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庄宇 224分享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打好基础,掌握答题技巧,特别是应用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了。这里跟大家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一、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小学生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消除小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心理障碍,就要把数学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通过将现行教材中枯燥的应用题还原为取之于小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第一册在教学“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应用题”这一课内容时,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意思,“左边有3个苹果,右边有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是图上直观的图意。这时我就让小学生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有的小学生这样说:“妈妈先买了3个苹果,又买了4个苹果,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时小学生发言就勇跃了,有的说“弟弟拿了3个苹果,哥哥拿了4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等等。这样,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同时又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 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培养小学生数学能力

  应用题之所以难学,问题本身比较复杂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更多的是解题思路缺乏应有的训练,使许多小学生感到问题无从下手,不知道怎样去想,从何处开始去想,所以我们要重视小学生解题思路的训练,找到觖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觖题的能力。而小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首先,要多读题,通过读题,使小学生理解题中的情节和事理,知道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然后让低年级小学生知道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知道问题和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通过分析、综合,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1.看图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2.提问题的练习; 3.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及早培养训练4.看图编习题; 5.发散思维训练;6.对比训练等针对性的训练。人们是借助语言来思维的。教师就要要求小学生将外部动作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思维活动,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这个特点,用内部言语进行思维的过程,使小学生解题思路过程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小学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是培养小学生解应用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 早期铺垫, 适当渗透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应用题的启蒙教学就应该在平时数学教学中对应用题进行适当的渗透,早期铺垫。一年级的应用题要从看图说话和看图计算→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文字应用题的过度。我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

  1、 早期孕伏。看图写算式和看图说话。这个阶段,教师要善于诱导,循序渐进。例如:老师问:“8可以分成3和几?”很多学生都回答:“ 5” 。这时我就要求小学生把话说完整:“8可以分成3和 5” ,请小学生说一说。从简单说话开始准备,训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然后再逐步训练小学生说两句话、三句话。例如:我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时,出示主题,先让小学生说说图上的主要意思: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在拎水。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小学生把话说完整:有3个小朋友在浇花,有2个小朋友拎着水走过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让小学生说一说,但有很多小学生在说第三句话时会这样说;“一共有5个小朋友。”,这时就要小学生多跟教师说几遍正确的说法,让小学生逐步熟悉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准备阶段,就是在教学图画表示的应用题时开始准备。

  先让学生说说这张图他们的怎样理解的,然后教师帮小学生理解题意并了解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求什么.再让小学生叙述完整:“左边有4个圆,右边有1个圆,一共有几个圆?”初步孕伏简单应用题的结构,有效培养了小学生收集有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小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含义确定应用题计算的方法,然后列式计算,以培养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3、过渡阶段。就是教学有图有文字的应用题。要引导小学生懂得“已知条件”和“问题 ”等数学术语,进一步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并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并系,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为以后学习文字应用题打好基础。

  四、学会审题,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

  应用题教学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首要前提就是要理解题意,即审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掌握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弄清题中给的是哪些条件?要求的是哪些问题是什么?让小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题中的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已知数量,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之间的关系。应用题教学应加强分析数量关系这一环节,要重视教给小学生联系实际,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算式,把应用题中叙述的情节语言转换成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把自己的想象加入到应用题情节中,去理解。例如:鸡有11只,其中母鸡有5只,公母有多少只?让小学生先想一想,再小学生理解“鸡”包含公鸡和母鸡,要求公鸡有多少只,就要从一共有的11只鸡里去掉母鸡5只,剩下的就是公鸡的只数,所以是用减法计算,11-5=6。又如:15枝铅笔,卖出一些后,还剩7枝,卖出了多少枝?象这样的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讲是逆向思维,比较难理解。教学时,让小学生多读题,说说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求的是什么?问的是卖出多少?就要从一共15枝中,去掉卖剩下的7枝,就是要15里面减去7,算式是15-7=8。这样教学使小学生对应用题的题意理解比较清楚,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也明确,掌握了一类问题的分析思路,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小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使小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解复杂应用题打下基础。

