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历史古代趣味历史故事分享

小黄 1172分享

很多战争,因为别具一格而被后世人们津津乐道,这些战争更富有偶然性,戏剧性,趣味性,小偏整理了儿童历史古代趣味历史故事分享,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儿童历史古代趣味历史故事分享

檇李之战

檇李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时候。大家都非常熟知勾践的“卧薪尝胆”,勾践被吴王夫差所擒,为了复仇,不惜每天卧薪尝胆。

其实夫差当年也这么做过,因为夫差的父亲吴王阖闾就是被勾践间接制死的。夫差为了复仇,每天都告诫自己,时刻不忘杀父之仇,为了记住这个仇恨,他让自己的仆人每天都指名道姓地大声质问“夫差,难道你忘了自己的杀父之仇了吗?”

每天都这样提醒自己好几遍。已经这样反复的激励,加上大力发展国内经济,又有伍子胥这样的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指挥官,才把勾践差一点灭了。我们说的这个檇李之战,就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争霸的一场战争。

因丧伐人

当时,吴国实力强大,吴国的崛起和人才大有关联,一是军事家孙武,使得吴国军事实力大增,二是掘墓鞭尸的那位原楚国大将伍子胥,他带来的不仅是军事,而且是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经济、管理,军事,国力大幅度上升,吴王阖闾开始有了争霸之心。

为了参与中原逐鹿,吴国先要清除后顾之忧,每当吴国在中原用兵的时候,越国总喜欢搞一些小动作。公元前496年,老越王允常死了,勾践践位,新旧交替之际,正是用兵的好时候,虽然“因丧伐人”极不道德,但为了争地盘就不管这些了。于是,吴国出兵,攻打越国。两国在檇李这个地方相遇。

两军对垒

越国和吴国比起来,实力差很多,地盘没有吴国大,士兵没有吴国多,军队的素质也差一大截子。无论从哪点上对比,越国必输无疑。面对两国实力悬殊的状况,年轻的越王勾践并没有多害怕。很多大臣请求越王勾践割地讲和,被勾践一一训斥。

两军对垒时,吴国的士气明显高于越国,越国的将领和士兵都怀揣不安,等待灾难的降临。两军对垒,排兵布阵,准备厮杀。

这时,在越国队伍后面,来了十多个人,他们一个个都是年轻的小伙子,长得高大威猛,穿着囚衣罪裙,脚上和身上都戴着铁链子,每走一步都会发出“哗楞楞”的声音。因为十多个人锁在一起,走路时需要一起走,有一个人喊着号子,“哗楞楞,哗楞楞”走到两军中间的地方,停下来,一字排开。看到这个情景,两军将士都不知这些人想干什么,只好睁着眼看着。

敢归死

十多个人站好后,同时“苍啷啷”一起拽出宝剑,好像早就演练好的,动作非常一致。其中一个带头大哥,放声说道,我们久食君禄,越王待我们恩重如山,不啻父母对待自己的儿子,可我们不仅没有报答吴王的恩情,还犯了法,对不起我们的君王啊,如今国难当头,我们这些罪人没有能力报效大王,只能用我们的鲜血以死报答君王。说完,这个带头大哥抬起宝剑,横剑自刎,鲜血“噗”地一声,喷起一丈多高,紧接着,那十多个人也一起横剑自刎,顿时鲜血喷涌,之后十多具尸体“扑通扑通”摔倒在地。

这时,只见勾践用手一指,三军儿郎,给我冲!这时,越国将士热血沸腾,杀气冲天。而吴国将士,被眼前这一幕惊呆了,这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啊,就这样在自己的眼前自杀了?这如果在战场上交了手,你就是自杀一千个也没有关系,可这是在交战前,就在自己的眼前发生的。吴国的将士被这幅血腥的画面彻底惊呆了,震惊之余,胆气顿落,毫无斗志了。而越国的将士,趁吴国将士吃惊之时,已经掩杀过来,结果可想而知,吴国军队大败。

吴王阖闾在逃跑过程中,被越国大将灵姑浮追击,灵姑浮用长戈攻击阖庐,阖庐没有躲开,被击伤脚指,多亏将士们奋力拯救,才逃出来。人家越国大将灵姑浮,洋洋得意地拿着吴王阖闾的一只鞋,到勾践那里领赏去了。而吴王阖闾,则恼恨交加,窝囊之极,逃到陉这个地方,死了。这次大败,加上吴王阖闾的死去,吴国元气大伤,称霸的势头暂时扼制了。再次雄起已经是三年之后夫差的事了。

