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公车上书的原因详解(2)

淑贤 1172分享

  获得了举人头衔的康有为和自己的弟子梁启超,在1895年,来到北京参加会试,准备考进士。这一年,全国的举人们各倾家当,云集北京。这一年也正是我们签订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当各地来北京考试的举人知道《马关条约》之后,一时群情激奋,整个北京城都炸开锅了。特别是台湾的举人,更是痛哭流涕,敢情清政府都打算不要我们了?这以后还怎么过啊?康有为一看时机已到,便下定决心再干一票大的,和自己的学生梁启超联名了一封给皇帝的“万言书”三章,呼吁“拒和”、“迁都”、“变法”。18省考生集会相应,一时连署签名的人达到1200余人,齐集“都察院”,递请代奏。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了。

  关于“公车”一词的由来,好多人也是有误解的,都以为是“比较多”的意思。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早在汉朝之时,官员是被各地方保举而来的,而当这些被保举的人来京师问政的时候,国家为了表示自己对这些人的重视,都要派“公车”把他们接过来的。以后,举人和公车就分不开了。公车也就成为了举人的代名词。而康有为组织的这次公车上书,说白了也就是一次举人的群体上访事件。

  关于康有为到底有没有在公车上书中,起到领导作用,这个话题在历史界是有争议的。好多人都在说,康有为在知道自己将要考取进士的情况下,不敢有这么大的动作。这么说也是很有道理的,就康有为的这种为人方式,不要脸的事情干的多了,也不差这一回。但是,这解释不了,为啥康有为能够在公车上书之后,名满天下。如果,他不是这次运动的领导人物,总会被同时代的人给迅速揭穿的,毕竟这次运动的人都是读书人,谁还没点辨别意识呢?他们绝不会允许一个没参与的小角色,此后那么出名的。所以,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大多数人的结论,康有为确实参与这次运动,并且在这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次历史课本的记载应该是不错的。

  康有为领导的这次集体上访事件,如果发生在我们大天朝时期,必定是一巴掌抡死你。非要把你关到精神病院不可。但是当时清政府的做法还是比较温和的,他们一方面命令不许聚众滋事,另一方面,出榜宣告,康有为同学以会试第八名的好成绩,被国家收纳为进士。这一下,康有为这么多年没考上功名的怨气终于消散了。这还上书个屁啊?老子要当官去了,至于朝廷赔了多少钱,台湾是否划给了日本,都不管我鸟事儿了。于是所有的公车们,在没有领导的情况下,顿时烟消云散了。

  如果抛开个人利益不谈,此次的公车上书,对民族、对国家而言还是很有好处的。他一下子唤醒了潜伏在老百姓心里的国家意识。顿时刮起“人民问政”的风气。老百姓把关心国家大事,变成了一种时尚。两个人见面,如果不聊一些政治问题,就显的太土了。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开始组织了各种民间团体,准备要报效国家。而那个由江湖豪杰、气功大师组成的“义和团”,也慢慢的发展起来。不过义和团的发展壮大,还要再等两年。此时所有团体中,最牛逼的还是康有为、梁启超组织的“强学会”。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名满天下,来强学会的人也是络绎不绝。甚至一些士大夫阶层的人,都来投靠康有为。而对强学会支持最大的,就是皇帝的老师,康有为原来一直想攀附的人,“翁同龢”。

  按说这种声势浩大的民间团体,国家都是要死命的控制才对。没有哪个政权希望看到比自己更牛逼的人出现。但是在那个时代,竟然出现了政府任由强学会肆无忌惮的发展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和翁同龢有着莫大的干系。作为帝党的第一干将,他很明白,甲午战争期间光绪一直是主战派,如果是此战能够打赢了,那么光绪的名望将会是如日中天,此后慈禧想要再出来干政,可就难了。可不幸的是,我们打输了,光绪必须要想办法再捞一笔政治资本才能站稳脚跟。而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正好给了光绪机会,这些帝党们只要利用康有为,既能顺应民意,还能打击对手,一举两得,多好啊!而光绪如果能改革成功,也必将成为明治天皇一样的人物,永垂史册。至于康有为的政治主张到底正确与否,在这些诱惑面前就显的一点都不重要。

  那么康有为所提倡的改革到底有没有意义呢?你要说一点没有,这也太冤枉大家了。毕竟当时多少精英分子都被这套理论所倾倒。但是,大家好像都忘记了,此前的康有为根本就没出过国,也根本不懂什么外语,他的这些君主立宪的思想,都是道听途书而来的。他无非是去过香港、上海等地的租界,跟西方的传教士聊过几次天而已。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根本就没明白怎么一回事儿。并且对日本的明治维新,更是一知半解,我们之前谈过,明治维新只是一场表面西化,骨子里却是集权的一场运动。而康有为却天真以为,日本之所以发展起来,是因为简简单单全盘西化的结果。之后,他便拿着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到处的招摇撞骗。可是之所以,他能够行骗成功,就是靠着自己的名气,还有靠着翁同龢的推泼助澜。

  强学会成立之初,可谓是声势浩大,参加这个团体,可不是什么平头百姓,而是一些封疆大吏的孩子,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高干子弟。比如张之洞的儿子张权,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翁同龢的侄孙翁斌孙、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之父)、沈葆桢的儿子沈瑜庆、左宗棠的儿子左孝同等数十人。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湖北巡抚谭继洵的儿子“谭嗣同”。这么多高干子弟加入之后,强学会想低调都很难,其实不仅是这些高干子弟,就连手握军权的袁世凯、聂士成等人,也都站到了他们这一边。康有为的名气更是如日中天。如果他能善加利用这些人,那么康有为的力量将是谁也不能小视的。可是,康有为真不是一个当领导的料,他竟然在自己局面大优的情况,给自己到处树敌,结果闹到最后,变成了谁看见他,谁心里膈应的地步。这也为他那场百日维新的失败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请看下集“四面树敌”。

  作者|白羽飘飘

  公众号:白羽飘飘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

热门标签

49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