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 >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晓芬0分享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语文的学习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和创新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3.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谁去过庐山或看过庐山的风景片吗?请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景点的名称。

2.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有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望庐山五老峰》中有一句: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3.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课题:题西林壁)

1.简介: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2.诗题

3.作者

三、读正确,明诗意

1.听录音读

2.指生读

3.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色再读。

4.齐读。

5.诗意

四、入诗境,悟诗情

1.这首诗写了什么?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

2.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能答出来,就说明这首诗大体读懂了。

题一: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找出来。

(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题二: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真的横着看,侧着看,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书: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书:景色不同)

小结:苏轼不愧为大文豪,诗的前两句用14字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题三:作者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

此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小结:看来要想了解全面,就要超越狭小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引导回答: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五、诗意引申

1.师举生活实例1:一位同学放学校外等车远观学校教学楼……于是,他轻轻地吟诵道:

(引读)不识庐山真面目——

2.师举生活实例3:以《背影》为例,引出不识“父爱”真面目,只缘身在”父爱”中。小结:诗中的“山”不是指庐山了,这个“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3.同学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举例说一说。

(逐一事例引读)不识__真面目——

4.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

引导理解:人们所处地位不同,看问题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片面性。预知事情真相与全貌,需全面了解。

四、全文总结

小结:写庐山诗,大都从不同角度赞美庐山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得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

五、拓读古诗

古诗欣赏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2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4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了解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20世纪的科学成就资料。

2.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祖辈们的不同生活。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题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去学习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 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节,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出示相关图片。)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理解“地球村”。1.为什么地球会变成村呢?2.地球怎么会变成村呢?出示图片,师简介)

(3)我是从:“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师小结:“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0世纪科技如此令人瞩目,我们怎能不高兴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其实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很多科技带来的方便,请随便说一说吧?

师: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指名读。

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生回答,师相机变红字

说话训练: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展示课件:农耕社会的图片。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

生答后,出示课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读,相机变红字。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生回答后教师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师: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师: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板书:一百年>上百万年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

(4)体会变化之大。

出示这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科技变化之大,之多,之快。

师:20世纪,科技翻天覆地,令人振兴鼓舞,我们可以激动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述:20世纪的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呼风唤雨,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哲学家这样说……

1.出示波特兰·罗素的名言: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指读,变时间(20__年——20__年)齐读

3.师述: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而且还会带来更多……

4.出示课件:指读最后一节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六、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课件展示这本书的简介。

七、小练笔:《孙悟空来到21世纪》

师述:同学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连天上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孙悟空西天取经后,在天庭时间待长了,觉得很没有意思。又听说凡间已经到了21世纪,便决定去看个究竟。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悟空会有哪些奇遇呢?

优秀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篇6

【教材解读】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简洁,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三十年前的老照片。

2、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认识5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和爸爸妈妈相比,他们小时候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同?

生举例说一说(展示老照片)。

2、板书课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

学生齐读,说说呼风唤雨这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3、指导,理解呼风唤雨的意思。

4、再读课题,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路甬详的生平简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间读准确,把新词圈画出来。

2、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⑴ (课件出示)本课新词。

⑵ 指名认读。

⑶ 齐读。

⑷ 请学生介绍都有哪些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先说说已经知道的词的意思。

⑸ (课件展示)因特网、原子核农耕社会,相关画面协助理解词语的意思。

⑹ 课件展示本课生字,小组交流学生字。

四、再读,熟读课文,提出问题

1、熟读课文:

⑴ 提出读书要求:

把读的不太好的,多读几遍,也可以请别人给你提提意见。

⑵ 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⑶ 进行评议。指出不足进行练读。

⑷ 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一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⑸ 全班交流,指名谈一谈读后心中的体会。

2、提出问题:

⑴ 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有:

① 为什么说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

② 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③ 什么是农耕社会?

④ 什么是原子核?

⑤ 百亿光年是什么?

⑵ 若是问题比较容易理解,引导学生解决如③、④、⑤;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节课解决如①、②。

五、指导写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

师:请同学说一说写这些字要注意什么?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潜、幻、懒。

3、自由练写三遍,全班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

2、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把课题要表达意思概括出来?或呼风唤雨的世纪是哪个世纪?

生: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下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用 把特别能感受到20世纪的呼风唤雨的句子画出来。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回答:

⑴ 我从20世纪,电视,程控电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紧密的地球村这一句看出来的。

(在此环节,播放古代送信驿差图片,与现通讯相对比引导学生切体会到科技所带来的成就。)

⑵ 我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这一句看出。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嫦娥奔月、海底龙宫、云霄宝殿这些神话传说相对比,感受20世纪的.成就。)

⑶ 我从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连王公贵族也不敢想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想象王公贵族的生活与现代生活相比较,感受现代生活的方便。)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 结合课文,说说20世纪前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⑵ 找出人类幻想的句子。

⑶ 分组交流,人们的幻想,在20世纪成为现实了吗?能找出与之相对的物品吗?

⑷ 汇报交流。

⑸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含义,简介出处,并有感情读。师用这句话来形容20世纪的变化,使你想到了什么?

⑹ 引导学生知道科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⑺ 理解发现与发明:

① 举书中例子,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

② 试着用发现与发明说一句话。

(此环节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理由,在汇报交流中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多种方式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

三、体悟写法,有感情朗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找一找课文哪些地方用到了对比。

2、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3、除了对比,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

4、说说全文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5、小组合作有感情地读课文。

四、延伸

1、在你的幻想中未来还会有什么变化。

2、为了实现这些愿望,小学生们应该做些什么?

五、作业

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85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