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书奇 1172分享

  很多时候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遇到困难不知道怎样去接受和面对,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提高孩子对抗挫折的能力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三步骤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

  1、尊重孩子个别差异

  抗压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输不起,是现代孩子的通病。如果您家宝贝,属于“不能赢就不玩”的不妥协型,也就是坚持度高,非赢不可的幼儿,父母千万别再煽风点火、顺势要求“好,还要更好”。更不能让孩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更需要有一些输的惨痛经验,才能体会“赢”是怎么回事。

  若您家宝贝属于既期待又害怕受伤害的怕输型,父母则应多鼓励,最好的办法是先把标准降低一些,在遇到困难时,要温和地坚持,鼓励孩子完成任务,循序渐进,一旦有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会更愿意做出努力,并渐渐体会不轻言放弃的美好感受。

  2、给孩子面对挫折的勇气

  父母总认为让年幼的宝宝经历挫折太早,因此,当宝贝遭遇挫败时,父母先心疼不已了,他们要么为宝宝的挫败找理由,要么尽力帮宝宝弥补或过分地哄骗,并小心呵护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败。这样做,不能让孩子了解到真正成功的意义与失败的价值,也不能帮助孩子学习面对失败及成功,而这些却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功课。

  给予孩子面对失败的勇气,让他跌倒了能够再爬起来,在成功时,也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

  3、反思成功与失败的定义

  孩子输不起,或不能面对失败结果的反应,也许出自于成人对失败、成功所赋予的定义。成功是否一定要赢过别人才算赢呢?

  父母要将成功的含义,以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成功是把一件事情尽心尽力地完成,而非把别人打败。让孩子明白,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奖赏,而不一定需要外在的肯定。

  同时,也让孩子明白,失败可能仅仅是未能达成预设的目标,但是,失败有时会让我们获得更多。

  经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让他们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败的时候。不要总是觉得孩子小,和孩子讨论自己处理失败的方式及心路历程,会让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与失败的意义。

  培养孩子逆商的四大原则

  一、走出“心理舒适区”

  现代家庭往往是大人围绕孩子转,过分宠爱导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变差。家中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深陷“心理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家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应变能力差。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建立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孩子建立团队意识,鼓励参加集体活动,灌输“我是团队一份子”、“重在参与”等心态,而不是“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之类的消极想法。

  二、相信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你认定会发生的事情,总会再三发生,因为你相信,它才会发生。比如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成天担心他会摔倒,就会在言行举止中无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可能跌倒”的信息,那么孩子就可能总会跌倒的。如果家长换一种思路,给孩子灌输“妈妈相信你不会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顺利学会走路。再进一步说,家长不可能为孩子撑一辈子“保护伞”,所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自己学会坚强。孩子跌倒了不要赶紧去抱起来,或许孩子原本没那么委屈,可家长一抱反而让他变委屈。家长要鼓励孩子站起来继续走,让孩子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来,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而不是退缩。

  三、正向疏导情绪

  孩子在两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将所有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3岁后的孩子与同伴交往增多,又学会了争强好胜。若家长没能正确引导,往往就会在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时大发雷霆。可以说,“输不起”有时源于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此,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共情”,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共情又称同理心,是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派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具体做起来,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可能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其次,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状态,给予理解和认同。当然,这不等于坏行为也可以被接受,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养成好习惯。

  四、延迟满足

  孩子有“不愿输”、“不想输”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输”或者“输不起”却容易使其养成偏执型人格,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与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并好好去体验即可。具体做起来,家长要善用“延迟满足”,别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等待”的意义。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一种能够与困难和平共处、同时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为独立的、会合作的人。

  孩子蛋壳心理的原因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

  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这也是造成“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很多家长在小时候吃过苦,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尝到那样的滋味,总是为孩子计划美好的胜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娇惯、纵容是产生这样心理的直接原因。

  例子: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摔倒后,父母一步上去扶起,极尽的心疼,其实孩子没事大事,只是父母过分的紧张,加重了孩子的“蛋壳心理”。

  二、等待帮助、等待安慰。

  孩子遇到困难,不会直面的接受困难,解决困难,而是下意识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和安慰。越等待越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勇气,一点点的心理越来越“虚弱”。

  一个人如果受不了委屈、挫折、害怕面对困难,就不可能面对激列的竞争。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爱。

  三、制造“困难”是锻炼孩子心理。

  怎么样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怎么样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自信呢?这就需要让孩子熟练的接受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妨为孩子设置几个“管卡”,指导孩子一步步的进步,父母可以作为孩子的坚强的后盾,但不能替孩子解决问题。

  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的,要接受别人的拒绝,以便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热门标签

    43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