以少胜多

这也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弱小一方,面对强大一方,不一定非输掉战争不可,而想赢得战争,就要靠计谋,靠智慧。年轻的越国国王勾践,就是这样做的,面对强大的吴国,先是不慌不乱,所谓人慌乱智,不能慌张。其次他明白,硬碰硬一定不是吴国的对手,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出奇兵,用智谋。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这场自杀大戏,让一股股的鲜血,一颗颗滚落的人头,来激烈自己将士的斗志,震落敌人的胆气,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可见,勾践是一个善于谋划的大智之人,这从后来的卧薪尝胆也可以看出来。而吴王阖闾,失败在骄傲上,也失败在当敌人使用计谋之时,没有预防,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上。脚伤本不是致命伤,但最终却因此而死,其实他真的是窝囊而死的。当你是智者,你的对手就成为窝囊废。

如何把历史讲给孩子听 来源: 中华读书报

经由故事的描述,意义的阐释,价值的判断,完成此三个层次,给孩子的历史人文阅读才能达到圆满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曾经经历过一个“读史热”的年代。吴晗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发行高达3000万册;面向少年儿童的《中国历史故事集》亦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由林汉达先生创作,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销售高达600万册,至今仍畅销不衰;《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等一批历史普及读物影响了一代少年儿童。进入新世纪后的少儿出版,迎来了市场的高峰期,然而,遗憾的是,儿童文学、图画书阅读极大繁荣丰盛的同时,少年儿童的历史人文阅读并没有呈现出相应的气象。如何打开少年儿童的历史人文阅读?凝聚着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基因的历史普及读物,如何走近万千少年儿童?

显然,重燃新世纪的少年读史热,首先,需要有一批品牌图书产品,打开这一细分市场;其次,应该有相应的启蒙阅读推广,造就少年儿童历史阅读的氛围。那么,历史普及读物应该如何写,如何唤起儿童读史的热情?

为什么要读史

历史是知识之母。不管是做政治的思考、经济的思考、社会的思考,还是文化的思考,知识来自于历史。培养孩子对历史的记忆,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和思考的深度,包括对社会、人生和自我的初步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历史普及读物是一种最好的图书形式。

陈卫平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是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的硕士。他是学者,是作家,也是一位资深的出版人,创作了《写给儿童的世界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等一批优秀作品,最新创作完成的是《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博集天卷策划,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他创办的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台湾出版界中独树一帜,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深耕少儿历史人文图书的出版与推广。

“我父亲非常忙,一年365天,他有300天都不在家吃饭,可是他在家吃饭的那一餐,一定跟我讲一个小故事,或者成语故事,或者历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短短的十几分钟,短短几句对话,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陈卫平回忆,他父亲过世很早,然而,这个记忆让他后来在经营出版的时候,选择了历史。

陈卫平的夫人沙永玲祖籍北京,她回忆,成长的记忆就是父亲每天晚上说故事,说北京城的故事。“这让我觉得,在台湾成长的我并不孤单,我跟中国的历史文化是连接的,我拥有一个辽阔的世界,让我足以可以面对一些挫折。这是读历史的意义。”

说到底,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收获的,是在此之中所形成的影响和意义。而很少有读物,像历史读物一样拥有这么多元、包容、可阐释的意义。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读故事、读人物、读情节,培养对历史人文的感知和兴趣;稍大一点,可以增长知识,形成一个关于中国历史的整体轮廓和概念,更能够有所收获,学会思考历史,得到有益于己的智慧,并与社会、与内心深处的自我展开深层次的对话;再其次,读价值、读意义,读一种家国情怀。

如何让历史也可以真实而又生动有趣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历史普及读物应该如何写,如何唤起儿童读史的热情?事实上,历史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的存在,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式的条目书写。

如何给孩子们讲史

给孩子看的历史读物,一定是语言非常流畅、故事讲得非常生动的,同时,要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无论是《中国历史故事集》,还是《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当然,给青少年讲历史,要注意区别年龄和文化程度:小学生是讲“点”,一个一个故事点;中学生是讲“线”,就是要把这些点串起来,讲清楚来龙去脉;而大学生是讲“面”,要让大学生看到事物的联系、事物的比较,事物的真正本质。

