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

李金0分享

九年级的化学,既是现在的初级中学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基本化学知识,化学是研究一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

1溶液知识点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 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2电子层知识点整理

1.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2.把原子最外电子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如氖、氩等,它们的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有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3离子

1.概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如Na+、等。

2.离子的形成:阳离子原子阴离子(1)阳离子: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少,原子带上正电荷,变成了阳离子。(阳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阴离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使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比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多,原子带上负电荷,变成了阴离子。(阴离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现象:

正、负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两极所收集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而且将负极试管所收集的气体移近火焰时,气体能燃烧呈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正极试管中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氢气和氧气。2H2O 通电 2H2+ O2

⑵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⑶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关于水的正确说法:(1)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每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4)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1克/厘米3。(5)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

1分解反应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通电 2H2↑+ O2 ↑

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加热 2CuO + H2O + CO2↑

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 ==== 2KCl + 3O2 ↑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

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 H2O + CO2↑

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高温 CaO + CO2↑

2氧化还原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加热 Cu + H2O

木炭还原氧化铜:C+ 2CuO高温 2Cu + CO2↑

焦炭还原氧化铁:3C+ 2Fe2O3 高温 4Fe + 3CO2↑

焦炭还原四氧化三铁:2C+ Fe3O4 高温 3Fe + 2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4CO+ Fe3O4 高温 3Fe + 4CO2

3酸与金属氧化物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 + 6HCl ==2FeCl3 + 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 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 + H2SO4 == CuSO4 + H2O

4金属单质与酸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铁和稀硫酸Fe + H2SO4 = FeSO4 + H2↑

镁和稀硫酸Mg + H2SO4 = MgSO4 + H2↑

铝和稀硫酸2Al +3H2SO4 = Al2(SO4)3 +3 H2↑

锌和稀盐酸Zn + 2HCl == ZnCl2 + H2↑

铁和稀盐酸Fe + 2HCl == FeCl2 + H2↑

镁和稀盐酸Mg+ 2HCl == MgCl2 + H2↑

铝和稀盐酸2Al + 6HCl == 2AlCl3 + 3 H2↑

5与氧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Mg+O2点燃2MgO 现象: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放出耀眼的白光 

S+O2 点燃SO2  现象:空气中是淡蓝色的火焰;纯氧中是蓝紫色的火焰;同时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O2点燃CO2  现象:生成能够让澄清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2C+O2点燃2CO 现象:燃烧

4P+5O2点燃2P2O5  现象::生成白烟 

3Fe+2O2点燃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 

2H2+O2点燃2H2O  现象:淡蓝色的火焰 

2H2O2 MnO2 2H2O+O2↑ 现象:溶液里冒出大量的气泡 

2HgO△2Hg+O2↑ 现象:生成银白色的液体金属 

九年级化学易错知识点

1.量筒可用作中和反应的容器。 ( × )

2.烧杯加热时应放置在石棉网上。 ( √ )

3.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完后应立即清洗。 ( × )

4.实验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内。 ( × )

5.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倒入。 ( × )

6.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把滴管伸入试管内。( × )

7.实验完毕后先用嘴吹灭酒精灯,再盖上灯帽。( × )

8.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 )

9.烧杯上有油,用试管刷蘸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 √ )

10.将乳胶管用水润湿后,再旋进玻璃导管中。 ( × )

11.洗完的烧杯、试管、烧瓶都摆在实验台上。 ( × )

12.磷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反应,产生大量白雾。 ( × )

1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四氧化三铁。 (√ )

1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 × )

15.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 )

16.收集氧气验满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 )

17.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应正放在桌面上。( √ )

18.催化剂只能加快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 × )

19.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时立即收集。 ( × )

20.分子都比原子大。( × )

21.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 √  )

22.尘土飞扬是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 × )

2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 × )

24.较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原子是金属原子。 ( × )

25.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 × )

26.原子中较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容易得失电子。 ( √ )

27.不同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相等。( √ )

28.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与中子构成的。( × )

29.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是氧化物。( √ )

30.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是纯净物。( × )

31.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 × )

32.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 × )

33.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是酸。( × )

34.SO2可表示二氧化硫这种物质。 ( √ )

35.氦气的化学式为He2。 ( × )

36.Cu属于金属元素,可表示铜元素,也可表示一个铜原子,还能表示铜这种物质。

37.相对分子质量是分子的实际质量。( × )

38.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g。 ( × )

39.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可区分棉纤维和蚕丝。(√)

4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 √ )

41.为防止水污染提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 )

42.保护水资源,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 )

43.大力开采地下水,供给生产和生活用水。( × )

44.明矾能与水中的杂质发生化学反应而除去杂质。( × )

45.过滤操作可将食盐水中的食盐分离出来。( × )

46.过滤、吸附、蒸馏、消毒等都是常用的净水方法。( √ )

47.通过过滤装置除去可溶性杂质。( × )

48.经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能将硬水软化。( × )

49.100 g冰融化成100 g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

50.镁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大于镁的质量,所以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 )

51.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发生改变。( √ )

52.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53.为了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改写为Mg+O2 点燃 MgO2。( × )

54.硫粉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S+O2 点燃SO2↑( × )

55.判断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的依据是看等号两边各种元素的原子总数是否相等。( √ )

56.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改变,物质间的质量比也会改变。 ( × )

57.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的质量比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比。( × )

58.在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中,有单位的数据要带单位。 ( √ )

59.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就是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 )

60.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 ( √ )

61.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 × )

62.只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是化合反应。( × )

63.复分解反应有盐生成,有盐生成的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 ( √ )

64.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是分解反应。 ( × )

65.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 ( × )

66.CO和CO2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 × )

67.区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可以通入澄清石灰水。( √ )

68.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既利用了它的物理性质也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 √ )

69.二氧化碳有毒,不能供给呼吸。 ( × )

70.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这里“碳”是指碳元素。 ( × )

71.二氧化碳能阻挡地面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 )

72.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导致酸雨的原因。( × )

73.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的呼吸作用。 ( × )

74.夜间觉察到有煤气中毒的危险时,应采取的措施是立即打开排气扇,换新鲜的空气。 (× )

75.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 √ )

76.为了安全,存放易燃物的仓库要尽可能封闭。 ( × )

77.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会发生爆炸。 ( × )

78.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物质的溶液。 ( × )

79.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 )

80.饱和溶液浓度比不饱和溶液浓度大。( × )

81.饱和溶液不是浓溶液。( √ )

82.同一温度下,含有相同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比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 ( × )

83.某盐酸中氯化氢含量为36%是指100克水中含氯化氢36克。 ( × )

84.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 √ )

85.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 )

86.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中的溶质含量越大。 ( × )

87.指示剂遇到酸溶液或碱溶液时,颜色都会发生改变。( × )

88.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是碱溶液。 ( × )

89.酸的水溶液显酸性,所以酸性溶液是酸溶液。 ( × )

90.为了预防贫血,多吃鱼、蛋等补充人体需要的钙元素。 ( × )

91.婴幼儿生长发育不良,患佝偻病,可以适量补钙。( √ )

92.硒、碘等微量元素在人体中的含量很小,对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作用不大。 ( × )

93.氧、碳、氢、铁、氮是人体中含有的常量元素。( × )

94.羊毛和合成纤维的化学成分相同。( × )

95.包装食品的聚乙烯塑料袋可用加热的方法封口。 ( √ )

96.合金、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都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 )

    5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