  五、重视操作活动,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小学生充分利用想、摆、画、说等方法,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两数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小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丰富小学生的表现,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了解。画一画,摆一摆,让小学生体会到“同样多”的部分,体会到较大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和较小数一样多,另一部分是比较小数多出来的,这样就为学习相差关系应用题作了铺垫,为解答思路打下基础。

  六、帮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习惯

  在低年级开始应用题教学时就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应用题,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检查和写好答案的习惯。

  在教学中,有的小学生不重视写答案,问问他,他的想法是对的,但答案不对。其实,答案实际上是很重要,是一件事情的结束。我们做事要有好的开端,也得有好的结果,那才是一件完整的事。不仅要使小学生重视检查,还要让小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技巧

  一、结合实际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差,准确地说是他们对应用题文字叙述的理解力差,就是读不懂题,导致读完应用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或者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把应用题的情景思维注入到实践中去思考。例如,在教用钱买东西这一类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被题目中的数字所迷惑,脱离实际去想,把题目理解得一塌糊涂。其实用钱买东西,是最常见的事情,但当把这一幕买东西的情景叙述成应用题时,学生往往会完全脱离买东西这一现实情景,只是题目中的数字在脑海里打圈圈。如果能把实际情景与应用题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把应用题解答出来。例如,第四册数学中有这样一类题目:小诗拿5元去1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钢笔2元一支,练习本3角一本,售货应找回多少钱?此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一看题目就感到难做。我讲课前,布置学生用5元把题目中的文具买回学校用,在讲课时结合实践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会把实际情景与题目叙述的情景联系起来想,他们会知道“1”支钢笔的“1”字不需要列入算式计算,这时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题目解答出来:3×5=15角=1元5角(买练习本用的钱),2元+1元5角=3元5角(买钢笔和买练习本总共用的钱),5元-3元5角=1元5角(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二、根据应用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应用题虽说是题目变化多端,种类繁杂,但大多还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在答题时会少走弯路,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下面介绍几种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

  1.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就是从题目的问题入手,逐步推得需知条件,直至均为已知条件为止。综合法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入手,逐步推得可求什么,直至得出题中问题为止。例如,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去时每小时速度是45千米,4小时到达乙地,回来时比去时每小时多走15千米,回来时用了几小时?这时就可用分析法:回来的时间=回来的路程÷回来的速度,回来得路程=去时的路程=去时速度×去时的时间,回来的速度=去时速度+每小时多走的,就可从问题推导到已知条件,也可用综合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可综合运用,由条件向问题或由问题向条件或同时进行,这样就较容易找到解题的方法。

  2.方程法

  方程法有助于学生顺向思维,寻找等量关系、理清思路,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灵活选用方法解题。例如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这条路的1/3,第二周修这条路的1/4,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这条路有多少千米?这道题用算术方法找分率对应的具体量就比较难找,如果用方程找出等量关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就易于接受。在用方程解应用题时让学生尝试列出不同的方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等量关系,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较,从中找出简便解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图示方法

  图示方法是通过画简单的示意图来揭示问题的实质,显示数量关系的一种策略。常用的有线段图、几何形体的切割等。例如,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运用图示可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形象,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明了。画8个圆表示全是鸡,圆上画两个线段表示鸡脚(式子为2×8=16),与题意相比少了十只脚(26-16=10),因为每只鸡兔相差两只脚(4-2=2),在圆上再画两条线表示兔子就要画五个圆(10÷2=5),这种简单示意图与算术方法相结合使问题更直观化,更易于理解。

  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尤其是数学应用题,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大至天文、地理、环保问题、生态平衡问题,小至利率计算、商品买卖……均可在数学中找到其应用的踪影。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中的应用题则是生活在数学中的体现,它是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应用题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比如,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或者在表述方式上实现生活化,如改过去应用题“纯文字化”的表述模式,有机地将表格、漫画、情境图、数据单等引进应用题教学。

    相关文章

    7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