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研 > 教学设计 >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

舒洪0分享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5篇

一份教学设计能对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你有做过历史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篇1

1.教学设计

讲述本课教材用1课时。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从总体上把握罗马法的内容、结构和体系,理解罗马法对维系帝国统治的重要作用,并能认识法律对人类社会维系公共秩序、协调社会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陌生的。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等内容概念繁多、庞杂深邃。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和介绍一些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法律的故事,使教学深入浅出,通过探究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落实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要求。

本课导入,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可以通过大量丰富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古罗马恢弘的历史,或运用世界地图,利用本课导言引导学生从空间范围认识罗马帝国。进而提出问题: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众多的人口和不同的种族,帝国该怎样进行统治?由此引出题目,开始本课学习。还可以这样导入:引用古罗马哲学家和法学家西塞罗对法律的界定,简要指出与希腊人的睿智相比,古罗马历史发展的特点中很重要的是罗马法的诞生和发展完善,使学生认识到罗马与古希腊的不同,看到古罗马的文化历史遗产。学习本课要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较为完善的成文法典,引出本课的课题。

教师要先向学生说明罗马法的概念,罗马法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奴隶制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制度。

讲述“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一目,主要是要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变化。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成文法诞生的背景。罗马共和国建立后,公民内部平民和贵族的界限严格,等级森严,贵族与平民的矛盾非常尖锐。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大权,当时只有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因此,法律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贵族为保护自己的利益随心所欲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在这种背景下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开展起来,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第二,介绍《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实施的结果。《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建议引导学生与古代罗马历史演变相结合,分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背景,结合相关的法律条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这是共和国内部平民与贵族斗争胜利的成果,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十二铜表法》开启了罗马制定、完善成文法的传统。第三,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及作用。作为罗马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一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帝国的发展需要一部适用于罗马统治方位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建议教师讲清下列问题。第一,帝国的建立。引用《罗马扩张示意图》,了解罗马帝国对周边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及广阔的疆域。在征服过程中,帝国内显现出的新的问题和各种矛盾。第二,万民法的诞生。突出理解制定万民法的背景、内容和适用范围。利用多媒体介绍罗马帝国的扩张过程和设立海外行省的情况,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出现的必然和必要性。重视引导师学生阅读和分析补充的史料,使学生理解罗马法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第三,罗马法系最终完成。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在整个内容的分析中,进一步体会罗马法在内容上逐渐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维系统治影响后代”一目内容,也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从两个层面分析,即说明罗马法的地位和肯定对罗马帝国的维系作用,认识它对世界的影响。通过分析万民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罗马法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巨大作用。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他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还可以将拿破仑《民法典》的有关内容与罗马法主要内容加以对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立法的影响。并要通过补充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人权宣言》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充分理解罗马法在反封建斗争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介绍中国的有关法律文献等。

在本课的总结中,建议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完善的过程:

关于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分为形成阶段: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体现在表现形式上);发展阶段:从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在适用范围的变化上);完备阶段:汇纂《民法大全》(法律体系更为完备)。总之,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经历从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完备、完善的过程,成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古代罗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也是世界政治文明的珍贵遗产。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新课

方案一:

师:(呈现PPT)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在其著名著作《罗马法的精神》中说:“罗马帝国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可见耶林对罗马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罗马建立过一个庞大的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的维系主要是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缜密的罗马法律。什么是罗马法?它对维系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后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出示课题。

方案二:

师:人类迈进现代化,“法治”替代“人治”,成为国家政治的必然趋向。宪政的古代起源是罗马法,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人的金戈铁马征服了地中海,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曾把公民权扩充到帝国境域所有的自由人,并以灵活务实的态度摸索出一套治理国家的成熟经验,制定了古代最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以求社会的和谐与安宁……。由此引出课题。

案例二 《十二铜表法》

师:《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展示部分法律条文。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申理、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等。

第5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8表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以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第9表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自《十二铜表法》

师:从材料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它的公布在当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第5表说明遗嘱有法律效力,财产归属由遗嘱人的意志决定,不能因为他死了就随意处置,这是私有财产的体现。第8表说明犯了罪是要负刑事责任,但也有消极的一面。第9表体现了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不能因个人利益改变。从第11表来看那些贵族还有特权。

