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案 > 高三 >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

立博20分享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范文

任时光飞逝,我们辛勤工作,蓦回首,一学期的教学又告结束。回顾一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我们感叹良多,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谨记于下,权作经验教训的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1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思 想

老子《老子》;孔子“五经”

诸子百家

科技

天文

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十九年七闰

《甘石星经》

物理

《墨经》

文 学

《诗经》

屈原《离骚》;诸子散文

艺 术

《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嵌错赏功宴乐铜壶、编钟

医 学

扁鹊与四诊法

教学建议

复习课设计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在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了解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思想

本部分内容包括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和成就。本部分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对各思想家的思想进行评析。

二、文学

本部分内容包括《诗经》、屈原和诸子散文。《诗经》、屈原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师可以在学生回忆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初中课本未涉及的内容加以强调。

在讲述诸子散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已学过的语文知识了学习这部分知识。并让学生认识到诸子通过其散文向世人阐述其思想。

三、艺术

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讲述这部分内容。

四、天文和物理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天文成就,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内容。并强调天文成就的年代、比西方的时间。

战国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以前学生没有学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当时中国物理学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

五、医学

本部分内容学生也已学过,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即可。

重点——对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在春秋战国这一历史巨变时期,代表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们从各自经济、政治利益出发,形成了各种学派,儒、法、道是其中重要的学派。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其中,儒家思想,构筑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三者的综合,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重点——对孔子的评价

自汉代至清朝,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一直被尊崇。“五四”时期提出“-孔家店”,孔子被否定。建国以来,对其评价更是经历了一个大起伏过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其是誉毁不一,先是肯定其在历的进步作用;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年代,又受到了批判。“-”期间,孔子被全盘否定。在”-”结束以后,开始公正客观地评价孔子。综合建国以来对孔子的评价,主要观点如下:

关于孔子的阶级属性:一派观点认为孔子是封建文化的代表,也是新兴的地主阶层的代表,其思想保守多于进步,妥协多于反抗。这派人多数持西周封建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有人提出,孔子生活在奴隶社会,但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是奴隶主阶级中的改革派。

关于孔子的思想结构:第一种观点认为“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第二种观点认为“礼”是孔学的核心。还有人认为“仁”与“礼”组成孔子的思想核心。

关于孔子思想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有人指出,孔子是国际性的历史人物,其影响远及世界。也有人指出,孔子思想是中国长达二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思想基础。孔子学说成为历代统治思想的基础,但又是封建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于孔子与当代及未来社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儒家思想作为历史的产物,只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另一种观点认为,孔子及儒家思想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资源,有着实用价值,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则从知识经济新特点角度,抛弃了过去一贯尊奉儒学的观点,认为儒学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实际。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形成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第一次文化高峰,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其原因如下: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典型例题

例1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到一端”、学派众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 ③学在官府局面的改变,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被打破 ④科技生产迅速发展,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

A.①②③④都正确    B.①②③④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③③④不正确 D.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答案:D

例题分析: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对照材料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该题是一道复合选择题,只有经过了①、②、③、④项的首先筛选,才能在A、B、C.D四项中得出正确答案;经分析理解可知:①是背景,②③是史实,唯有④项中科技生产“迅速”发展不妥,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更不对;因此D项是正确答案。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欲天下之窗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落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请回答:

(l)上述思想是我国战国时期_____、的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

(2)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在阶级社会里,上述思想能成为现实吗?

(3)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述思想有何积极的进步意义?

例题分析:本题提供了墨子有关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一段材料,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考查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回答时,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联系先秦时各派思想家的主张,提炼出材料的“兼爱”“非政”思想。回答第二问时,主要从矛盾论和阶级矛盾等观点进行分析。要联系墨子代表的阶级利益、有关战争观等,评价墨子思想的进步意义。

答案:

(l)墨子;“兼爱”、“非攻”

(2)①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贯穿一切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统治阶级总是要竭力维护自己的阶级统治,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而被统治者总是要反抗剥削,摆脱贫困,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不可能成为现实。

(3)从历看,墨子的上述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相处,安定团结,共同富裕,这代表了广大人民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2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3

一、东方的诱惑——背景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

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

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4)宗教原因: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主观条件:

a人最富庶的地区(16C);(2)第一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17C);(3)欧洲商船数量最多的国家(17C)(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4)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阿姆斯特丹。

