出的美感。

  2.图文结合,方便理解。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获取认知时通常需要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十分常见,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诗歌内容,基本上每首诗歌都有预期相配的插图。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其快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含义。例如,《江雪》(柳宗元)一文中就配有栩栩如生的插图,学生们目睹大雪虽已下完,但是却覆盖了万物,所有生物的踪迹都灭绝了,自然就理解了诗文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而只有一只孤舟停留在江面上,一个人在上面独自垂钓的画面则让人联想到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单从文字中难以发现的诗人悲凉与孤寂的心情。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大部分诗歌都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如《村居》(高鼎)描写了放学后孩子们在村旁放风筝的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先交代了季节和天气,并描写了村子的美丽景色,贴近自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则与生活相贴近,学生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在愉快地玩耍,通过自读自悟产生联想,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策略

  1.全面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诗歌虽然精短,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每一首诗歌几乎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心情等,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平时的生活方式与诗人有着天壤之别,若对于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缺乏了解,那么深入理解诗歌就会具有很大难度,更加无法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题材等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讲解《示儿》(陆游)时,诗文不仅是绝笔,而且还是诗人的遗嘱。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诗人有感而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是他唯一的遗憾,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对儿子的叮嘱:“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国家统一的日子,诗人对国家深厚的爱很容易感染读者,使人感慨万千。教师在讲解前首先介绍诗歌的题材、背景和作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介绍有关背景资料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引入方法,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又如,教授《赠汪伦》时,首先介绍汪伦的资料,接着介绍其和李白间的渊源以及汪伦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最后再引入诗歌,学生自然会感到情趣盎然,体会到二人间深厚的友谊。

  2.多感并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相比,诗歌似乎已经过于“古老”,而且语言比较精练,“文约而意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开始还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诗歌的兴趣,处于暂时抑制大脑皮层的状态。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灵活教学,细心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心理的辩护,通过想画面、配音乐、赏图片、放录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维持,并激发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春夜喜雨》(杜甫)时,学生大致了解诗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诗中哪些风景的画面最为优美,待其表达完意见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风景录像,并配上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   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诗文中所配的插图,使学生对诗中的美景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充分培养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游园不值》时,教师首先要学生欣赏插图,鼓励学生描述插图内容,自己构思一个完整的小故事。画面中主人家满园的景色透出机气勃勃的春天的气息,可能唯恐满园春色被客人破坏,所以主人才久久不开门,但还是无法阻止客人欣赏这美丽的景色,看,墙外有一只伸出的红杏呢!此时再介绍诗文,学生自然很快就能理解,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3.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节奏感强,语言简练,感情丰富,因此我国自古以来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诵读,学生反复、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可以把握诗歌的形式、韵律和语言,逐渐将诗歌语言向自己的语言进行转换,仿佛身临其境。而融入诗歌的情境后,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就不再是单纯地识记词句,而是对诗歌意境加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诵读不同的诗歌时,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做出变化,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例如,当诗歌主要是写人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诗中描写的人物出发和思考,感受诗中情感;当诗歌主要是叙事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握诗人记事记人的技巧;当诗歌主要是描写景色时,应要求学生在体会美好的景物之外,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情景。

  除了引导学生融入诗歌情境,理解意境与情感之外,通读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技巧,学生对关键词语进行反复诵读后,对于全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描写新绿的春日美景外,还抒发了诗人深深的乡愁;“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则将活泼调皮、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小儿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应多引导学生诵读这一类的语句。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一、利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 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低年级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华山》《悯农》《静夜思》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悯农》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 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

  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饭菜随手扔到垃圾桶里;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禾苗……看到生活中鲜活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羞愧,有的学生愤怒。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将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诗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或提问征答等。

  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增添趣味,加深对古诗的记忆。

    7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