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学会观察的成长课堂

春燕 1172分享

  编者按:《观察也需教、扶、放!》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从观察的角度出发写出了在观察中最基础的思维方向,不妨来看看吧。

  上次“作文起步营”的文章《你真的会观察吗》发出来以后,有网友说:“不是说观察吗?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的对话。”

  感谢这位网友的关注与细心!我再仔细回看了一下,确实感觉文中对话多,直接说观察的部分较少。怎么回事?偏了吗?

  细细一想,还是觉得我把重心放在对话上是正确的。因为如果只有观察,而没有思维的聚焦与内在的参与,看到的也只是停留于表面的粗浅,留不下印象,走不进作文,更谈不上具体。荣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的曹文轩教授曾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他告诉孩子们:人类看世界有两个动作:一个是“扫视”,另一个是“凝视”。“写不好作文是因为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而只有仔细打量、凝视这个世界,才能发现它的无比丰富和美妙,作文的素材也才取之不尽。

  说得真好!一个“扫视”和“凝视”,就把观察的秘密给说破了。回想那天和乐乐上学路上的“观察之旅”,我确实跟她进行了好几次对话。是在故意为难她吗?不,其实是想通过对话来启迪思维,帮她对事件和现象进行深度的“凝视”,并把观察与平时的生活主动相连走向深入。前前后后,我分别对她说了这样几句:

  1. “你觉得两个姐姐想干嘛?”

  2. “能否猜猜她们俩在说些什么?”

  3. “继续猜,她们之间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

  4. “说说看,你觉得阿姨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来做美容呢?”

  5. “今天的发现有意思吗?到学校之后,给小伙伴分享分享吧!他们一定会喜欢的!”

  看到这几个问题排成一串儿,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么多的追问,会不会牵引太多,控制太狠,使孩子缺乏观察的灵动与自主?

  老实说,这个问题带给我的思考更多了。其实平等、尊重、自由、民主,都是日常陪伴孩子过程中我非常看重的,但今天我的话确实有些多。该说,还是不该说?该问,还是不该问?思量很久,我觉得这样的交流很有价值。

  第一个问题

  我试着引导女儿把观察的范围扩大,从一个人扩展到多个人。

  第二个问题

  引导她细致观察两个女生的反应,把前后两组观察对象给联系起来。

  第三个问题

  将观察由表面的看到引向内在的想法。

  第四个问题

  把观察从别人引向自己,并链接起日常生活的点滴。

  第五个问题

  帮孩子总结今天的观察发现,让她感受到观察的乐趣——让生活充满发现,更有趣味。同时,鼓励她将观察所得化为语言与人分享,完成观察的一个“周期”。

  关于“自主”、“探究”,我们天天听到,而且小孩的学习与生活也确实需要自主,但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他需要培养、训练,甚至是强化,才会有所提升,日渐敏锐,最终形成洞察之举与“凝视”之境。所以,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教、扶、放”的过程。具体来说,可在训练之初,由老师、家长追问引导,细细发现。慢慢地,变成自己发问,主动思考。最后,炼就“火眼金睛”,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留意生活成习惯。于是,连过渡的问题都可以省略,因为他已经学会了主动找联系,时时有思考。

  可是,如果缺少这样的训练,可能即使长大成人也都永远只停留于表面,只回答得上“是什么”与“干什么”,浑然不知“为什么”。当然也无从知道什么是细节,又怎么去具化,导致其作文永远都只是原地踏步无起色。

  常言道“万丈高楼从地起”。如果想要孩子爱观察、会观察,那就踏踏实实地从手把手的“教”开始吧!

  作者|汪小红

  公众号:作文起步营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503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