3、殖民扩张的表现

(1)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2)袭击葡、西船只,抢劫财富。(3)探索新航路,控制航道,抢占殖民地。在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在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4、结果:荷兰成为17世纪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二、“日不落帝国”—— 英国

1、兴起的条件(1)地理优势:位于大西洋沿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2)制度保障: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争霸战争中法国的失败是必然的)。(3)物质基础: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4)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5)政策支持:英国政府一贯重视海外事业,资产阶级革命后更是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如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其目的是发展本国的海上运输业,维护英国资产阶级利益(根本)打击荷兰海上贸易(直接)

2、殖民扩张手段

(1)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16世纪以后,经常截击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的船只)

(2)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①形式:组织垄断性贸易公司:如英属东印度公司②活动:a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b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13个殖民地

(3)发动商业战争,侵占殖民地

①英西无敌舰队之战(1588年)a背景:英国人经常截击西班牙从美洲运回金银的船只,西班牙同英国的矛盾因而激化。b结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大败c影响: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d英国在争霸斗争中获胜的根本原因:先进的社会制度必定战胜落后的社会制度

②三次英荷之战(17世纪中期——17世纪末)a背景:17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海上运输,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其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b结果:爆发了三次战争,荷兰战败。c影响:英国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③英法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a背景:英法在印度、北美争夺殖民地,矛盾激化; b结果:法国战败c影响:◆英国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英国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州夺占许多殖民地。◆英国通过不断的殖民侵略,夺占亚、非、美洲等许多殖民地,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黑奴贸易:原因是由于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缺乏;方式是“三角贸易”

3.结果:18世纪中期,英国在亚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夺取很多殖民地,逐渐形成自诩的“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三、世界市场的拓展

1.早期殖民国家: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2.世界市场的拓展:殖民国家在许多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

(1)世界市场建立主要途径: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2)殖民扩张方式:①抢劫和掠夺殖民地的财富;②种族灭绝(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③贩卖黑人奴隶。

(3)评价(影响):

考点3:工业革命(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

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可能性①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③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

(3)必要性: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殖民国家,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市场 需求扩大。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突破口:首先发生的行业是新兴的棉纺织业。(轻工业)

2、发明者:熟练工人、技师。

3、标志:(1)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2)蒸汽机的使用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人类进入蒸汽时代;(3)最终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工业革命完成。

4、主要成就:(1)称为“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2)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3)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三、影响

1、生产领域:(1)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人类进入蒸汽时代;(2)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变化: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3)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工业化进程加快。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工业革命引起社会关系变化:(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2)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各国通过改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3、工业革命推动资产阶级调整内外政策:(1)对内,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重商主义被自由放任政策所取代。(2)对外,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

4、国际格局:(1)政治——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冲击旧制度、思想,促使世界的面貌开始发生变化(2)经济——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了。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1)无产阶级遭受着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2)亚非拉等落后地区加快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进程,受到了日益严重的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环境污染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历史条件

1.政治前提: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2.经济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3.科技: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理论重大突破如电磁理论、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如金属冶炼工艺的创新,为新的工业革命的形成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4.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市场条件;

5.资本:大量积累的资本为工业集中和资本集中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也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资本。

6.劳动力: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过程

1、突破口:重工业

2、发明者:科学家和工程师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

4、主要工业部门: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钢铁、汽车工业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领域:促进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

2、生产关系领域: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出现原因①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②具体原因:a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在整个工业生产结构中,重化工业取代纺织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b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c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调整生产组织形式。

(2)垄断组织出现: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3)影响:①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实质)。②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③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3、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发展起来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资本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两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1)工业革命①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受外国在华企业的诱导,中国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2)第二次工业革命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近代工业产生(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③思想: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 。

16世纪到19世纪,英国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哪三次的重大变革?这三次变革是怎样发生的?简述这三次变革对英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第一次: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圈地运动兴起,推动了手工工场和资本主义农场、牧场的建立。促进了封建经济解体,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奠定基础,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而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独断扩大的市场需求,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大机器生产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工厂开始出现。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基础,而且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对外扩张

第三次: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生产社会化趋势的加强。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垄断产生。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建国初的经济状况及原因:

