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

业鸿3932分享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1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目标

通过识别风媒花和虫媒花,注意培养的观察、实验和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五、教学难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3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4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 1

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5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细胞通过分裂而增殖》选自《生物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章第三节。本节内容讲述细胞增殖是一种生命现象,体现了微观生物学知识。在学生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围绕“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个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并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提供平台,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的四项要求:

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②面向全体学生;

③倡导探究性学习;

④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制定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解释细胞保持较小体积的主要原因;

(2)通过模型方法进行生物学的研究。

2.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数学方法探究细胞生长极限的问题;

(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归纳、推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规律。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让学生体验模型实验法对获得知识和理解知识的重要作用;

(2)让学生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两个活动来研究“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的问题。

难点:活动“研究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中学生提出预测、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步入中学,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实物的支持,且以往学习中较少涉及到细胞知识,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观察、操作和分析能力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效果。而且七年级学生对“细胞大小与外界物质扩散的关系”的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设想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活动,来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策略

(一)教学用具

教具形式: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实验材料:酚酞琼脂块、氢氧化钠溶液、毫米尺。

使用方式:教师展示课件,指导学生用实验材料按活动二的目的要求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

效果预测: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他们由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逐步过渡到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二)教法

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做中求学,引导探究型学习)

(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反馈法等)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两项探究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技能。

③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所获得数据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处理,共同得出结论。

④课堂习题检测使教师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进行教学反馈。

(三)学法

(观察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等)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所以课前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解决问题。

①指导学生以“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这一问题为主线,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②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细胞体积与细胞表面积的关系。

③指导学生采用发散性思维的方法,联想的方法将模拟实验结果迁移到真实细胞,从而得出结论。

(四)重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的落实方案: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引出问题“细胞的体积为什么这么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进行直观教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理解较小的细胞与其物质代谢的关系。

难点突破策略:教师逐步质疑和引导,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参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


初中生物教师通用教案范文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课教案范本5篇

初中生物教案范本5篇

初中上册生物教学教案范文三篇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范文大全2020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教案范文2020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三篇2020

七年级初中生物教案5篇

初中七年级生物教学教案三篇2020

初中七年级生物简单教案范文

关于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设计5篇

    317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