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有感范文400字

醒婷 1158分享

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主要分为文化、艺术、社会三部分,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1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王小波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蜚的权力,他就已经不战而胜了。

王小波在我心目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思想者。

有人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中,只出理论家、权威理论的阐释者和意识形态专家,不出思想家,而在我看来,小波是一个例外,它是一位自由思想家。自由人文主义的立场贯穿在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之中。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2

大四这年,莫名其妙地就喜欢了一个女孩。我是个愚钝的人,我不否认这是与生俱来的。我总是莫名的胆怯,害怕拒绝、害怕冷漠,总是一个人一个一个人看电影。之前生活过的一塌糊涂的混乱,遇到她之后居然过的中规中矩起来。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按时聊天,这样的生活我过的很惬意,无论多久也不可能厌倦。

然后我想开始了解她,怕一下她懂得太透,每天一点点。我能感觉到她真实的存在,也许我会在暗地里嘲弄自己活在虚幻之中------没见过面的人,对对方果真怀满了了好奇心。无论是盲目也好,感觉也罢我总是相信这个时间上某一个角落,总有一个属于你的一半。她现在也许在温馨的和另一个他在卿卿我我,可是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我开始接触王小波也是纯属意外。用这个词一点儿也不过分,在她的指引下我开始进入小波的时间。他是个洞悉万物的人,把一切都看的过于清楚却又不得不残喘于这样拙劣的世界。我可能也误读了他,我也他也会原谅我吧。因为我之前强调过我是个愚钝的人。如果和一个傻子较真,你可能就输了,而且会很惨。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3

小波大概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异数,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他特别强调了作家应该追求的去伪存真,作家在创作中对于责任和良知的秉持。没有明哲保身的畏缩退却,不经意中洋溢着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游侠气概。

小波推崇理性,他对中国把什么问题都归结为道德问题感到很不以为然,并且认为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去明辨是非、不愚蠢、并获得生命本身的简单乐趣。

幽默、理性、犀利。小波的作品能带来来自阅读本身的快感。

看似平静的表述,实则蕴藏着丰富的理性和睿智,冷笑话让人笑得够呛,他的笑话有时候够冷,因为够荒诞,理性灭绝时人性的一种荒谬,但它又确实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国度发生过,并且可能继续发生着。

看了小波的文章之后,我才渐渐明白,做一个相对正常的、自由的人,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一个相对愚蠢的国度里。

小波揭示的某些怪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可笑的是依然有那么多人为了保护这种现象甚至不惜让自己变傻。

对待国学的态度是质疑和反叛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用知识论的方法来对待哲学或者文学似乎有点不妥,哲学抑或文学如果只是用来实用的话也就成不了哲学和文学了,对待国学小波说得很诡异,大概他对传统是很不以为然的。很少有人向小波那样,调侃起传统文化丝毫不留情面的。

小波也和读者袒露了自己的一些心路历程。关于人生的关于艺术的关于创作的。

小波是睿智的清醒。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4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艺术篇我不太懂,第三部分社会篇较多描述、观点不多、也有我不太同意的部分。但是第一部分文化篇真的非常精彩,所谈观点几乎没有我不同意的,读起来真的是过瘾,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杂文,把道理讲的既明明白白又漂漂亮亮。这里说到我都同意,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我的观点形成的毕竟比他要晚20年,现在这些东西大都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至少是一群人的共识,而且我更多是在阅读中而不是思考中形成的。而他在那个时代谈出这些,不知道可不可以说超越了那个时代。

读的时候在想,如果王小波在这个年代写博客,那一定会是最好的博主,可是转念又会想,如果他真的活到了今天,是否能有这么大的偶像效应,毕竟他谈的都是很严肃的东西,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娱乐精神;而且如果是一个活人,也许读者(至少我)不会有那么多包容。这样一想,结论就是要改正自己的浮躁,要怜取眼前人。

凭我对他的粗糙了解,个人认为他的人生有三个最主要的阶段:年轻时在云南的知青岁月,壮年时在西方的求学经历,中年时在国内的学者生涯。这三个阶段正好对应了本书的三个部分,依次是文化篇、社会篇的、艺术篇。我猜测,他的价值观是前两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____插队的经历让他迷茫、痛苦和思考,接触西方文化则让他形成了坚持一声的自由主义理想。