(1)状况(经济全面崩溃):工业停产、交通瘫痪、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2)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党-的疯狂搜刮;多年战争的破坏。

2.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3.意义:使新中国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新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从而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一五计划)

1.时间: 1953年到1957年底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一五计划是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步骤。

2.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开始起步。其特点是:同时并举。

4.结果: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以钢铁、机械和化工增长得最快,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在东北建成了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开始改变我国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意义)。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三大改造)

1.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农业——参加合作社;手工业——参加合作社;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3.意义:实质是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探索与失误(十年探索:1956—1966)

一)正确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共开始在实践中独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周边局势趋向缓和

2)内容:

分析国情——建设工业国的愿望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的矛盾;人民对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对外开放

(一).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它是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原则:平等互利;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二)背景:

①国际: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正常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

②国内: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含义:(《系统集成•历史》一轮总复习学生用书P86)

2.我国的经济特区:1979年给予广东、福建部分地区以优惠政策;1980年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特点:

4.意义: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2.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1992年):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992年)

3.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

1)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

①概况:1988年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至2002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目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以带动当地经济技术的发展。

③特点:知识密集,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资金来源以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三资”企业为主;产品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经济体制以市场调节为主。

④作用: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知识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对外政策窗口)

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

以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而设置的特定区域。是智力、技术密集,促进科研、教育和生产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如苏州、合肥、郑州、长沙、济南、唐山等。

4.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2.浦东开发的决定、目的: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2.格局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5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在云南发现,距今约170万年,是我们已知的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 万年,是在陕西出土的最早人类。

3、北京人: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2)时间:70--20万年前

(3)模样: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

a、头部:残留猿类特征

b 、双手和上肢:由于劳动,发展最快。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生产和生活: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能够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b、使用天然火

c、由于生产力低下(根本原因)和自然条件恶劣,为了生存(直接目标),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实质是早期人类社会)

d、使用简单语言

二、氏族公社时期

1、山顶洞人--母系氏族公社的开始:

(1)时间:18000前

(2)地点:龙骨山山顶洞穴

(3)模样:同现代人大体一样

(4)生产和生活:

a开始采用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b制造骨针,缝制兽皮衣服

c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氏族公社按亲属世系关系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

2、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1)半坡氏族:

b、地点:西安半坡村

c、时间:五六千年前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称新石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d、生产和生活 原始农业:种植粟(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栗的国家)、蔬菜 和麻

饲养家畜和家禽

原始手工业:用麻线织布;制造陶器,代表作彩陶

定居生活:建造房屋,居住区、公共活动场所、公共墓地和窑场组成村落

原始文字:半坡陶钵口沿上有符号二三十种

2 地位:是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2)河姆渡氏族

a、地点:浙江佘姚河姆渡

b、时间:6000年

工具:使用骨器、木器、石器、陶器

c生产和生活 原始农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饲养猪、狗、水牛

建木结构房屋过定居生活(前提:原始农业发展)

C、 地位:长江流域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

(3)母系氏族公社结束:大汶口文化早期

(4)母系氏族公社共同特征:

① 妇女起主导作用(因为妇女是当时生产和生活的组织者)

②按母系血统确定亲属关系

③没有贵践、贫富、阶级

④生产和生活资料归氏族公社所有

⑤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生活(根本原因:生产力低下)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母系向父系过渡实质是亲属关系的的变化,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高)

(2)晚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产品有了剩余,私有财产出现,发生贫富分化(随葬品的多少是判断贫富分化的主要依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阶级。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和华夏族:约四千年前,黄河流域部落首领黄帝打败南方的 部落和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黄炎部落结盟,构成华夏族的主干(实质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一次民族大融合)

4、尧舜禹的"禅让":

(1)称谓:三人都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名的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实质是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传说尧年老后召开部落盟会议(当时的权力机关)并传位给有才德的舜,舜年老后也以同样办法传位给治水(黄河)有功的禹(成功关键:疏导法符合实情)

(2)尧舜禹时期特征:我国原始社会正向奴隶社会过渡(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相关文章: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5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模板范文

人民版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人民版高三一轮历史教案范文

人民版高三二轮历史教案模板

人民版高二历史教案范文

高二历史教案模板

5068教学资源网

人民版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改革的后果》教案高中历史选修一2021

    57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