师:《十二铜表法》的公布,在当时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法律既抑制了贵族权力,又保护了平民利益。在社会中人人有法可依。

师:在《十二铜表法》中也掺杂着原始的和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但要看到:作为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把一向由贵族垄断而自由掌握的法律,用通俗的文字公布出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十二铜表法》开启了罗马制定、完善成文法的传统。

案例三 万民法出现的原因

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和讲述罗马共和国向外扩张的简单过程)自公元前3世纪以来,罗马不但摧毁了海上强国迦太基,而且征服了一些东方国家和地区,成为整个地中海地区的主人。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发展成为万民法。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是各民族共有的法律。

师:结合罗马历史的变化,分析造成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有关奥古斯都的引文,讨论后回答)伴随着罗马的扩张,罗马的外来人口急剧增加,再加上海外行省的设立,公民权范围的扩大,原来的公民法已经不能解决层出不穷的问题。

师:(补充说明)伴随着对外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罗马得到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案例四 罗马法的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师:万民法出现的背景是什么?与公民法相比,它有哪些突破?

生:公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在公元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

师:展示《罗马的扩张示意图》,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就开始长期的对外扩张,到公元前3世纪早期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其他民族,统一了意大利半岛。公元前3世纪中期建立了第一个海外行省西西里。随着扩张,不同传统的民族间出现出现了新的矛盾。例如:有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矛盾;有民族习俗、文化传统不同的矛盾;对于罗马统治者来说,治理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但公民法难以应对这些新的变化。(质疑)

生:(思考问题)公民法只适用于罗马公民,在扩张中纳入到疆域中的许多外邦人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

师:(引申分析)罗马的公民法特别注重形式,如法庭上必须用固定的语言,还要祭神,还有特别的手势,等等。这些外邦人无法接受。第二,它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对外邦人是不认可的。那些高卢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也有自己的公民法。罗马政府曾设置了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以及罗马人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万民法体系。它普遍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把外邦人归入,使他们也成为法律主体。万民法内容很多,是把各种法统为万民法。这样的法律一制定,会产生哪些作用?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的认识:万民法取代公民法,它协调了罗马人和外邦人之间的关系及外邦人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在庞大帝国内维系、协调各地区的民族关系、社会矛盾也起到重要作用。万民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也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案例五 罗马法的完备──《民法大全》

师:3世纪末至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为什么说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完备?

生:内容丰富。

师:(引申讲解)第一,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第二,它建立了权威的法律体系;第三,适应面广泛(公民法与万民法合起来),它不是只适应某一群体;第四,它将自然法的法理思想融入法律的条文,如“人生而自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

案例六 罗马法的影响

师: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它的影响超越了罗马帝国的范围,并且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请大家阅读下列的资料,分析罗马法在历史上都产生过什么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1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是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充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法国《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分析讨论后回答)罗马法产生的历史影响:构成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理论基础;为欧美各国立法提供依据;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适当引申和扩展)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

第一,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第二,罗马帝国疆城辽阔,最强盛时地跨三州,正如恩格斯所说:“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地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不在一定程序上受到先进的罗马法的影响。第三,罗马法是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第四,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法律体现的阶级性。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教材,指出当时罗马社会的性质。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简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的作用、影响及利弊得失。

解题关键:罗马法的基本内容及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思路引领: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归纳罗马法的内容,结合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和罗马法体系形成的过程,从实施的作用、影响和局限的角度分析和评价。

答案提示:罗马法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罗马法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区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看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作用: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影响: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局限性: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担义务,受到不公正的处罚。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篇2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点。

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集权,奠定了明朝君主专制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显特点,如特务统治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等,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重大变化,是君权加强在思想文化方面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明朝的建立

时间:1368年

都城:应天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

对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与明朝的中央政权机构示意图,有什么变化?

