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秋声赋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秋声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 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 研讨文章主题的多义性。

4、 能从哲学、美学层面了解古人创作的一般规律。

二、教学重点:上述加处。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型:讲读结合,研讨为主,品味为辅。

五、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① 【投影片1、2、3、4、5】创设情境、感性认识:依次展示欧阳文忠公像

、欧阳修

行书、元代赵孟頫\行书《秋声赋》卷、今人《秋声赋》图轴。

② 【投影片6】温故而知新:讲解诵读提示,师范读第一自然段,生齐读2、3、4自然段,重点点评结尾段的朗读技巧。

2、介绍学习目标:【投影片7】文、质、哲 “万能三角”文章学习法。

【投影片8】解析“万能三角”:师介绍什么是“文”,然后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质、哲”,明确基本概念。

3、 对“文”进行研讨:

① 【投影片9】文似看山不喜平:师带领学生讨论,明确“起、承、转、合”的创作基本原理,此为“文”的根本所在,是最基本的行文思路。

② 【投影片10】理论联系实际,发动学生探讨课文是怎样起承转合的,明确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4、 对“质”进行研讨:

【投影片11】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动学生对文章主题的多义性(分三方面)探讨,总结。

5、 对“哲” 进行研讨:

① 【投影片12】学生思考:为什么以欧阳修为代表之一的古人会这样写,写这样的文章?其中有无规律?该如何从哲学层面对这种现象加以解释说明?

② 师进行理论引导,带领学生结合已学课文进行讨论,总结(分三方面)

6、 初试锋芒:

① 【投影片13】绝知此事宜躬行,誓与醉翁比高低:师引导学生按照结合起承转合的写作原理尝试构思《冬风赋》或《冬雨赋》。

② 学生思考,发言谈谈自己的构思。

7、 作业布置:

① 【投影片14、15】布置研究性学习题目。

② 【投影片16】从美学角度思考 “承转合为什么这样美?”

《秋声赋》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知人论世,了解欧阳修,文章的写作背景

理清文章秋声赋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文章的结构层次

解读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历史文化现象的个性化见解。

【教学重点】人文悲秋(文化概念),人生何恨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季有清明,怀念先祖;夏季端午,怀念屈原,秋季重阳,敬重老人;冬季送神,祝福来年。中国文人自古“悲秋”情结,前文我们讲了杜甫《登高》,不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情怀。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杰出文人,欧阳修的“悲秋”之感:《秋声赋》

二、解题

秋声指秋风急声。

晋代文学家陆机(261-303)在《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南朝梁代刘勰(约公元465——520)《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百度百科》

【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十大名赋

宋玉 《高唐赋》、司马相如 《长门赋》、张衡《二京赋》、曹植 《洛神赋》、陆机《文赋》

谢庄《月赋》、杜牧 《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 《前赤壁赋》、袁枚《秋兰赋》

三、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富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引领宋朝文学走向高峰,对整个宋朝文化的繁荣居功至伟,对后世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是宋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其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百度百科》

【知识延伸】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金文和石刻文的拓本)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六一居士传》

四、读文

师生先齐读文章,整体感知《秋声赋》。文章读了,学生起码要熟悉文本,如果他们背诵下来,再讲,课堂效果会更好。读时要注意一些字词的发音。

悚然、萧飒、砰湃、鏦铮、烟霏、栗冽、砭、绿缛、渥然、黟然、戕贼

上次在慈湖中学听褚师讲《秋声赋》,褚师从韵脚的角度,让学生找出押韵的字,老师读上句,学生读下句。这样的教读法,教新鲜,可以吸取。找出文章有文采有内容的句子来读读,读了文章的精华。

五、析文

(一)、第一段,再读一遍,第一段写了什么呢?作者如何在写秋声,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在写?

明确:写出秋声一个字“异”的特征,其表现在“淅沥而萧飒”“奔腾而砰湃”,把秋声比喻成波涛声,风雨声,生动形象,令人遐想。当窗外秋风吹过时,似乎听到金铁声,鏦鏦铮铮,随着风声加疾,把风声比喻成赴敌之兵,人马行声。作者用了一系列比喻,波涛风雨声,金铁人马声,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高到低,写出秋声带给作者内心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秋声的句子,是本段的中心句。

同时也交代作者的处境,夜里读书,听到西南吹来的风,内心感到惊悚害怕,并且问童子,外面是什么声音?童子开门视之,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二)、学生读一遍,请学生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思考从什么角度写秋声?作者写秋,重点从什么方面在写?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来。问学生,这一段最难懂得是哪一部分?您如何理解?

