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最后作者抒情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醉翁亭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醉翁亭记》教案

《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一提起《醉翁亭记》我们首先会想起里面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里面的\\\\\\\'醉翁\\\\\\\'就是著名的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欧阳修。欧阳修写此只有39岁,一个不到40的人,怎么就以老翁自许了呢?对于这一点作者有两句自白可释我们疑团:他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也就是说他年届四十,身强体壮并未衰老的感觉,不过是起个绰号开个玩笑罢了,是否是真的开个玩笑呢?读文知意。

一、配乐欣赏,整体感知

放录音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要求同学们随录音想象文中所描的画面,思考每段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总结:欧阳修的文笔清新流畅,文辞委婉,雍容自如,能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二、逐段分析,探究鉴赏

1、分析第一自然段:

齐读之后指导学生们思考:此段是概括写了亭子的环境和亭子命名的由来,写亭子的环境,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亭子的命名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结合抒情的?

总结: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完景过后层层设问,通过作亭者谁,名之者谁,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2、分析第二自然段:

让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阅读课文弄清文意,思考: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总结:在作者的眼中,醉翁亭山间朝暮四时无一不美,清晨,日驱之雾,怡红快绿顿现眼前,傍晚谷归山各,让人遐想神往。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嶙嶙的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难怪作者抒发到\\\\\\\'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分析第三自然段: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作者的眼里,他周围的景物无一不美,这也说明了他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他的心情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们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看课文分析:滁人游图中共写了哪几种人?太守宴图中有哪些佳肴?众宾欢图中,众宾的形为和神态如何?太守醉图中,太守的面目和神态怎样?

思考: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总结:这就应了我们刚刚学过的《岳阳楼记》中的后天下之乐而乐,太守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分析第四段:

在第四段中,作者用两个相同的句式点出了四种乐即: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思考: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其乐的涵义有哪一些呢?(可先做提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政治生涯考虑)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为一方太守的作者,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这种带有\\\\\\\'民胞物与\\\\\\\'情调的宽广襟怀正是宋人\\\\\\\'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理想的一种执著追求。但是这美好的人生境界毕竟只是在作者所治理的滁州局部一方闪现,而在作者曲折的政治生涯和所生活的忧患从生的北宋生活中再现的则是那种力不从心,年迈无力的感觉,这也正是他39岁便以翁自居的原因。

充满忧患的社会迫使作者在闲适生活中寻觅愉悦之境,而他所觅得的愉悦之境又难以摆脱整个社会忧患阴影的笼罩,故意做出来的平静毕竟掩饰不住政治失意所带来的凄凉心情,在冲淡纤禾农,疏野超诣的外在形式下,带有深深孤寂和凄苦、秀美的山水之间悄然流动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忧郁和悲哀,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回顾全文,总结欧阳修的这篇《醉翁亭记》可谓是一篇千古名文,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打下了鲜明的时代印记,面对艰难的国运,欧阳修在逆境中不但努力治理滁州取得了可

观的成绩,而且还以精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文笔,给我们留下了这篇宝贵的文化遗产,真可令人赞叹。

《醉翁亭记》复习练习

重点字词

1、环:环绕 诸:众多 尤:尤其,特别 蔚然:茂盛的样子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临:靠近 名:命名,取名 辄:就 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自号:给自己取别号 意:情趣 得:领会 寓:寄托 开:消散 螟:昏暗

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 佳:美 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 提携:牵抚,借指小孩

渔:钓鱼,捕鱼 为酒:酿造 洌:(洒)水清 肴:荤菜 蔌:蔬菜 杂然:杂乱的样子

陈:摆放 酣:畅饮 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 交错:交互错杂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的样子。已而:不久 翳:遮蔽 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

2、秀     于     谓

乐  而  深

3、山行(沿着山路)     自号(取别号)       野芳(香花)

临溪而渔(钓鱼,捕鱼)  乐其乐(以……为快乐)

三、重点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醉翁亭记》问答练习题

《醉翁亭记》范仲淹

4、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迁客骚人面对一阴一晴两种景物的心情)

5、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6、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引出后文古仁人的思想做铺垫。并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表现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进而引出作者的博大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报复。

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8、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 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12、怎么理解“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

答:微:无、没有。 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这种人的敬慕。也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怎么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句话?

是一种为人民,也就是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观。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

醉翁亭记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九年级语文课文授课的教案设计五篇

九年级语文默写考点整理

统编教材高一必修语文教案指导五篇

2021年高一语文教案电子版文档五篇

2021年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名师授课教案五篇

醉翁亭记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2021年高一语文教材备课教案新编五篇

2021年高一语文教案必修一课文五篇

初中语文教学教师优秀计划

2021最新的高三语文教案

    2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