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应该怎么做

书奇 1172分享

  大部分人都存在从众心理,这是帮助他们融入群体的方法之一。但是孩子很容易因为缺乏主见而自信,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盲目从众,模仿不良行为。那么该怎么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呢?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如何改变孩子的从众心理

  1、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总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和可能达到的成就估计很肤浅,不稳定,完全从属于别人的评价。因此,做父母的要以肯定的语言评价孩子的各方面的表现,切忌以怀疑或否定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如“你看×××做得多好”,“你看×××穿的衣服多好看”等。这很容易使孩子怀疑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导致孩子要向别人看齐,加重了孩子的从众心理。

  父母要不断丰富孩子的知识,从各方面提高他的能力;创造条件,使孩子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对他做的事情,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他对自己的认识,从而相信自己的力量。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孩子年龄小,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他们主要是按自己喜爱和厌恶的情绪来判断人物和事物的是与非。孩子模仿性强,控制能力差,往往不分好坏,看别人怎样,自己就跟着别人学,难免会有些不当的言行。对此,家长既不能忽视也不可羞辱惩罚。恰当的做法是耐心地正面诱导、纠正,使孩子通过成人对其行为、言语的评价,逐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孩子听见某些人说了脏话,于是就跟着学,这时父母需要解释清楚,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不文明,不要学说等。这样屡经疏导,幼儿便不至因从众心理而仿学不良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有了自信心,又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做事就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盲目地随从别人。关注孩子从众心理的种种消极表现并引导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对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着重要意义。

  几种常见的小学生从众心理和行为

  1.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从众。

  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只要有一个人说出答案,不管对错,马上就有学生毫不迟疑地重复。如果老师有意地追问一句:这样对吗?又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说不对。这种不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盲目从众的情况,严重干扰了教师利用提问达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2.活动中学生的表现从众。

  在有组织的班集体活动或自发的小组活动中,经常有学生为了能参与其中并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压制自己的主观意愿,心甘情愿地跟在别人后面,接受别人的指挥,甚至对别人的一些错误要求也会照做不误。

  3.交往中学生的语言从众。

  孩子们碰到一起,在交往中运用的语言也常会相互影响,一些具有号召力的学生的新奇、有趣甚至粗鲁的语言都可能成为大家模仿的内容,什么哇噻、帅呆了、酷毙了、去死吧等,会时常从小学生口中蹦出。

  小学生从众心理的根源探析

  1.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和行为。

  那些学习成绩不好、活动能力偏低的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长期一次次的负面评价下,不仅学习、生活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还会陷入别人学习好、能力强,只要与他们保持一致就不会犯错误的认识误区。因此,为了少挨批评,他们只有选择“人云亦云”,即使有时已经看出其他同学的错误,他也会因不自信而不敢大胆地表达出来,在内心保留自己的想法,却表面从众。

  2.集体规范压力过重,容易使学生产生从众心理。

  学生在集体中学习生活,必然要遵守既定的行为准则和角色规范。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规范会产生一种压力,使得一些独立性不强的学生为了避免偏离群体而失去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更为了消除自己被群体孤立后的恐惧心理,只得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紧跟或参照他人方式行事,并无条件地遵从群体的规范,在从众中获得暂时的心理满足。

  3.迫于一时情景,学生会产生从众心理。

  在特别的情景或特定的场合下,缺乏一定判断力的小学生极易出现从众行为。如有一次我们教室内一扇窗户的插销坏了,有5个男生爬了窗户,追究下来竟然有个同学很委屈地说是跟着班委干的,他还说知道这样不对,可看到张××(学习委员)也做了,就以为没事。这就是典型的因缺乏判断力而产生的不良从众行为。

    热门标签

    46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