在陈卫平看来,给孩子写史,首先要把历史故事找出来。因为中国历史丰富浩瀚,要选择所面向的读者年龄层可以接受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在具体的表达上,陈卫平的考虑是,儿童的专注力不够,要吸引他们足够的兴趣,需要采用编剧的手法。由此,在“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中,陈卫平和沙永玲两位作者设计了“魔镜公公”和两个小朋友这样三个人物,由魔镜公公带着孩子们进入时光隧道,在同龄孩子的视角中进入历史场景,回到历史现场。同时,“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特意配了音频版,目前在蜻蜓FM首发。在音频版中,由各配音演员来还原历史场景,扮演帝王将相,演绎历史人生。

孩子阅读历史读物,仅仅停留在故事结构,显然是不够的,其下,要引导孩子来到意义的阐释层面。很多家长把中国历史故事讲给孩子听后,孩子必然会发问,关于时代的背景、故事的延伸,包括一些历史知识的常识,等等。一些非文史哲专业毕业的家长,可能就很难应对这样的发问。由此,在写给孩子的历史读物中,需要有历史背景、历史常识环节的设置。据笔者的观察,《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把历史背景寓于历史故事之中,而《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在每章节中,专门列出了历史背景和所涉历史常识的介绍。家长回应孩子关于“历史是这样的”“故事是那样的”等意义层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孩子而言,越小的时候,背景知识越多,那么,他不论阅读任何东西,或听到、看到各种社会现象,解决跟抓取重点的能力就远远超过没有经过训练的小朋友。

在哲学系出身的陈卫平看来,读哲学,最终的使命是价值论断,阅读也如此。所有的现象活动,所有的历史故事,读过讲过之后,关键在于在孩子头脑中产生价值判断,这是一种最深层次的驱动力反应。一个人如何说话,如何行事,直觉也好,深思熟虑也罢,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价值判断。由此,历史阅读的第三个层面,应该来到价值观念养成的层面,而这个环节,同样需要家长的加入。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居于怎样的多重原因?一个历史人物是居于什么样的原因,做出了如是的历史选择?历史是否可以假设?家长可以对应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孩子共同探索。

由此,经由故事的描述,意义的阐释,价值的判断,完成此三个层次,给孩子的历史人文阅读才能达到圆满。读历史故事,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明史可以了解他人,了解世界,其后,返观自身,提升智慧。每个人都上过历史课,但是,每个人对历史的记忆都有所偏好,记住的片断都不一样,按照佛家的说法,这正说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觉”。童年时期看过历史风云,正是为了激发自己,了解世界和人心。

当然,虽然从小读了很多历史书,听了很多历史故事,但如何把这些养分如何变成面向少年儿童的普及读物,陈卫平坦承,“还有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其一,就是年龄层的问题。大人为孩子写历史读物,用某一个程度的经验去写作的时候,没有这种经验的人怎么去喜欢、了解?要突破这个关键点,写作者就必须在生活中多体会类比的经验,化为某个年龄层孩子能够理解的意义。其次,“编剧”的手法非常重要。事实上,很多史书的书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事实的描述,而是合理推断的描述。陈卫平以《史记》为例,“很多事情是私密性的”,如《史记·留侯世家》中的张良篇,“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他怎么知道刘邦跟张良偷偷说了什么话?如果前面的历史没有记录下来,根本无从得知,他是合理推断的描述”。给孩子写史,适当的“编剧”,可以立竿见影地吸引孩子进入历史现场。

关于历史的立体阅读

要激发孩子的读史热情,应该有相应的启蒙阅读推广,造就少年儿童历史阅读的氛围。

根据笔者的了解,小鲁文化除了精心制作《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音频版,以立体方式勾勒逼真和辽阔的历史世界外,还几十年如一日,在台湾校园里推广历史阅读,如讲座、故事会、儿童历史剧演出等。

钱穆先生曾云,欲使国民于国家有深厚之情,必须使国民对国家以往的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少儿历史读物的出版方可以和普教系统一块做一些活动,要让孩子们多参与其中,进而亲近历史阅读。

    163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