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语文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晓芬0分享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5篇

课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课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1

认知目标:

通过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能力目标:

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的能力

提高阅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及对环境的担忧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多种阅读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品味语言,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及对环境的担忧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枯黄的叶子从树上飘然落下,当我们看到大雁在蔚蓝的天空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朝南方飞去,我们知道秋天就要来了……大雁的南飞代表了秋天的到来,不知大雁从南方飞回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跟随美国著名的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一起走进大雁归来的世界……”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在预习基础上,快速阅读课文

要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大雁的句子或段落。

(二)、默读课文

生默读画出的内容,思考:文章描写了大雁的哪些生活习性和活动,表现了它怎样的品质特性?

生思考。出示例子

我从 一句中读出了大雁 的特征。

(三)、学生反馈:2-3名同学回答

过渡:“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大雁的这些特征的,让同学们这么快就发现了大雁的秘密,你可以试着从本文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来考虑一下,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 品读课文,聆听雁语心曲

(一)、跳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喜欢的理由?

(二)、小组交流:把自己的所得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读一读喜欢的内容,说说理由。

(三)、班内交流:学生读一读,谈一谈。

我喜欢 ,因为 (我从中读出了 )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体会作者对大雁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

“通过我们的朗读,细细的品味,我们可以体会到在作者利奥波德的笔下,大雁的世界是多么的友好,充满了亲情与善性,作者对大雁充满了喜爱之情,同时也有对大雁生活环境的深深担忧。大雁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团结,友爱正是我们现代人类社会所缺少的,这不禁让我们自命不凡的人类自叹不如,人类在一味的扩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也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其中也包括了大雁的生存环境……下面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边听边写写你的感受。”

四、拓展:

播放视频《大雁的家在哪里》学生写感受

(一)、学生写感受

(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思考:

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我们每个人应该做些什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3、能背诵课文。

4、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教学难点:

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会本课的2个生字,理解“准是”等词语的意思;

2)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朗读和背诵2---6节。

3)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1、揭题激趣范读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说话的灯》,不仅灯会说话,大自然也会说话呢!大自然在说些什么呢?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交流。

2、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

2)读通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质疑问难。

4)自学检查。

3、再读课文,学习2---6节

1)说说这首诗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用“-------”划出,他们都说些什么?

2)学生交流归纳,教师板书。

3)课文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研读、体会。

4)根据交流随机点拨:

第2节: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准是”,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3节: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第4节:理解比喻句,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第5节:理解“编队”及比喻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第6节:结合插图理解“年轮”。

5)朗读2----6节,尝试背诵。

6)讨论;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4、作业

1)完成《作业本》3、5。

2)收集信息:你平时还观察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

2、学懂1、7节,懂得平时要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并要勤动脑勤思考的道理。

3、背诵课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独立完成《作业本》1

2)有感情朗读2---6节。

2、学习1、7节。

1)自由朗读,思考:怎样才能发现和看懂大自然的语言呢?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假如、视而不见”等词语的意思。

3)齐声朗读1、7节。

4)背诵

5)完成《作业本》4

3、信息交流,仿写诗句

1)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3)研究写法,仿写诗句。

4)学习交流片段。

4、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6

3)尝试写一首《大自然的语言》(自选)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二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是“田园诗人”的代表作家。

1了解作者,必读此文,请欣赏作者的自传,听过以后说说作者的三大爱好.

2作者的诗歌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

1、 读准下列粗体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ó ) 屋舍俨然(yn) 阡陌交通(qin)

黄发垂髫 (tio) 便要还家(y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 浔阳(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B同学齐读课文。

C.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组一起解读而后集中解难,或者让老师提问,学生答疑,五个段落分类处理。一段一段地讨论,落实,主要在字词及内容的疏通,领悟。

1、重点字词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 夹着 )岸数百步,中(中间)无杂树,芳草(地上的芳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坠落的花瓣)缤纷(繁多夹杂)。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奇)之(代这种美景),复前行,欲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其(这)林。

②林尽(于)水源,便(就)得(发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舍弃)船,从口入。初极狭,才(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开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平坦开阔),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丽的池塘)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同),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其(那)中往来种作(耕种劳作),男女衣着(穿戴),悉(全)如外人。黄发垂髫(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竟然)大惊,问所(地方,处所)从来。具(通俱,完全,详尽)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探问)。自云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于之,兼词,从这里。),遂(就)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 (给)具言所闻,皆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告诉)云(说):“不足为(对,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着)向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去,这里是谒见)太守,说(报告)如此(像这样)。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志),遂(竟然)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 后遂(就)无问津(探访、探求)者。

2、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结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

(2).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如此 古义:像这样。如,说如此。今义:这样。

(3)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舍弃 ) 屋舍俨然 ( 房子 ) 。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 寻病终(不久 ) 志: 处处志之(做标记 ) 寻向所志 (标记 )

向: 寻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对着 )

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捕鱼为业(作为)

乃:见渔人,乃大惊(就) 乃不知有汉(竟然)

遂:遂迷(竟然), 后遂无问津者(就)(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活用动词,走到尽头。

(5)同义词

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咸来问讯/皆叹惋

便要还家--延至其家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

(6)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语

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可以适当地加进自己的想象。(写练笔本上)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写书上)

第 三 课 时

一、背诵课文回顾前堂。

二、内容剖析,进一步理解文章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思路】

发现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奇丽

桃源内所见 自然景色, 土地平旷……鸡犬相闻 环境优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 愉悦安宁

桃源内的社会风尚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真诚淳朴

离开桃花源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再寻桃花源 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冰终。

【线索】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

三、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课后练习。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⑴。黄绮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迹浸复湮⑷,来径⑸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⑹,日入从所憩⑺。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⑻。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⑼,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⑽。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⑾,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异源⒀,旋复还幽蔽⒁。借问游方士⒂,焉测尘嚣外⒃?愿言⒄蹑轻风,高举寻吾契⒅。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注释〕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⑵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⑸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⑺ 憩,休息。⑻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⑽游诣,游玩。⑾纪历志,岁时的记载。⑿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⒀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⒁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⒂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⒃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⒄言,语助词,无义。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书设计

21.桃花源记

发现桃花源:

缘溪行,复前行,林尽水源,从口入,复行数十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第一课。第五单元是在第四单元(科普说明)之后,对文言文的又一轮学习,目的在于理解作者写作的愿望和人物的不同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用不同时代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并客观的评价古代人。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听说读写与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大多数是“留守学生”但他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多数喜欢流行音乐,喜欢韩国明星,但是对历史、对传统仅仅局限于穿越剧,本单元的学习是对此一个不错的填补。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5.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世外桃源”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成语,它是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那么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从中来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所作的《桃花源诗并记》中的“记”。此文包括“记”和“诗”两个部分。“记”是“诗”的序言,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是对所记的桃源世界的歌颂和赞美,并对桃花源社会作了一些补充。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

关于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当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四、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53858