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晓芬0分享

有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5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堂管理和组织的重要工具,有助于确保教学秩序,提高学习效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1)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2、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1)班同学一起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来,齐读课题。

3、同学们,刚才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喜庆,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见到(过年)提到过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词,[出示:新年]平时我们所说的"新年"一般有两个时间,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时候吗[出示:元旦:阳历1月1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4、现在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了吧(板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你们喜不喜欢过春节啊,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说说知道"爆"字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别写错。在书上描红(p132),提醒写字姿势。

4、让我们把生字带进古诗,一起挑战第一关(齐读古诗)。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了。接下来我要发出第二关挑战[出示:挑战二]。

2、引导学法:同学们,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看一看,这首诗里你有哪些词语不明白的[出示全诗,相机点击词语]

3、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是怎样解决的(指名说)是的,我们一般有三个途径解决:[出示:(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找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请教别人。]

4、现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词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吗[出示诗歌]

集体交流。[相机出示"屠苏","曈曈日","桃符"的解释]

5、理解了重点词意,现在就请你准备迎接挑战,说说诗句的意思。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学一起讨论。

6、交流理解诗意:[出示全诗]

(1)第一句:

a、谁来挑战第一句(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b、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板书:热闹,喜庆)指读(2人),男女分别读。

(2)第二句

a、谁来挑战第二句(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

b、组织交流:理解"入"。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指读(2人)小组读。

(3)第三句

a、谁来挑战第三句(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

b、指导朗读:太阳给人温暖,光明与希望,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2人),齐读。

(4)第四句

a、谁来完成最后的挑战(每年春节时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辞旧迎新,表达祝福)强调理解"总"。

b、说到春联,课前老师请大家回去搜集几副,谁带大家欣赏一下指名说。

老师这里也有几副,我们一起欣赏[出示春联]

(5)小结: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新年时的美好祝愿。《元日》这首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春佳节的热闹,喜庆,谁能完成更大的挑战,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师引:俗语常说"诗中有画"[出示:诗中有画],诗中,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春节那热闹,喜庆的场面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你最喜欢的是什么给大家介绍一下。

2、一声声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张张春联,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那崭新的压岁钱……同学们根据诗文,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节那欢乐的情景。其实,不仅"诗中有画",诗中还有"话"呢。[出示:诗中有话]

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写作背景]

3、引导朗读: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出示全诗,教师配乐朗读]

你能把诗人的这份美好祝福读出来吗自由练读,指读,齐读[配乐]。

4、理解了诗意,我们和诗人共同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与欢快,让我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请大家接受挑战。[出示:挑战三]

5、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师:三关挑战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接招。

2、课堂练习:出示:挑战四。

3、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和对联。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3)

一、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 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 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苏轼和惠崇,了解题画诗。

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3、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难点,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

通过师生间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

难点

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中自然生成的问题,感受春天的美好。

学法

质疑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

设计意图

一、猜谜激趣导入:

三四月的春光,无限美好。杨柳依依,桃花朵朵,微风习习,最美人间四月天!让我们猜一个谜语来开启我们今天的课程。

(出示大屏幕)猜猜他是谁?

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歌殿堂里,有这么一位大诗人, 他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创豪放派的风格,他的诗充满了深刻的人生思考,他的散文气势恢宏,变化自如,还有他的书法,他的绘画,无一不达到文学和艺术的巅峰。不仅如此,他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巨匠,他以和蔼可亲、幽默机智的形象留存在后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踪,他在生活中的各种发明都是后人喜爱的话题。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广泛喜爱的程度而言,他是无与伦比的。

那么,他是谁?

(教师介绍苏轼文学常识,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

二、你言我语说诗题

大屏幕展示诗的题目《惠崇春江晚景》,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

1、惠崇是谁?

2、惠崇和苏轼是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你能在这些景物前面加上漂亮的修饰词吗?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

4、教师提问:诗中出现的景物惠崇的画中都有吗?(引出难点:惠崇的画中到底有没有画河豚?)

5、根据所加的修饰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四、主题探究,总结升华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小结:这首诗通过描写早春的春江美景,表达苏轼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延伸

看图猜诗,你对春天的诗知多少。

六、教师总结春光无限好,正是读书时。让我们都走进春天,感受春天,也拿起笔来赞美春天吧。

附: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 苏轼

(翠绿)的竹林 (粉色)的桃花

(温暖)的江水 (欢快)的鸭子

(满地)的蒌蒿 (嫩绿)的芦芽

(逆江而上)的河豚——联想

通过设置“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让学生对重要的诗人——苏轼多一些了解并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置的问题由简单到复杂。意图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达到自己总结诗意的目的。这样就不是教师讲,而是学生自己去摘。

继续培养学生自主质疑,发现问题,提高对课堂的兴趣和参与度。

让学生利用以前的经验得出规律,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拓展,拓宽情趣。

通过看图猜诗的游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对春天的喜爱。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板书设计的意图:根据括号里的修饰词能自己总结诗意

作业

布置

趁清明小假期去郊外踏春,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也写一首诗来赞美春天吧!。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下册(篇5)

教学目标:

1. 认识“融、燕”等 7 个生字 ; 会写“鸳、鸯”等 12 个生字。

2. 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 初知古诗大意。

3.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惠崇春江晚景》 。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课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 .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 .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 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了解诗意

1 .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 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 (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 .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 1 )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 产卵。

( 2 )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 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 的想象)。

( 3 )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 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 情。】

板书设计: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 桃花 三两枝 ,

春江 水暖 鸭先知。

蒌蒿 满地 芦芽短 ,

正是 河豚 欲上时。

    85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