——少了三省这一环节,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对比元朝的行省制度与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属中央。

朱元璋为什么要取消三省,设立三司。

从中央到地方政权组织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谁的权力增强了?——皇帝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力空前加强。丞相被废除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

2、特务统治

朱元璋设立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说明特务机构的功能在于监视官员、平民的活动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选拔人才。

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他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升官发财。读书人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出示《举子看榜图》)

可以想象这些人当上官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所以顾炎武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外郊坑儒还要厉害。”

想想朱元璋为什么要采取这样死板的考试方式。——加强思想控制

评价:明朝规定,科举专取“四书”“五经”命题,并以宋儒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依据,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所谓“代圣贤立言”。行文格式有严格规定,文章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体用排偶,谓之八股文。这种高压专制、严格控制的奴化训练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但又是考试向标准化的重要发展。

思考:你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加强君权对当时的社会有何作用?”

经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得出结论:“其作用一方面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创造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难之役

简要介绍靖难之役的经过。

4、明成祖强化君权

(1)1421年,迁都北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此举意在加强边防,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举措,也是充满勇气的行为”的结论。

(2)削藩政策;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5、小结(略)

6、作业:课后作业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篇3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篇4

一、历史故事的选择和作用

历史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与生动启发性符合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对于偏好直觉感官的初中生来说,好的引导和启发也能树立巩固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用心选择,既重要又有趣。

具体的选取原则有几点:有趣是首先因素,每个学生成长经历不同,“有趣”的定义也没有标准,教师在选取故事前要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了然于胸才能做到讲历史故事时挥洒自如;故事要引导正确价值观,积极向上富有感染力的历史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因而选取故事时要留意故事本身具有的情感倾向;主题明确是故事是否发挥作用的基础,教师选择故事时不仅要考虑到其真实生动性,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模式;立足课本紧贴实际,以课本知识为核心,以史喻今可在教学课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二)化燥为活,既理解又创新。

一是历史故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历史重在研究过去发生的人和事及规律,学习无法重演和复制的内容是历史学科的难点所在,将枯燥呆板的史实转化为鲜活的历史人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以生动真实的语言再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其从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学习难点。二是历史故事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我们看问题首先要分清主次,选取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并不是目的。我们旨在以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故事来引导课本内容的发展,以故事来扩宽学生的思维。三是历史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们正确的感情价值观,将历史故事穿插于历史课堂不只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从学习中体会文章的思想与内涵,在增进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并巩固民族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情感倾向。

二、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明确了历史故事的选择原则和积极作用后,我们所做的便是化理论为实践。教师在课堂以讲为主,他们必须保证自身对课本内容和学生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其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情节结构。

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初中生,教师讲的趣味程度是吸引学生听课的首要因素。好的开头是吸引学生听故事的关键,开头一定要以最具特色的语言开头,例如,以生活中的实例引起下文,具体的人物故事情节要分层展开,教师可以凭借抑扬顿挫的语调让学生思维紧跟自己,或是留下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合理的构建故事情节往往能让学生不自觉深入其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其独立地分析理解历史的能力。

(二)恰当地运用时机。

历史故事不能单单是提神的工具,它更应作为一种引导。历史内容繁冗复杂,一节课的时间也不会都用于讲故事来引发学生兴趣。我们这里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何时讲故事比较好。比如下午课学生一般困意来袭,教师可使用历史故事导入新课程,让学生在开篇就提起兴趣;讲到重难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历史故事为学生设置情境,比如在讲《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节时,设计了夏桀商纣、姜太公等历史故事,教师可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自导自演,配以历史思维,有利于学生记忆课本重点;教师要懂得把握历史情节与历史故事的逻辑性关系,在趣味的基础上多储备悬念性问题,有利于学生时刻保持新奇状态,认真听取上课内容并积极思考,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的基础上又会增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生动的语言艺术。

口头语言可以说是历史故事的牵引线,故事再生动如果教师语言苍白也会无力,非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这节课的精力付诸东流,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一节课45分钟我们必须要选择短小精悍的故事来引导故事的发展,冗长复杂的语言会增加历史学科的枯燥性,按照凡事互补的原则,用凝练简介的语言来解释历史事实更能让学生加强理解。易中天教授是个很好的例子,他声情并茂的解说赢得了很多师生的青睐,教师应当学习他这种解说语言,让枯燥无趣的历史叙述变得鲜活有趣。教师在讲述时要注意爱憎分明的语调,历史故事主要展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在讲到外国侵略时可以用义愤填膺的语气,在讲到圆明园被毁时要用哀叹悲伤的语调,如此一来,学生在理解记忆时会对故事情节的价值观有个自我理解,在初中这个过渡阶段,好的教师的引导会让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更为巩固。

