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说“木叶”》是林庚写作的论述文章],收录在他的《唐诗综论》中。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营造凄清的艺术格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 交代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 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 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 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

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比较“空阔”与“空旷”“空濛”。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春夏之际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话题;2、用作例证;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

(三)总结: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 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 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 游《卜算子 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1、 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 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说“木叶”》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è) 梦魇(yǎn) 湍急(chuān) 揣测(chuǎi)

B.复辟(bì) 癖好(pǐ) 褐色(hè) 谒见(yè)

C.城垣(yuán) 横亘(ɡèn) 反诘(jí) 拮据(jié)

D.箴言(zhēn) 缄默(jiān) 标识(zhì) 炽热(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水泻不通鬼域伎俩缉拿归案流连忘返

B.饥肠漉漉关怀倍至度过难关貌合神离

C.伸张正义绿草如茵精兵减政相形见绌

D.跌宕起伏歌功诵德食不果腹恰如其分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出游(出去游历) 出生入死(一生下来就面临生命危险)

出丑(露出丑相)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B.辨别(根据特点加以区别)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致(新奇,跟平常不同)天渊之别(比喻差别很大)

C.比照(按照,仿照) 朋比为奸(互相勾结干坏事)

比邻(位置接近)比翼齐飞(争相追逐,一同飞翔)

D.休整(休息整顿) 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

休想(不要想)休养生息(休息调养,恢复体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C.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D.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地质工作是地下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容易被有些领导__________。

②凡星期天参加本系统歌咏比赛的同志__________调休一天。

③殖民主义者掠夺、扩张的野心是绝对没有__________的。

A.轻视 一律 界线

B.忽视 一概 界限

C.轻视 一概 界线

D.忽视 一律 界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刚刚创刊的这一期《青年文学》,以大约一半的篇幅,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B.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C.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D.这个时候不适当地浇水施肥,就会影响今后庄稼的生长。

二、阅读部分

(一)阅读《木叶》全文,回答文后问题。

(全文略)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认真阅读本文,回答下列问题。

7.“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8.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9.“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10.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边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试做一点辨析。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说“木叶”》测试

一、基础部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林庚(ɡēnɡ) 陆厥(quē)

橘颂(yòu) 王褒(bāo)

B.启发(qǐ) 钟爱(zhōnɡ)

吟唱(yín) 缘故(yuán)

C.事实(shì) 考虑(lǜ)

流传(liú) 惊人(jīnɡ)

D.轻易(yì) 放弃(qì)

创造(zào) 关键(jiàn)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BR> A.桂树 夕阳 大概 隐士

B.思索 干躁 湿润 触觉

C.褐色 桅杆 排斥 暗示

D.繁茂 仿佛 单纯 艺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即便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恩泽。

B.给难字注音,不只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而是为了在“读书”中“识字”,真正做到“开卷有益”。

C.数百名练习者的惨剧,更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该观点的荒谬。

D.这件事连小孩都知道,况且还是大人呢?

4.下列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美国政府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邻为壑,在国际上已是众叛亲离了。

B.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威武不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雷锋。

C.我们一定要从今年多起特大瓦斯爆炸中吸取教训,触类旁通,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D.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绩累累,真可谓罄竹难书。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台湾当局对结束两岸的敌对状态缺乏应有的诚意,反而一面做出伤害两岸同胞感情的事,甚至___________升高敌意,制造对抗。

(2)勇于___________,勇于创新,是我们对新时期学生的要求。

(3)光盘是一种区别于软盘的存贮___________,它有点类似我们见到的CDS唱片。

A.刻意 质疑 媒介

B.蓄意 质疑 媒体

C.刻意 置疑 媒体

D.蓄意 置疑 媒介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就是善于发现和总结工农业经济效益有所回升的经验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中国强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国家同时谈判并缔结一项无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地区使用和威胁使用核武器。

D.这套网上航班查询系统和民航总局计算机订座系统相连,具有及时、准确、信息全面等特点。

二、阅读部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7.选文中出现了几个用木叶的作家亦或诗人,请再找几个他们的名句。

8.选段中说屈原开创了使用木叶的先河,有关屈原你是如何评价的?

9.诗人为何如此钟爱使用木叶二字,你能理解吗?

10.文段是全文说木叶的首段,作者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能力提高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4.“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5.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6. 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说木叶高一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2021说木叶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册教案

2021年份高一语文优质新编教案参考五篇

高三语文教案

2021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教案样板五篇

2021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教案免费样板五篇

    23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