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效提升孩子抗压能力

书奇 1172分享

  一个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经历过大的挫折。面对挫折、摆脱困境时的反应能力要从小培养。心理成熟度低的孩子,因为难适应环境,会比较难处理面对的挫折。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宝宝适当的成熟起来,提高抗压能力呢?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提升孩子抗压能力方法

  方法一:给孩子下任务,让孩子吃点苦

  给孩子的任务并不一定要是他们完全没法完成或者胜任的任务,而是在孩子能力范围里可以做得很好甚至有所创造和突破的任务,比如说规定孩子在既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让孩子策划一个旅行,让孩子养成一个习惯等。让孩子懂得,要想得到一个东西或达到一个目标必须学会自己去争取、去努力、谋算。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孩子如果自私、怕苦、任性将无法完成自己的计划,鼓励孩子讲出对执行过程的感受,及时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让孩子相信在家庭里父母对他的信任是永恒的,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或理由的。

  家长应注意,不要主动打击孩子、抹杀孩子的自信心,这不是在培养抗压能力。家很脏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逐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面对。

  方法二、教孩子学会等待,提升自信

  面对逆境最好的抗压武器是坦然面对、静心等待。著名的“延时”试验就用漫长的时间证明了能够等待的哈子未来必将是不一样的。因此,抗压的一大能力就是学会等待。家长要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学会等待,,比如孩子要喝奶时要等奶凉了才不会被烫到,要等到圣诞节才能看到圣诞礼物。

  孩子有期盼但能够等待,这个过程也带动了自信心的上升,有足够的自信才会确定自己的等待是有价值的,等待后的收获能大大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家长想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关键是要信任和放手,就算孩子失败了,做错了家长也是积极的帮助、鼓励,用平静的心态面对,告诉孩子失败不算什么,过程最重要,和孩子一起不断总结失败的过程就一定能最终成功,孩子潜移默化的就拥有十足的自信。

  方法三:教孩子学会原谅,正确面对失败

  原谅也是一种美德,能够原谅别人的人是豁达大气的人,能够原谅自己的人就会少钻牛角尖,可以说懂得原谅是人类一个巨大的潜在能量。孩子是纯真的,所以也是最容不下沙子的,往往不自觉的会扩大他人的缺点,有些孩子也会扩大自己的缺点,这时候教孩子学会原谅非常终于好。大度的人人生才是智慧的。

  同样,每个人都会面临失败,所以怎么理解失败很重要,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不算失败,自己才是完全能够打败自己,让自己感受失败的人。孩子钻牛角尖时,家长应该帮助和鼓励孩子寻找原因,让孩子用美好的眼光看待世界,不断面临挑战。

  培养孩子抗压能力过程中最要不得的是家长溺爱孩子而事事包办,这样只会束缚孩子发挥自身潜能。孩子被过分保护或干涉,没有机会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只会逃避问题。

  培养孩子逆商的四大原则

  一、走出“心理舒适区”

  现代家庭往往是大人围绕孩子转,过分宠爱导致孩子抗挫折能力变差。家中舒适的环境让孩子深陷“心理舒适区”(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一旦走出家门,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和人,就会感到不舒适,应变能力差。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触,建立社会交往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孩子建立团队意识,鼓励参加集体活动,灌输“我是团队一份子”、“重在参与”等心态,而不是“那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之类的消极想法。

  二、相信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你认定会发生的事情,总会再三发生,因为你相信,它才会发生。比如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成天担心他会摔倒,就会在言行举止中无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可能跌倒”的信息,那么孩子就可能总会跌倒的。如果家长换一种思路,给孩子灌输“妈妈相信你不会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顺利学会走路。再进一步说,家长不可能为孩子撑一辈子“保护伞”,所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自己学会坚强。孩子跌倒了不要赶紧去抱起来,或许孩子原本没那么委屈,可家长一抱反而让他变委屈。家长要鼓励孩子站起来继续走,让孩子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来,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而不是退缩。

  三、正向疏导情绪

  孩子在两岁左右时,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将所有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3岁后的孩子与同伴交往增多,又学会了争强好胜。若家长没能正确引导,往往就会在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满足时大发雷霆。可以说,“输不起”有时源于不能客观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好。对此,家长要学会跟孩子“共情”,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坏情绪发泄出来。共情又称同理心,是美国著名人本心理学派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概念。具体做起来,首先是倾听,引导孩子把情绪说出来。不要说“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可能会为了“讨好”家长而压抑自己的情绪。其次,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状态,给予理解和认同。当然,这不等于坏行为也可以被接受,在舒缓孩子情绪的同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懂得社会规则,养成好习惯。

  四、延迟满足

  孩子有“不愿输”、“不想输”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输”或者“输不起”却容易使其养成偏执型人格,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与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并好好去体验即可。具体做起来,家长要善用“延迟满足”,别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等待”的意义。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一种能够与困难和平共处、同时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为独立的、会合作的人。

  心理不成熟孩子容易有蛋壳心理

  “蛋壳心理”?你的孩子有吗?家长有听过这样的说法吗?

  这里解释为:是一触即破的脆弱心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特别差,遇到困难不知道怎样去接受和面对,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候,要多注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孩子太过“聪明”明白一些和他年龄不相仿的事情,但心理的年龄却没有一点的增长,这就需要增加心理抗压的能力了。

  有一部分孩子听不得半句不好的话,只能接受别人的赞美;有的孩子外表冷漠高傲,其实内心脆弱、敏感;只能赢,输不起,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偏激,甚至严重到想轻生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蛋壳心理”,脆弱是它的本质。这种心理给孩子成长带来极大的坏处。

  孩子是敏感和脆弱的,他们非常在乎身边的人,比如父母、老师、伙伴对自己的评价。很多时候,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或者在做事时受到一点挫折,便会使他们感觉受到莫大的委屈。

  有的家长不禁问怎么产生这样的心理呢?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导致。

  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这也是造成“蛋壳心理”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很多家长在小时候吃过苦,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尝到那样的滋味,总是为孩子计划美好的胜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娇惯、纵容是产生这样心理的直接原因。

  例子:孩子学习走路的时候,摔倒后,父母一步上去扶起,极尽的心疼,其实孩子没事大事,只是父母过分的紧张,加重了孩子的“蛋壳心理”。

  二、等待帮助、等待安慰。

  孩子遇到困难,不会直面的接受困难,解决困难,而是下意识的等待别人的帮助和安慰。越等待越失去了解决问题的勇气,一点点的心理越来越“虚弱”。

  一个人如果受不了委屈、挫折、害怕面对困难,就不可能面对激列的竞争。安排好孩子的一切,不如教会孩子面对一切,这才是爱。

  三、制造“困难”是锻炼孩子心理。

  怎么样孩子在逆境中成长,怎么样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自信呢?这就需要让孩子熟练的接受困难和挫折,父母不妨为孩子设置几个“管卡”,指导孩子一步步的进步,父母可以作为孩子的坚强的后盾,但不能替孩子解决问题。

  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让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的,要接受别人的拒绝,以便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挫折,都是对孩子承受能力的一次绝好的锻炼机会。

    热门标签

    47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