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课文 > 七年级 > 七年级语文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七年级语文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福萍1141分享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为了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相关内容。

七年级语文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原文注音版

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

《诫子书》原文翻译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诫子书》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原文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赏析

一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统领全篇,将修身的方法表述得十分清楚:一曰“静”,二曰“俭”。

“俭”作“俭朴”解释,这种俭朴的习惯让生活回归自然,与后文的“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相对应,不致让人迷失在声色犬马和纸醉金迷之中而回归清醒自然的状态,就是“静”了。而“静”也让人更加专注,不为浮世所扰,自然俭朴。由“静”至“俭”,由“俭”至“静”,两者互为因果,都是修身养德必不可少的步骤。

当明了“静”与“俭”的意思,那么从文中抽出的千古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很好理解了。

俭朴的作风近乎自然,也就近乎“淡泊”,在淡泊的状态下不为红尘俗事所扰可以明确志向,所以他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有了志向就能静心治学,就能走得更远,所以他说“夫学须静也”,说“非宁静无以致远”。

才干在于学习,这一点不言自明,所以说“才须学也”和“非学无以广才”。至于说“非志无以成学”这一句是前文“非淡泊无以明志”的延伸,强调了若要成就学业在于明确志向,而志向的养成又依赖淡泊的心态,而淡泊的心态就需要在生活中采取俭朴的作风了,切勿“淫慢”与“险躁”。

最后六句就是诸葛亮对于子孙后代的谆谆教诲了。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说的是时间不停地流逝,他迫切希望子孙抓紧时间治学,正是“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在治学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光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否则将“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最终就是“将复何及”!

在三国乱世,诸葛亮的《诫子书》真是一股清流,这八十六个字总结了他一生关于修身、养性、治学的态度,流传千古。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是逆天的存在。蜀汉是当时最弱的一方,占地最小又地处偏僻,而他能让蜀汉在曹魏、孙吴间立足,实在是逆天之举。

另一篇千古传颂的《出师表》更表达了他对先帝的知遇之恩和复兴汉室的热切希望,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形象也影响后世忠君爱国者,不愧是一代名儒。

无论从政治、军事、文化方面,他都堪称大家。而这一切与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息息相关。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84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