明确:中心句:噫嘻悲哉,此秋声也。

作者先从“秋状”写起,即秋景,从秋色、秋容、秋气、秋意四个方面,道出秋景的惨淡、萧条、寂寥自然风光。这里作者运用对偶和押韵的表现手法。

作者又写出秋声,凄切愤发的特征。秋声凄切跟秋景萧条相应。接着,又写出“丰草绿缛争茂,佳木葱茏可悦”,春夏景物,如此充满生机盎然,绿荫似锦。而到了秋天,秋风秋雨,草色枯黄,落叶缤纷,万物归于黯淡沉寂。这是啥原因造成的?这是秋风带来的破坏作用,摧败零落,秋气余威造成的。同时,作者也说明了这一段中心句,悲秋的原因——秋风摧败。让学生明确这是作者从自然之景,写出秋声之悲。

作者写出自然之秋,接着从另一角度,引发自己对秋的深刻思考。六官中,秋乃执掌刑狱之官。对于四时来说,秋乃阴季;秋乃出兵时节,战争征伐与天道运行谐调,秋收有充足的粮草和民丁;对于五行来说,秋属于金。天地正气,秋季所展现得是肃杀本性。

对于世间万事,春季生长,秋季收获。在音乐方面,秋乃属于商音,位于西方。对于十二律来说,七月乃夷则之律,七月流火,天气转凉,秋意浓起。文章最后从训诂角度交代,商音商义,夷乃戮也,分别道出“物既老而悲伤,物过盛而当杀(衰败)”之规律。

(三)、第三段,读完后,一起探讨段意。“嗟乎!”之后,抒情语气,那么在这一段里,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议论出什么道理?作者对秋声、对人生、产生了什么样的思考?作者有没有对“悲秋”的郁结中,释放出来?作者如何走出心灵的苦闷?

明确:中心句: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作者由秋景秋声,自然想到悲伤,为万物萧条而痛伤,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作者自然而然想到自己的人生。3岁丧父,22岁榜眼(晏殊主考),29岁任谏官,因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被贬夷陵(宜昌);39岁,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又遭诬陷,后修《唐书》未贬同州;51岁主考官,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作者写道草木无情,人生飘零。人为万物中有生命性灵的物种。人生在世,百忧感心,万事老形,在内心有所触动,那么必会消耗人的精气和精力。人面对有些人,有些事,想到能力赶不上,担心自己的智慧达不到,劳神苦思,那么青春红润的人变成槁木死灰,黑发健壮的人变为老态龙钟。这是人生之秋带来的变化啊!人为什么要拿金石之器的质体,跟有生命的草木来争荣呢?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之秋,何必跟自然之秋相比呢?从而揭示此段的中心句,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人生的艰辛磨难(人生之秋),又何必去怨恨那令人惊悚感慨的秋声呢(悲秋清洁)?作者如此感悟,悲秋的情绪得到了自然的释放,面对自然萧瑟和人生苦难,感到无奈。

《秋声赋》原文和译文

夜里,欧阳子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不禁悚然而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潇潇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在物体上,鏦鏦铮铮,犹如金属相击。再听,又似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空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并没有人声,那声音来自树林中间。”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日:“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纵纵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我恍然叹道:“哦,原采这是秋天的风声呀,真令人感伤,它怎么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的:它的色调凄清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神怡。然而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就会走向衰败。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情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教学反思

《秋声赋》相对于《滕王阁序》来说是一篇比较简单的文言文,文中以对话的形式,把文章全部结合在一起。但是对秋声的描摹方面,有些难度,学生无法体会那种意境。本课的教学,我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毕竟是文言文,落实字词是最为重要的,诵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的随堂课,似乎有些花样也失去了公开课时的重要性了。第一课时,先疏通文字,第二课时就文章思想内容上做进一步的深化。

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文课,听课时我常常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我该怎么上;如果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怎么上。这样,就自以为发现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不少教师的讲课没有深度和新意,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个性(或许原本也有,却不敢贸然在公开课上展示),缺少人文气息与魅力,课堂氛围表面的“虚假繁荣”难以保障上课质量的落实。二是教师讲课程式化,仿佛大家不约而同的一定要遵循某种套路,不难设想,长时间带领学生用固定的方式解读课文,会不可避免的束缚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是很可悲的,也许,语文在学生心目中的学科地位很差和以上两点不无关系,所以,我主张能够用一些新的思路、新的角度来观照文本,那样,就会柳暗花明,获取新的教学灵感。以这节课为例:我尝试采用从哲学和美学两个层面来构建教学框架,强调教学的深度、广度和审美动能,强调对学生独立鉴赏能力与方法的培养,并相应介绍有关哲学、美学原理,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研读新天地。

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诉肺腑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走近屈原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香菱学诗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电子版教师参考教案五篇

高三语文必备教案电子版案例五篇

2021香菱学诗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报任安书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抄检大观园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021最新的高三语文教案

2021宝玉挨打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22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