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中国古代趣味故事

小黄 1172分享

孩子从小学习历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见识,拓展知识面。小偏整理了凿壁偷光中国古代趣味故事,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凿壁偷光中国古代趣味故事

【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自幼酷爱读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白天靠替人帮工获取读书资用,晚上借书来读,却穷得点不起灯,后发现邻居家夜夜有灯光,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偷过来的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意足地去睡觉。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日积月累,终于成了著名的大学者。

凿壁偷光,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更应该勤奋学习。

【结草衔环】

“结草”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的魏武子在生病时,曾嘱咐他的儿子魏颗,在他死后,把一个没有生过儿子的妾嫁出去;后来武子病重,又告诉魏颗,在自己死后让这个妾陪葬;武子死后,魏颗觉得父亲病危时的语言可能是神志不清时的胡言乱语,便依照他以前清醒时的吩咐把武子的爱妾嫁出去了。后来,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将魏颗领兵和秦将杜回在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正厮杀得难解难分之际,魏颗突然看见战场上有个老人把遍地的草都打成了结子,缠住秦军的战马,使秦军兵将纷纷坠马,秦将大力士杜回摔倒在地,魏颗因此获胜并俘获杜回。当夜,魏颗在梦中见到在战场上结草的老人,老人自称是那位出嫁妾的父亲,是用此来报答魏颗不把自己女儿拿来陪葬之恩的。

“衔环”典故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东汉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将它带回家饲养,等黄雀伤好羽毛丰满后,就放飞了它。当夜,杨宝梦见黄雀化作黄衣童子回来报恩,自称是西王母的使者,并口衔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杨宝子孙将来都会像玉环一样珍贵。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和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结草衔环,永怀感恩之心,也旨在告诫人们“善有善报”,“勿以善小而不为”。

【季札挂剑】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被孔子赞谓“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季札博学多才、仁义贤德,是寿梦四子中最小的一个,寿梦在世时想把王位传给他,兄长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札佩戴宝剑(使节信物)出使晋国,途经徐国,拜访了徐国国君。欢迎宴上,徐君看中了季札的宝剑,借来欣赏,爱不释手,季札看出其心意,就打算完成使命后返回再送给徐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等季札再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离世,愧疚伤心的季札来到徐君墓地祭拜,解下宝剑挂在墓地旁的树上以慰徐君。随从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札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季札挂剑,挂的是宝剑,立的是高义,诚心待人,千世流芳。

季札挂剑,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季札挂剑,体现了先秦时期贵族士人阶层雍容、高贵、高雅、从容的贵族精神气质,心存仁义礼智信,便是贵族精神。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另外,季札让国的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雪中送炭】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创业的艰难,故生活非常俭朴,甚至禁止在皇宫之中使用金银做装饰品;他也很能够体会百姓的甘苦,处处为百姓、为社稷着想。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冷,鹅毛大雪下起来没完没了,宋太宗身披狐狸皮外套,仍觉得浑身发冷,命人端来取暖的火盆,奉上温热的美酒。他烤着火,品尝着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树上的枯枝随着寒风,被吹落到了地上,心中不禁一动,暗想:这么寒冷的天气,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许多缺柴少米的,他们的日子要怎么过呢?想到这里,他马上召府尹进宫,令其备好衣食和木炭,带领衙役,去帮助无法过冬的人们,给有困难的人家都留下足够的东西,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万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雪中送炭,指在寒冷的下雪天给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别人极其困难和危急的时候,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人们总是乐于好上加好,做那个锦上添花的人,这样既显示了自己的好,又不会有任何的危险性。但是,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时你所做的只是锦上添花,那么当你落魄的时候,就不要指望别人会对你伸出援手。锦上添花是可有可无的,雪中送炭却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时候,以一颗体恤的心去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扶危济困,才是最大的善意。

【百尺竿头】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他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者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讲经完毕,一名僧人站立,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大师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鲁迅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人最强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唯有超越自己,才能达到真正的进步与成功。“不满足”是一种盼望,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永不满足,人类才能从低级走向高级,才能从原始社会山洞草棚为居、树叶兽皮为衣的艰难困苦中摆脱出来,才能从过去的石制工具发展到今天的电子技术、航空宇宙。保持不满足,即使已经达到了“百尺竿头”,仍需要“更进一步”。

学习历史对孩子都有哪些好处

1

增长见识,理解文化

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巨大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过多次政权演变与朝代更迭,也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孩子从小学习历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增长见识,拓展知识面。

他们不仅能从中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还能更深入地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与深厚的人文底蕴,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

2

独立思考,坚持学习

其次,学习历史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养成多提问、多探讨的学习习惯。

历史是具有多面性的,我们不能对所有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单一、片面的评价。

就像楚汉战争的垓下之战,对于刘邦来说,他率领汉军大获全胜,由此奠定了汉王朝的四百年基业。

但对于西楚霸王项羽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楚军的覆灭,也是他这一生的终结,再多的野心最终不过沉入乌江化作虚无。

当孩子读到这些历史故事时,就会产生兴趣和疑问,他们会去想类似于“楚汉战争的结果是什么呢”、“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呢”之类的问题。

如果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最好的办法便是继续读下去。故事读完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渐渐养成坚持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3

培养先见意识与批判性思维

再者,历史能够培养孩子的一种先见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历史看未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在看待不同的人和事时,预先形成独到的见解;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16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