以前曾试着度过他的小说,说实话没读下去,可是他偏说自己最看重的是小说,杂文只是不得不做的表态。决定再试一次,读读《黄金时代》。

看他的访谈,他真的是一个温柔的人。

他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发邮件跟别人谈出版杂文集的事情,看来应该是突然病逝,四十五岁,时代失去了一位思想家。如果他还活着,不知道会对现在这个社会发表怎样的看法,我很好奇。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5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关于“媚雅>一篇杂文,王小波对“媚俗”(指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与“媚雅”(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盎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进行了比对,重点阐述了“媚雅”。

他回想在美国时,一日去波士顿看朋友。趋车一整天方到朋友家,被朋友邀请去教堂听免费的高雅音乐会。小波在婉拒不成的情况下,和朋友去了音乐会现场。由于坐在首排正中,他硬撑着听了两支曲子,结果是觉得曲子没咸没淡,没油没盐,演奏员在胡吹、胡拉,指挥先生在胡比划,整个感觉和晕船相仿。中间居然有一段恨不能一头碰死算了……结论即是布鲁纳这两首鸟曲,真是没劲透了!

欣赏小波的率真和透彻,他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知名作家而猪鼻子插大葱——装象。没有怕别人讥笑他缺乏古典音乐方面的修养而闭口不谈。现今社会中,不雅装雅的人比比皆是,个别演艺明星(当然演艺明星也是人,也不乏具有高功力、高水平人士出现),连整句话都说不好,一手蛛蛛爬的“书法”,愣说自己的爱好是读书,读名著、读经典、读深奥的古籍……听音乐、听古典音乐……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如此“媚雅”之举不提也罢,还不如真实地说说自己喜欢朋友围炉而坐,喝喝大酒、吹吹小牛来得真实!

看了王小波的“媚雅”谈,也不由得想起另一作家说过,如果一本书,无论评价多么好的书,如果你看不下去,完全可以放下不看,不用强迫自己去迎合。

支持小波的不要故作“媚雅”状,但辩证地分析,不怀“媚雅”之心,而抱“媚雅”之举,去尝试走进高雅艺术的殿堂,学着去听不同风格的音乐、看各种风情的舞蹈、阅读兴趣之外的书籍,也可能在“媚雅”的驱动下,保不齐真地培养出来了某些文学、艺术修养,那岂不是一件快事!

我的精神家园观后感6

我对本文很有感触。当今社会处于浮躁的氛围中,精神被物欲所蒙蔽,拜金主义已经占到合情合理更合法的地步。网络充斥着八卦、黄色和暴力。现代社会的美常被视为昔日的丑恶,还美其名曰:审丑视角。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速度的迸发。我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信息速传和交通便利把原有的自然享受磨灭。但是我们的工作学习之繁忙不足以被悠缓的享受所抵消,所以出现了卡拉ok,电视,电脑,网络,psp,mp3……甚至连手机都方便我们“及时行乐”,直到再也离不开速食文学,在线视频,网页游戏……曾几何时我们已经失去了享受的幸福感。

另一个原因,我认为可以从生理上来阐述。由于现代娱乐设施多以辐射环绕,人的身体机能难免受到影响。辐射的危险度据说可以再来回1米间反复10万次后煮熟一颗鸡蛋。而人脑作为人身体最脆弱的部分,成为对辐射神经高度敏感的区域。人的心理紧张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源自于辐射的增加。但是反观越发不能摆脱高级设备的社会人,文明人,其实不自觉地加速了精神紧绷,导致衰退。

或许有些骇人听闻,但是我们必须予以重视,自觉地有意识地让自己有一定的空间远离过快发展的新式技术。就好比艾略特所著的《荒原》,如果人类灭亡归咎于自然的不可抗力,那么人类的精神毁灭一定是源自人的自杀,而且是上瘾般的毒杀。我认为这本书能够警醒我们青年一代,把握自己的生活,重新获得幸福的真谛。


我的精神家园有感范文400字相关文章:

奉献有感范文400字

左右有感范文400字

信仰有感范文400字

陪读妈妈有感范文400字

工匠精神有感范文400字

小小的我有感范文400字

童年有感范文400字

四大名著有感范文400字

美丽心灵有感范文400字

观釜山行有感范文400字

    20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