(四)正确的道德引导。

在历史学科中,教师首先自身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对人物做出分析和总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忧国忧民、舍身为国等正能量,同时引导学生摒弃骄奢淫逸、无恶不为的负能量,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同时在心里树立是非善恶的标准。历史要向前看,教师在讲述历史人物的是非时,也要与当今时代的价值观相结合,看是否适合当下。

三、总结

如何提高当今时代初中历史教学水平,不仅是新时代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更是全社会应关注的重点。历史故事作为古往今来应用最广泛的载体,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嘘,有趣而不失重要,简单而不脱离课本。提高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力,是保证初中生理解历史树立感情价值观的重中之重,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四课教学设计篇5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 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幻灯1:封面

幻灯2:导入新课

师:幻灯片中五位历史人物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和蔡元培。辛亥革命后,他们在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潮流,即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化健将,他们为何要掀起这场运动?这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9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

幻灯3:确定学习目标

子标题:《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幻灯4-1:运动背景

课标解读:本目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设计问题从简单入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阅读和思考问题的时候,教师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并思考新文化运动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生?(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西方文化影响和国内政治环境两个方面思考。)

生1: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受到知识阶层,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袁世凯实行倒行逆施的反动政策。他是怎么做的呢?

生2: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幻灯4-2:袁世凯祭天

师:1915年,袁世凯改国号为“中华帝国”,以次年为“洪宪元年”。这幅图就是他称帝后在天坛祭天的情形。面对袁世凯的“祭孔”闹剧,当时社会民众有怎样的不同反响?

生1:他的反动行为,立即得到封建余孽的喝彩。

生2:先进的知识分子将发表言论,抨击袁世凯倒行逆施的行为。

师: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课标解读:通过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从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方面来自学相关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初期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幻灯5:导学提示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40-41页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代表人物、主要内容等。

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6:兴起标志

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

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了。

师:在运动中,涌现出了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分别是谁?

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

幻灯7:运动口号

师:他们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大家知道他们斗争的两面旗帜是什么吗?

生: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师: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民主,指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民主思想。科学,指自然科学及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请看大屏幕,下面我们欣赏一段视频,并思考相关问题。

幻灯8:运动内容.视频

师: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什么?

生1:观看录像并回答。他们向尊孔复古思想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生2:他们反动封建礼教,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师: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幻灯9:运动内容.文字

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师: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我们通常概况为“四提倡”和“四反对”。同学们阅读课文41页小体字部分,具体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生1: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师: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反对封建独裁;

生2:他们主张人们反对封建迷信,崇尚科学。

师: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强调的是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反对封建愚昧;

生3:要求人们从封建传统下解放出来,得到自由的发展;

师: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做习惯势力的奴隶。所谓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生4: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邹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鲁迅也发表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尤其是鲁迅,他在《狂人日记》里,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过渡语:1914-1918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后,欧洲人充满了忧虑和悲观,连西方人自己都对自身的文明表示怀疑。世界的形势和国内的现实使国人感到资产阶级思想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发展出现新变化,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视频——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等世界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提前预习,通过上网收集资料的方式增加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同学收集整理知识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幻灯10:世纪曙光.视频

师: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怎样的极影响?

生: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李大钊等怎样是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

生: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并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同年,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时期。

幻灯11:世纪曙光.文字

师: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过渡语: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从运动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等方面加以分析,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幻灯12:历史意义

生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导致了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生2: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主要是,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师: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它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它不仅是一次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倡导民主与科学,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构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生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表现在于,它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

师: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的光辉旗帜。

五、知识总结

课标解读:知识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理知识线索和综合归纳能力。本部分提供了两种方法,前者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结合板书就可以联系课文复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线索。后者注重了知识归纳,采用歌诀方法记忆,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696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